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国服务业未来发展路径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骆欣庆 李峥 俞雅玲

   [摘 要]自“中国服务”这一概念的提出已经十年了。在这一概念内涵的延伸下,相关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今,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中国服务业的发展将迈向何方?文章基于现代科学方法“新三论”中协同论的思想,将管理学与心理学中的目标导向理论拓展至宏观主体层面,探讨了中国服务业未来发展的目标与路径。
   [关键词]中国服务业;协同论;目标导向理论
   [DOI] 10.13939/j.cnki.zgsc.2020.20.061
   1 协同与协同论
  协同论又称协同学或者协和学,是研究各种不同的系统在质变的过程中所遵循的共同规律的综合性学科。20世纪60年代,斯图加特大学教授哈肯(H.Haken)从激光理论的研究中得到灵感,发现在一定条件下,化学、生物学、生理学以及力学领域中都可能出现不同形式的类似有序结构[1]。通过对这些有序结构共同特点的描述和解释,协同学理论开始萌芽。1977年哈肯的《协同学导论》出版,比较系统地建立了协同学理论框架;1983年《高等协同学》出版,此书与他主编的20余本协同学专著一起,标志着协同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创立[2]。
  协同论主要研究的内容是,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在与外界有物质或能量交换的情况下,如何通过自己内部协同作用,自发地出现时间、空间和功能上的有序结构[3]。它以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突变论等一些现代最新的科学理论为基础,采用统计学和动力学相结合的办法, 通过类比分析, 建立了一整套数学模型和处理方法, 提出了多维相空间理论,在微观到宏观的过渡上,来描述各种系统和运动现象中从无序到有序转变的共同规律[2.3]。
  在协同论中,最基本的概念是协同、序参量和自组织,其中最核心的基本概念是协同。复杂开放系统在形成自组织结构的过程中,首要由子系统之间的协同合作产生了序参量,序参量之间通过竞争和合作,又产生了自组织结构。
   在子系统的变化中,那些最终决定或役使系统个体部分的控制参量称为序参量[4]。在序参量的作用下,子系统之间互相配合产生协同作用,使系统处于自组织状态。在宏观上和整体上就表现为具有一定的结构或功能[2]。这种复杂开放系统中大量子系统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整体效应或集体效应就是协同效应[5],是系统形成有序结构的内驱力。
  中国服务业作为一种社会系统,也内在地符合协同论所阐释的普遍规律。将协同论引入中国服务业研究,可以描述和解释中国服务业这一系统发展变化背后的逻辑和趋势,对于解决服务业乃至社会和经济发展过程中大量出现的综合性、复杂性问题具有现实意义。
   2 目标导向理论与中国服务业的目标
   目标导向理论是激励理论的一种。根据百科全书的解释[6],目标导向是“研究为了达到目标所表现的行为的一种管理理论。”目标导向理论认为有了动机就有了想要寻求、达到的目标,而目标导向则是达到目标的过程和行为。越接近目标,动机强度越强,直至目标达成或者遭受挫折为止[7]。
  行为科学家把达到目标、满足需要的行为称为目标行为,把为寻求达到某种目标而表现出来的行为称为目标导向行为。若想达到任何一个目标,必须交替运用目标导向行为和目标行为:当实现某一目标后,应适时地提出新的更高的目标,以进入新的目标导向过程,继续维持较高动机强度,从而保持积极的状态[8]。
  目标导向理论是源自管理学与心理学的,其适用对象本是人。对于中国服务业这样的宏观主体来说,原本用于人的目标导向理论依然适用。对中国服务业来说,协同论就是它的目标导向,而且是长期、持续的目标导向。那么在阐述协同论对中国服务业的目标导向作用之前,需要先讨论中国服务业的目标。中国服务业的目标可根据时间划分为短期目标、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
  中国服务业的短期目标主要体现在中国制造向中国服务的跨越上。当前,互联网和电信技术的广泛普及,使得服务业正在经历着与制造业相似的变化:由生产成本高的地区转移到生产成本低的地区,大量服务性、知识性的白领职位也正在进行转移[9]。中国过去已经成功地抓住了全球制造业转移的机遇, 成为全球产业链中的重要环节和中国经济的中流砥柱,诞生了“中国制造”;现在如何借助全球服务业转移的历史机遇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从“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服务”的跨越,是摆在面前的重大课题。
  中国服务业的中期目标主要体现在中国服务经济一体、中国服务社会融合化和中国产业发达化。中国服务经济一体是指中国服务业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推动服务经济活动和经济价值在整合行业内的整合流动,最终趋向全球范围内整个行业的一体化。中国服务社会融合化包含三方面含义:一是在社会学意义上,具备充分的参与性、联系性和互动性;二是在心理学意义上,充分考虑服务参与者的心理精神特征与服务行为状态;三是在政策研究意义上,有利于人的发展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中国服务产业发达化首先体现在中国服务业的经济体量上,看服务业是否成為一个国家的主导产业和主体经济结构;再有,还体现在服务业的均衡发展及服务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
