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竞争力分析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近年来世界服务贸易迅速发展,全球经济竞争的重点逐渐从货物贸易向服务贸易转移,服务贸易已日益成为衡量一国国际竞争力强弱的一项重要指标。而生产性服务业作为二、三产业加速融合的关键环节,依附又贯穿着整个制造业行业,因此也受到了越来越大的重视。文章通过计算生产性服务业TSC指数和RCA指数,评价了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竞争力现状和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旨在为提高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竞争力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贸易竞争力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竞争力比较分析
  一、引言
  生产性服务业是与制造业直接相关的配套服务业,是从制造业内部生产服务部门而独立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本身并不向消费者提供直接的、独立的服务效用。它依附于制造业企业而存在,贯穿于企业生产的上游、中游和下游诸环节中。
  纵观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可以发现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发展速度不断提高,与制造业的关系日趋紧密,并且呈现空间集聚发展,虚拟化、网络化、外包化的特点。而因为生产性服务业在我国发展的时间较短,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不强,因此对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进行研究,对提高我国产业竞争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衡量贸易竞争力的两大指标角度出发,对竞争力进行研究分析,旨在为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提高经济社会运行效率,促进我国经济结构优化,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二、中国生产性服务业贸易各部门TSC指数
  对上表进行分析,总体上看,中国生产性各服务业的TC指数大多为负值,且集聚在【-0.45,0】之间,与国外产品相比竞争劣势突出。纵向比较,2005~2016年生产性服务业的TC指数逐年下降,说明近年来我国生产性服务业虽得到了发展,但在国际上竞争力的劣势正在扩大,发展的质量和速度都有待提高。横向比较,竞争力为正值的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广告宣传等的竞争优势正在扩大,已然具备相当的国际优势。而保险和专有权利使用的TC指数呈高危状态,严重制约了我国的生产性服务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三、四国生产性服务业RCA指数
  对上表进行分析,纵向比较,中国在2006~2016年间,生产性服务业RCA指數在0.5上下波动,并且有逐年减小的趋势,这说明与世界各国相比,中国的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较弱,出口在国内的增长速度也位于世界平均水平以下。横向比较,与美国相比,中国的RCA指数为美国的33.4%左右,出口竞争力差距巨大;与俄罗斯相比,由于近几年经济发展滞缓,其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也相对缓慢,与我国的差距不明显但竞争力仍在我国之上。与东亚发达国家马来西亚相比,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竞争力明显不足,并且差距正在逐年扩大。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存在差距表明我国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缺乏刺激和拉动力,增长速度缓慢。
  四、造成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制造业发展水平不高
  由生产性服务业的性质决定,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紧密,包括纵向的支持(如企业在设备、零部件等方面的支持)和横向的支持(包括相似企业生产合作、信息共享),如果没有制造业的快速发展,生产性的核心竞争力就无法形成。而中国的制造业在近几年来处于瓶颈期,没有很大的技术突破和技术创新,这就导致了服务产业很难获得很大的竞争优势。
  (二)技术水平不足
  生产性服务业的比较优势主要来源于技术知识以及科技发展,而非传统意义上的生产成本,中国较低的劳动力成本已经不是决定生产性服务业比较优势的主要因素,而高科技产业人才又十分匮乏,这就导致了我国在保险、专有权力使用等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行业的比较劣势地位。
  (三)供需矛盾突出
  需求拉动供给,国内需求是产业冲刺的动力。相比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的人均收入仍然处于较低水平,恩格尔系数较大,因此对服务业这种第三产业,国民的需求量不高。再者,中国的基尼系数近几年也呈现高危趋势,社会财富分配不均衡导致一部分人仍处于最基本生活需求的边缘。因此,国内需求不足,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缓,也是导致这一产业竞争力弱,与国外差距过大的原因之一。
  五、政策建议
  (一)加快制造业革新,带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生产性服务业作为二三产业加速融合的关键环节,依附又贯穿着整个制造业行业,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无疑会带动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从而提升整个生产性服务业的综合竞争力。只有驱使制造业结构调整升级,才能投入更多富含技术、知识、信息和人力的生产性服务,从而提高产品附加值,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二)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向技术密集型发展
  由于近几年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知识、技术投入不足,科技创新能力落后,因此生产性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受到了限制。现阶段政府需要提供政策支持,鼓励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信息服务等知识密集、科技含量高的关键领域企业加强自主创新,提高核心环节竞争力,从单纯的引进技术,到技术自主创新研发,拓展产业链,开拓生产性服务业市场,从而带动整个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三)平衡发展生产性子服务业
  针对TC指数持续较低和近几年增长较为缓慢的子服务业,如保险业,专有权力使用,运输业等予以政策支持。促进这几个行业的发展,尤其是人才的培养和技术上的革新。对于增长迅速的子服务业,如金融业、商务服务业等,我们需要保持优势,通过知识和信息的共享,在提升这些行业竞争力的同时,带动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增强我国经济实力。同时,计算机和信息与广告宣传的竞争优势正在扩大,可以刺激出口以保持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陈银忠.海峡两岸生产性服务贸易发展及竞争力分析[J].长沙大学学报,2017(01).
  [2]金福子,王红.基于shift-share方法的河北省生产性服务业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18).
  [3]卢迪颖.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指数分析[J]. 经济论坛,2013(07).
  [4]宋马林.生产性服务业:社会经济统计的新领域[J].中国统计,2009(05).
  [5]仝新顺,王东亮.河南省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和发展路径研究[J].时代经贸,2017(06).
  [6]姚战琪.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与提升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J].学习与探索,2014(04).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6949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