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廊道构建研究述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利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回顾了遗产廊道的起源、概念和发展以及遗产廊道构建的研究,遗产廊道构建的研究从理论探索过渡到实证研究,研究内容包括了遗产廊道资源价值评价、遗产廊道的空间规划以及遗产廊道的设计重点。
关键词:遗产廊道概念;廊道构建;述评
1遗产廊道的概念、起源和发展
遗产廊道起源于“绿道”,1950年美国环境主义作家威廉,怀特在城市土地研究所出版的专著《保卫美国城市开放空间》中首次使用了“绿道”一词,“绿道”译自英文单词“greenway”,指代自然或半自然植被的区域代表人类、植物、水、动物等的通道。1987年美国户外空间总统委员会上官方首次使用“绿道”这一概念;美国风景园林师查尔斯·E·利特尔指出了绿道的5种类型,其中的“风景或历史线路绿色通道”本质上就已接近“遗产廊道”的内涵。1993年Robert MSeams在绿道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遗产廊道”的概念即“拥有特殊文化资源集合的线性景观,通常带有明显的经济中心、蓬勃发展的旅游、老建筑的适应性再利用、娱乐及环境改善”。
除了“绿道”外,与遗产廊道相近的概念还有廊道遗产、文化线路、文物径(见表1)。
“文化线路”起源于欧洲,1994年在马德里文化线路世界遗产专家会议上首次定义了文化线路的内涵即“由多种有形要素组成的,这些要素在文化上的显著性来自于跨国或跨区域之间的交流和多维度的对话,展示了沿线区域在时空上的互动”;说明文化线路是跨越地理界线的大尺度线性景观,且通常伴随着商业、行政、宗教等功能,是承载了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交往活动的路线。
“廊道遗产”是国内学者在美国遗产廊道和欧洲文化线路2个概念的基础上的本土化解读,其内涵区别于遗产廊道在于遗产廊道中串联起众多遗产节点的廊道本身可以不是遗产,而廊道遗产本身一定是跨区域的大型遗产,具有显著的遗产特征。廊道遗产区别于文化线路就在于其体量大,其跨区域的模式同时涵盖了遗产本身和周边的自然景观。
“文物径”的说法来源于香港,自1993年起香港规划了屏山文物径等6条文物径,根据香港文物径及其沿线的历史遗迹的分布可以看出,文物径是连接一系列古物古迹供游客游览的旅游步行路径。文物径通过设置指示牌加强对文物游览路线的引导,且文物径都有同一个关联主题;文物径一般位于城市的历史地段内,是尺度相对较小的线性景观。例如大谭水务文物近全长5km,屏山文物径全长只有1.6km。
1984年,美国诞生了第1条国家遗产廊道——伊利诺伊州和密歇根州运河国家遗产廊道,且在2000年获得正式获得认证。美国遗产廊道的建立也伴随着相应的法律文件的产生:美国国家公园署在2006年颁布了《伊利运河国家遗产廊道保护与管理规划》,明确提出了遗产廊道规划目标和工作。针对遗产廊道问题美国特别成立了3种相关法律:主干法、专门法、相关法,其中专门法又细分为一般法和教授法2类:一般法针对所有的遗产廊道,具有普适性,而教授法则是针对某一具体的廊道的相关保护规划,例如《伊利运河国家遗产廊道保护与管理规划》就属于教授法。
2遗产廊道的构建:从理论探索到实证研究
