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乐记》研究文献述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乐记》是我国古代音乐文献的集大成者,是我国儒家音乐理论专著,它总结了先秦时期的儒家音乐美学思想,不仅对我国音乐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并在世界音乐思想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主要针对历年来对《乐记》研究的文献进行综述,进一步探究该领域的现有研究成果及其未来演进趋势。
【关键词】《乐记》;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中华民族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是一个古老而文明的民族,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精华的《乐记》更是有着其他民族文化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乐记》继承和发展了儒家文化的乐记思想,不仅在乐的技术、内容、形式、“心物感应”的乐的本质方面,对人的情感、性格、意志等心理活动的影响方面以及音乐的政治教育与教化功能方面都作出了论述,还在修身治国平天下的社会作用上进行了分析研究,但此书总的还是以论述音乐为主。《乐记》涵盖范围特别广,其中不仅谈到了音乐本源、特点,还谈到了与政治的关系、社会价值等问题,对我国音乐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一、文献综述
《乐记》经载数千年,对我国音乐事业的发展影响十分深远。在中国知网对“乐记”进行检索,一共有文献资料1153篇,其中,期刊791篇,硕博论文173篇,对《乐记》进行专题研究的有621篇,其余的文献中仅有简单提及。在这些文献中,对《乐记》的研究涵盖了各个方面。在知网检索的文献中,本人查阅了20多篇文章,本文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文献进行归纳、分类、总结:
(一)对《乐记》作者进行分析研究
吕骥《关于公孙尼子和乐记作者考》(中国音乐学,1998年第3期)一文通过对公孙尼子的存在的年代的考证,以及对流传下来3种作者的说法进行详细的对比分析。认为乐记的作者并非是河间献王刘德、荀子以及《系辞》的作者,而是公孙尼子。正文部分用3部分来考证作者。第一部分首先对公孙尼子的存在及存在的年代进行考证。就存在的年代来看,作者相信《汉书·艺文志》的注,是七十子之弟子。并根据董健同志《汉书·艺文志》注“七十子之弟子”,推定公孙尼子生活于公元前五世纪中至前四世纪初,运用了大量的文献研究论证作者是公孙尼子:(1)《荀子·强国篇》中提到一位公孙子,从其观点来看,与公孙尼子的主张相近。(2)《韩非子·显学篇》论孔子死后儒家分为八派,其中也有一位孙氏(古代孙氏与公孙氏通用)等文献佐证来证明,公孙尼子确有其人,也确有著作流行于世。第二部分,对比分析3种作者说法。(1)公孙尼子的《乐记》与河间献王刘德的《乐记》,提出乐记并非刘德所著。(2)与荀子《乐论》,根据公孙尼子生活的年代,无论是孔子直传弟子,还是再传弟子,都应早于荀子。其次,荀子的人性观是(人性本恶),《乐本篇》“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这样一些话,表明公孙尼子明确认为人性的善恶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因此得出乐记作者不能是荀子。由此得出结论:《乐记》即是公孙尼子所作,韩非子所指的孙氏应就是公孙尼子。
(二)对《乐记》哲学思想进行研究
蔡仲德《乐记》哲学思想辨析(音乐研究,1981年8月)一文通过对《乐记》哲学思想的思考,以及对学术界关于《乐记》哲学思想的定论进行辨析,得出了《乐记》哲学思想不仅是唯物论,也有唯心论、有神论、唯心史观的哲学思想。全文分引言、正文、结论3部分。引言部分主要写了现代《乐记》哲学思想的现状及自己对此现状自己的见解。正文部分提出观点:(1)“动静”说—精致的唯心论。举例说明:①《乐言篇》说:“人有血气心知之性。”人的天赋本性即所谓“天之性”是与生俱来的。②《乐本篇》人生而静……感于物而动,所提出的“感于物而动”,是对外物作出反应的能力,人的认识出于本性,认识的本源是“性”是“心”。根据以上分析,“感于物而动有一定的唯物论因素”。但他认为这种作用不是使人产生意识、而是使人所固有的感情、德性表现出来,所以,“动静”说的实质还是唯心的。(2)“天人感应”说一种有神论。“天理”就是天之“理”,把人的本性称为“天之性”,称为“天理”,就是认为人的本性是上天决定的,是天的德性在人身上的体现,这样,《乐记》就必然导致“天人感应”说。结论部分对《乐记》哲学思想的历史地位进行了综述,得出《乐记》从唯心、唯物两方面促进了哲学史的发展。