  中国服务业的长期目标是中国服务业品牌的打造、地位的提升,以及宏观效益的实现。中国服务业的最终目标不仅限于中国服务业自身的发展,更是希望中国服务业可以走向全球,使“中国服务”成为世界性标签。从宏观效益考量,中国服务的长期目标包含四个逐层递进的方面:一是中国服务业应当是有利于中国服务经济发展的;二是中国服务业能够促进整个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以第三产业发展带动全产业融合、全方面发展,实现一二三次产业在更高层次上协调发展;三是中国服务业有助于推动人的自由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四是中国服务业依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并通过自身的发展实践托举“中国梦”。中国服务业立足于中国的文化传统、历史实践、社会现状、政治纲领与发展目标,它的发展最终必将有利于确保两个百年目标的实现,也必将有力托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3 基于协同论与目标导向理论的中国服务业
  根据目标导向理论,若想实现中国服务业的目标,就必须寻求达到这些目标的过程,并通过目标导向来支撑中国服务业的目标行为。而协同论就可以作为中国服务业的目标导向很好地解释中国服务业目标实现过程。在中国服务业的各个目标实现的过程中,协同论都可以构成支撑中国服务业不断发展从而实现下一阶段目标的内在理论基础。从协同论的视角考察,中国服务业的目标导向作用机制有以下三点。
  第一,协同论阐明了中国服务业发展的动力源泉。根据协同论,变化中的系统都处于无序向有序、非平衡态向平衡态、非协同性向协同性的协同转化过程之中。在初始的外界改变参量停止作用以后,系统的变化之所以还可以继续进行,就是源于这种协同转化过程。因而协同论本身也包含了动力因素,它阐明了中国服务业发展的动力源泉。中国服务业的发展离不开中国的服务背景环境,包括服务业态、模式和格局、服务人才、服务政策、服务科技等。这些因素共同作用,推动中国服务业这一庞大的系统在协同转化过程中不断升级,从而也得到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第二,协同论解释了中国服务业发展的内在路径。在协同论中,复杂开放系统在形成自组织结构的过程中,首先由子系统之间的协同合作产生了序参量,序参量之间通过竞争和合作,又产生了自组织结构。这种由微观逐步过渡到宏观的影响、作用方式也概括了中国服务业发展的内在途径。与之相类比,认为中国服务业的发展过程中也可以分为两个过程:首先,由服务单元之间的协同合作产生了服务集群,服务集群之间又再通过竞争与合作形成了整个中国服务生态。这里服务单元对于子系统,是产生服务的最小结构;其次,服务集群对应序参量,是可以役使、引导内部服务单元,并影响、作用于整个中国服务生态的。
  第三,协同论揭示了中国服务业发展的创新逻辑。孙冰(2008)和李柏洲等(2009)的研究从系统协同观考察了企业创新机理,指出系统内部各要素的协同相干效应以及促使达到这种自组织协同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对企业创新至关重要[10. 11]。这一观点的适用范围不仅限于企业,也适用于整个中国服务业。中国服务业内部的各个系统、各个要素相互作用,产生了超越各系统、各要素自身的联合作用。这种作用使得中国服务业得以不断优化调整,获得越来越强的自组织作用,从而不断取得创新。
   4 结语
  首旅集团董事长段强(2010)指出,“中国服务应成为中国的一个新形象、新品牌, 并与中国制造一起影响世界[12]”。这一论断为中国服务业指明了前进方向。但是,中国服务业的发展到底应该遵循怎样的路径,实现什么样的目标?本文以现代科学方法“新三论”中的协同论这一新视角审视中国服务业,在对中国服务业的目标进行阐述的基础上,试结合目标导向理论与协同论,概述了以目标导向理论为框架、以协同论为目标导向机制,中国服务业逐步实现目标的过程和逻辑。
   参考文献:
  [1]何建中.耗散结构与协同学简介[J].气象教育与科技,1993(1):20.24
  [2]李楼瑞,许典雄,董新年,等.协同学简介[J].黄石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4(1):38.44
  [3]白列湖.协同论与管理协同理论[J].甘肃社会科学,2007(5):228.230
  [4]陈晓平.复杂性的二重性和序参量的方法论角色——兼评哈肯的协同学[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36(6).
  [5]H.哈肯.协同学——引论: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中的非平衡相变和自组织[M]. 徐锡申,陈式刚,陈雅深,译.北京:中国原子能出版社, 1984
  [6]林崇德,姜璐,王德胜,等.中国成人教育百科全书:经济·管理[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1994
  [7]曹继烈.经营管理心理学浅论[J].求索,1989(4):27. 29
  [8]刘永芳.管理心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9]张葵.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服务”[J]. 中國外资,2006(10):32.34
  [10]孙冰.企业自主创新动力系统的协同论解释[J].商业经济与管理, 2008(4):35.39
  [11]李柏洲,董媛媛.基于协同论的企业原始创新动力系统构建[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1):57.61
  [12]段强.旅游企业率先创建“中国服务”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25(4):31.35
  
   [作者简介] 骆欣庆(1977—),男,汉族,山东济南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MBA/MTA教育中心主任,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战略管理与博弈论;李峥(1992—),男,河北石家庄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战略管理与博弈论;俞雅玲,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商学院硕士研究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2918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