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服务业研究文献述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提要] 科技服务业是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路径。近年来科技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备受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相关研究文献颇多。本文对科技服务业研究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从科技服务业的概念及分类、发展与对策研究、指标体系构建与综合评价研究以及科技服务业的产业关联研究等四个方面进行评述,并归纳分析现有研究的不足以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科技服务业;综合评价;产业关联;文献述评
中图分类号:F719.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9年3月24日
新经济时代,科技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正成为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提高发展质量的重要引擎。科技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也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为此,梳理科技服务业相关文献,概述现有研究成果,提出需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一、科技服务业概念及分类
(一)科技服务业概念。国外对科技服务业的研究起步较早,但是早期并没有出现科技服务业这一概念,学术界普遍认为的与之最类似的概念是OECD所定义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KIBS),又称知识服务业。1974年,Daniel Bell率先在其《The coming of post—industrial society》一文中提出知识服务业的概念,认为随着理论知识中心地位的突出,科学与技术之间出现了一种新的关系,这种使社会重心日益转向知识领域的行业即知识服务业。当前我国学术界对科技服务业的定义仍存在争议,并未对其定义达成统一共识。韩鲁南等(2013)认为科技服务业的重点在于科技成果转化,是向企业或者其他市场主体提供专业化科技服务的行业总称。张前荣(2014)认为科技服务业是指运用现代科技知识、现代技术和分析研究方法,以及經验、信息等要素向社会提供智力服务的新兴产业。
(二)科技服务业的分类
1、学界层面。在我国还没有正式颁行科技服务业统计分类标准之前,许多学者对科技服务业的分类开展研究。其中程梅青、杨冬梅和李春成(2003)研究认为科技服务业主要包括咨询业、技术贸易服务业、科技信息服务业、知识产权服务业等行业。许敏(2014)把科技服务业划分为科技信息、科技设施、科技贸易、科技金融和企业孵化器五大子系统,主要包括科学研究、专业技术服务、技术推广、科技信息交流、知识产权服务、科技评估和科技鉴证等活动。
2、国家层面。《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国家标准于1984年首次在我国发布,此后该标准于1994年、2002年、2011年和2017年进行了4次修订。历次修订情况见表1。(表1)
2015年4月,国家统计局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1)为基础,正式颁行了《科技服务业统计分类(2015)》,为我国科技服务行业的统计分类提供了新的标准,2018年12月,依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7),国家统计局对《国家科技服务业统计分类(2015)》进行了修订。两次修订情况见表2。(表2)
二、科技服务业的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
(一)发展问题。文献研究表明,我国科技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集中表现在产业规模偏小、服务质量不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人才吸引力不足、法律制度不健全等方面。其中赵冬梅、陈前前、吴士健(2016)指出江苏省科技服务业发展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发展规模、骨干机构、专业水平和资金投入四个方面。张骁、周霞、王亚丹(2018)从政策层面出发,认为中国科技服务业政策侧重于技术转移、知识产权服务等领域,缺乏对研究开发服务、检验检测和科技金融等关注。
(二)对策研究。韩冰(2016)总结了美、日、韩、德、印度五个国家科技服务业发展的典型经验和模式,并结合国内科技服务业集聚的成功案例,从三个方面提出了中国科技服务业集聚的政策建议。周琪玮(2016)从县域角度出发,对太仓科技服务业发展策略进行研究和探索。张寒旭、邓媚(2018)利用宏观环境分析模型(PEST)和态势分析模型(SWOT)分析,提出广东省应聚焦重点发展领域、建设重大科技服务平台、坚持集群式错位化发展和创新培育科技服务新业态。
三、科技服务业发展的指标体系构建及综合评价研究
(一)科技服务业发展的竞争力评价研究。关于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指标体系的设计,国内外专家学者研究均不多,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没有一个统一公认的指标体系。宋谦、王静(2017)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突变级数法中指标重要性排序的改进,建立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的评价模型,对各省市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分析。罗利华、胡先杰、汤承双(2017)基于指数测算模型,从发展环境、发展规模、发展成效和发展潜力4个维度16个指标构建科技服务业发展指数评价体系,对“十二五”期间南京市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进行总体评价和分区评价。
(二)科技服务业集聚发展研究。国内外对产业集聚程度的计算指标的研究主要包括空间基尼系数、区位熵、地理集中指数、赫芬达尔指数、行业集中度等指标。朱文涛、顾乃华(2017)利用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方法,从本地效应和省际互动双重视角分析科技服务业集聚对地区创新能力影响的驱动机理和作用效果。林宏杰(2018)利用空间基尼系数和区位熵测算了福建省科技服务业的集聚度,并实证研究认为隐性知识溢出程度、城市规模、政府行为和FDI是福建省科技服务业集聚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四、科技服务业发展产业关联研究