21世纪以来,国内学者逐渐重视起对历史文化遗存采取区域化保护的战略方法,开始了对美国遗产廊道的理论研究:理论方面探讨遗产廊道这一概念的内涵,指出遗产廊道的线性景观特征、廊道尺度的灵活性、廊道是融合了自然、经济、文化三者并举的综合保护措施;遗产廊道是绿色廊道和遗产区域化保护相结合的产物,文化意义应当放在遗产廊道的首要地位,但一定尺度上的遗产廊道可成为战略性的生态基础设施;并将其与“绿道”、“文化线路”的涵义进行辨析,创新提出了本土化的“廊道遗产”这一概念;在目标、管理、土地构成、地理分布4个方面美国遗产廊道与国家公园存在显著的差异性,美国遗产廊道因由国家公园局单独管理过渡到合作伙伴制协同管理的类型,而能受到来自社会的多方参与和支持;美国遗产廊道的管理模式具有动态性,表现在廊道的理论模型是一个逐步优化、动态实现的以目标为导向的模式,廊道的管理主体、管理目标、管理进程也具备动态性∞。随着研究不断深入,遗产廊道的研究范围从理论深入到结合国内本土实例进行实证研究,遗产廊道由理论研究过渡到对廊道构建的研究,研究内容包括遗产廊道资源价值研究、廊道空间规划研究以及廊道的设计重点的研究。
2.1遗产廊道资源价值评价
遗产价值的判断是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基础和依据,遗产资源的确定需要判断遗产价值。价值评价一般采用层次分析法:一种将复杂问题层次化、结构化,采取将目标问题分解成多层次的简单问题进行决策的综合评价法;通过确定评价指标、评价因子、搭建评价体系框架,对遗产资源的价值进行量化,从而为遗产廊道资源的确定提供依据。不同遗产廊道对象不同选取的评价因子也不同,目前遗产廊道的研究对象可分为工业遗产廊道、文化线路遗产廊道、风景资源遗产廊道3类。对于工业遗产的价值评价应当考虑产业价值,文化线路遗产由于是历史上重要的宗教、商貿、政治交往的路线,因此其社会价值应当放在首位,风景资源遗产的价值评价还要考虑生态环境价值和景观游憩价值且是评价因子中比较重要的部分。而大部分遗产廊道类似运河遗产廊道属于自然、文化复合的多重系统,评价体系需要从自然或者文化大的价值背景下进行构建,确定相应的评价因子。
2.2遗产廊道的空间规划
遗产廊道的空间规划的研究包括了宏观尺度和中观尺度两个层面。宏观层面的研究探讨了遗产廊道与城市景观风貌、自然环境特征相结合的可能性和策略,从而形成具有城市特色的网络状绿地规划体系,其对象是整个城市市域范围内的遗产资源,“廊道”本身可以不具有遗产性;通过人工的城市绿地体系将遗址串联起来形成城市内部的遗产廊道系统;或者遗产资源为点,河湖水系、线性遗产景观和城市道路等为线,城市肌理及其周围大环境为面的遗产廊道网络构建;又或是遗产源为点、遗产廊道为线、遗产区域为面构成的遗产廊道网络体系。 中观尺度研究不涉及市域范围,只针对某一遗产廊道的空间规划,研究内容包括遗产廊道宽度的确定、遗产廊道的适宜性评价。廊道宽度的确定以遗产点的空间分布为依据,运用距离统计的方法划定研究范围;利用GIS工具汇总遗产分布距离,根据遗产点的聚集程度确定遗产廊道宽度旧。遗产廊道适宜性分析评价是用来辅助遗产廊道的规划,即分析景观中哪些地方对遗产休闲活动来说是适宜的,其研究对象是影响遗产廊道构建的外部环境因素。方法是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将遗产和生态休闲活动作为一种空间水平过程,基于土地利用属性和遗产廊道元素的不同阻力分布,模拟其空间扩张状况,确定适宜建立廊道的区域;而影响遗产廊道构建的外部阻力因素的选取并无统一的标准,一般将遗产源、土地属性、土地类型、地形作为影响因子,模拟景观阻力面,基于节点阻力值划分遗产廊道适宜性等级。
2.3遗产廊道的设计重点
遗产廊道主要由遗产源、绿色廊道、游步道、解说系统构成。遗产源决定了廊道的遗产属性;绿色廊道将分散的遗产统一组织的手段,具有连接性和生态性;游步道是从游客、公众角度对遗产进行利用的策略之一,属于慢行交通系统,可以增加民众对遗产的参与和互动,具有一定的娱乐性;解说系统通过多种媒介手段讲解遗产的内涵和历史,扩大民众对遗产的认知;这4个因素对于遗产廊道的构成缺一不可。