(三)進行对比研究的
陈孝信、胡建《乐记》与《诗学》比较研究(文艺理论研究,1984年)一文分别从《乐记》与《诗学》的动力论、美学性格、艺术功能3方面进行比较研究,以此分析中西美学和艺术的性格的差异性。全文分为引言、正文、结论3个部分。正文部分:
1.动力论
《乐记》的动力过程:物——心——情——乐《乐记》中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这里讲到了三个东西:物、心、情,三者都与创作动力有关。情因物而感,乐因情而作。从物出发,经人心激起感情。这就是《乐记》所阐明的动力过程。(2)《诗学》是从传统的“摹仿说”出发阐述艺术动力,西方艺术是摹仿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对象的认识和把握,故必须弄清楚对象的特征、性质。
2.美学性格
各民族的美学性格、艺术都有其特点,以下是通过对文章的研读而得出的。
3.功能论
在艺术的三大功能(审美、教育、认识)等问题上,《乐记》和《诗学》也有不同的重点。礼、乐并列是《乐记》的主旨之一。《诗学》重点强调的是艺术的审美功能。强调情感的陶冶,关于艺术的认知作用,《诗学》的态度比较客观。
4.对《乐记》教育思想进行研究的
徐文武,《乐记》音乐教育思想研究中几个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索》,(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98年第3期)一文主要针对《乐记》教育理论价值,对其教育思想基础,如人性论,“感于物而动”等教学思想与方法等进行了初步探索。
正文分为三个小节。第一小节,探究了《乐记》的人性论,首先论述了人性论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笔者认为,《乐记》论乐的某些基本论据,对人性的基本看法同荀子的性恶说有某种一致性,二者都把人性看作人的自然素质和情欲,要求“欲”的满足必须符合“礼”的规定,强调后天的教导对人的重要性。《乐记》与荀子一样都肯定善是教化的产物。第二小节,首先论述了《乐记》对音乐产生以及音乐对人的内心情感有着重要的认识,进而揭示了“感于物而动”这一命题是乐教中的一些重要的理论问题,成为其乐教思想的基础。第三小节,论述了教学思想与方法,引用《乐本》文献:“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者得也。”笔者分别从教的角度、教学的角度分析、教之任务、教之时间、历史实践、学的角度、德育的角度这七个教育角度分析《乐记》的教育意义。
二、文献述评
经过对这些文献分析研读,有收获也有思考。
关于《乐记》的研究,摘选的这些文章,全文的引用文献全部是第一手资料,参考文献是从《乐记》原文摘取的。这样使得文章具有具有权威性、典型性,更能进行拓展学习,值得学习。
这些文章全文结构严谨,运用了大量的文献进行佐证,并进行对比研究(《乐论》《易辞》)等,其论证手法值得我们探究。
这些章除了音乐知识论述之外,还涉及到了许多哲学的思辨思想,拓展了外围文献的引用,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吕骥.关于公孙尼子和乐记作者考[J].中国音乐学, 1998(3).
[2]蔡仲德.《乐记》哲学思想辨析[J].音乐研究,1981(8).
[3]陈孝信,胡建.《乐记》与《诗学》比较研究[J].文艺理论研究,1984.
[4]徐文武.《乐记》音乐教育思想研究中几个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索[J].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98(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402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