(一)科技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研究。大多数学者的研究集中在科技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研究。张媛媛(2018)基于各年份的全国投入产出表分析发现,科技服务业与之产业关联最强的是高端技术制造业,综合技术服务业对整体制造业的拉动作用总体上是逐渐增大的,但研究与试验发展业对制造业的拉动作用有待提高。田振中(2018)运用EG两步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等方法对1991~2014年间河南省科技服务业与制造业间的互动发展关系进行实证研究。 (二)科技服务业与其他行业的关系研究。王智新、梁翠(2017)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测算了科技服务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对产业升级的影响。郑洋洋(2018)利用《重庆市2012年投入产出表》和《重庆市2015年投入产出表(延长表)》,对42个产业部门进行分类、合并分析认为重庆文化产业与科技产业融合发展程度逐渐提高。
五、现有文献综合评述
科技服务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和研究领域,上述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科技服务业进行了研究,各有侧重,为本文的撰写提供了扎实的研究基础。但综合国内外相关文献来看,发现还存在以下几点不足之处:
(一)从研究内容看。现有研究文献主要集中在科技服务业的概念及分类、产业发展模式与对策研究、产业发展水平评价和与其他行业及经济增长的关系等领域,科技服务业全景式的系统研究有待拓展。
(二)从研究对象看。以研究全国的居多,省市为研究对象的较少,由于科技服务业的发展具有较大区域差异性,因此科技服务业发展区域性差异研究有待进一步研究。
(三)从研究时间看。采用投入产出表开展科技服务业的产业关联研究,目前最新文献最多的是利用2015年的投入产出延长表,时间相对滞后,需要不断采用更新的投入产出表开展研究。
(四)从研究方法看。早期学者的研究主要为定性分析,随着我国对科技服务业的高度重视,学者对科技服务业的定量分析也多了起来,但大部分是运用计量方法对科技服务业与其他行业或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或是通过构建科技服务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科技服务进行综合分析,在指标选取上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此外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法对区域科技服务业的发展研究较少,投入产出分析法与模型法结合研究有待开发。
主要参考文献:
[1]Daniel Bell.The coming of post-industrial society[M].New York:American Educational Bookltd,1974.
[2]韩鲁南,关峻,邢李志.国内外科技服务业行业统计分类对比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30(9).
[3]张前荣.发达国家科技服务业发展经验及借鉴[J].宏观经济管理,2014(11).
[4]程梅青,杨冬梅,李春成.天津市科技服务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中国科技论坛,2003(3).
[5]许敏.厦门市科技服务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厦门科技,2014(6).
[6]赵冬梅,陈前前,吴士健.双创环境下发展科技服务业助推经济转型升级问题研究——以江苏科技服务业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33(14).
[7]张骁,周霞,王亚丹.中国科技服务业政策的量化与演变——基于扎根理论和文本挖掘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18(6).
[8]韩冰.中国科技服务业集聚研究[D].吉林大学,2016.
[9]周琪玮.县域科技服务业发展的对策思考——以太仓市为例[J].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6(1).
[10]张寒旭,邓媚.广东省科技服务业发展环境分析与战略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8.38(3).
[11]宋谦,王静.我国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评价——基于改进突变级数法[J].科技管理研究,2017.37(6).
[12]罗利华,胡先杰,汤承双.基于指数的我国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评价研究[J].中国科技资源导刊,2017.49(6).
[13]朱文涛,顾乃华.科技服务业集聚是否促进了地区创新——本地效应与省际影响[J].中国科技论坛,2017(11).
[14]林宏杰.市场效应、政府行为与科技服务业集聚发展的空间视角分析——以福建省为例[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4(5).
[15]张媛媛.我国科技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联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8.34(5).
[16]田振中.科技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互动关系实证研究——以河南省为例[J].财会通讯,2018(17).
[17]王智新,梁翠.科技服務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对产业升级的影响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7.35(2).
[18]郑洋洋.重庆文化产业与科技产业融合的实证分析——基于投入产出表[J].城市,2018(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8914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