2.3.1遗产资源。廊道内的遗产资源包括了建构筑物等历史文化遗存和自然文化遗产资源,对于建构筑物要本着原真性的原则进行保护和修复,反对破坏和重建;对于水体、山川、植被等自然遗产资源需要进行生态性的修复。同时在不对遗产产生破坏和干扰的情况下,可以适当的进行利用,引导游客进行参观。
2.3.2绿色廊道。绿色廊道是对遗产廊道内的绿地系统进行保护和规划,是作为将分散的遗产资源统一串联起来的基底。绿色廊道一般具有连接性和生态性的特征:连接性指的是将其他自然景观连接起来的作用,生态性指的是通过生态修复手段能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例如美国黑石河峡谷遗产廊道通过控制污水排放、污水治理等措施恢复黑石河的生态景观。植物规划是绿色廊道的重要部分,对于廊道内原有的古树名木需要加以保护和培育,新引入的植物应不以破坏原来的生态平衡为准则,对于原来破坏整体植被协调性的植物需要加以替换。
2.3.3游步道。游步道是遗产廊道旅游的交通路线,可以是陆路或水路,其功能富有多样性,可用于骑行、溜冰、划船、步行、跑步、观光等一系列动态或静态的娱乐活动。游步道可以是类似公路、铁路、河道等历史路径,可以是公路、步行道等交通路线,也可以是人工设计的游步道,其目的在于方便游客到达、游览、了解遗产。英国德文特河谷遗产廊道的步道系统能使用摩托车、迷你巴士、电动自助车、自行车等多种交通方式,步道线路上还配置了静态交通平台,能够满足公众的不同使用需求;特定的步道还可以结合解说系统,能加深游客对遗产资源的认识。
2.3.4解说系统。解说系统是对遗产廊道内的遗产资源以及历史内涵做出解释,作用在于向公众解释遗产廊道内遗产资源的内涵和历史重要性。而解说媒介是解说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解说的重要表现形式和手段。解说形式多种多样:可以通过制定宣传手册、在特定的遗产资源附近设置宣传牌,宣传牌上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传达遗产的信息和内涵;采用幻灯片的形式配合声音解说展示历史建筑或者其他遗产资源的前世今生;结合游步道设置解说站,当游客乘坐缆车、巴士等交通工具到达某处重要廊道节点时,解说站可以自动为游客进行讲解;向游客分发导游讲解器,让游客一边跟随导游路线游览,同时收听讲解器对景点的解说;展开参与性活动、节庆活动,采用活动策划的形式纪念历史事件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手段例如VR再现工业制造过程、历史故事,更生动地向公众展现和普及遗产廊道的内涵;培养原住民、导游、志愿者等不同的解说团体,一边引导游客进行参观一边对遗产进行讲解。
3总结
遺产廊道作为遗产区域化的保护策略,为遗产地保护、利用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遗产的保护利用过程中实现了遗产与公众的互动,对于振兴当地的旅游经济、传承城市的文脉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关于遗产廊道的研究已形成了从概念、内涵的辨析到廊道构建方法的比较系统全面的研究,理论研究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相应的成果。另一方面,遗产廊道来源于美国,其概念是在国外的理论实践基础上发展而来,对遗产廊道的研究更应该聚焦于结合国内遗产资源分布的特点和保护的现状,廊道的构建应当从不同层级、不同尺度上进行研究,比如城镇街区层面的遗产廊道的构建。今后还应当不断扩大研究的视角,注重本土化的廊道理论发展,同时也要加深对廊道管理、体制的研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908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