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科技协同创新模式及路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建设“重庆科学城”的背景下,科技协同创新成了完善重庆市创新设计的有力抓手。基于此,本文以科技创新发展带来的意义为出发点,探索出一條符合重庆市现实需求的模式及路径,助力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战略顺利开展。
【关键词】重庆 科技协同 创新
前言:创新是推动城市现代化发展的源动力,近年来,重庆市在发展的路上不断开发新路径,竭尽所能地推动科技创新事业的发展,凝结创新发展之力,深化科技领域改革,为城市稳步发展助力,让科技协同的积极作用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支柱。
一、重庆市科技协同创新发展的意义
重庆市积极响应国家科技创新发展的号召,严格遵照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建设的总体规划,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协同创新方案,为争取更多的科技项目资源安置在本市,重庆市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实现高新项目与基础设施建设的联动交流,为国家政策的落实贡献出了自己的力量。重庆市科技协同创新模式的开启不仅有利于成都与重庆两市经济建设,还能实现自然资源、人才资源的优势互换,在交流互动中实现了科技创新驱动城市建设发展,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在科技创新项目的驱动下,重庆市聚集了可供利用的创新资源,通过优势资源共享便于区域发展战略布局的构建。
二、推进科技协同创新的有效途径
(一)做好顶层对接设计规划,联手实现科技协同创新
重庆市要想抓住时代发展的机遇,就要在充分理解《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的基础上,加强与成都地区的沟通与互动,搭建起顶层对接的交流平台,在政策指引下,以极强的竞争力完成建设国家级成渝科技创新中心的任务,让科技协同创新方针政策在实践中得以落到,将发展诉求与愿景通过互动合作的方式得以传递,让成渝地区双城规划建设的基本目标得以实现。致力于联手打造科学城市,以建设多元化城市科技整体布局为核心,利用顶层设计规划方案推动科技协同创新的实现。重庆市科技建设管理部门应依据“清单制”的模式,将主体责任下放到基层单位和个人的肩上,以互通的形式联动多部门的协同对接,以创新为核心,确保科技协同项目以扎实的基础落地,形成重庆市的独特名片,从而进一步拉动西南科技新阵地建设的核动力。
(二)立足城市核心优势,推动核心技术研发
立足重庆市各高校的人才优势,整合科教资源,推动国家级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通过地方人才引进政策吸引优秀人才,让更多的科研机构在重庆市设置多学科交叉的科研分所。利用“一城多园”的建设理念,畅通西南地区人才与科技交流渠道,加快重庆市科学文明城市的建设步伐,打造西南地区科技发展的中心城市。结合城市经济建设发展规划,请示上级建设成以重庆市为核心的创新辐射城市,疏散一定的科技研发力量,向周边毗邻地区扩散,从而让重庆市的科技协同创新产业发展更具核心竞争力、无可替代性。鼓励并支持高校实验室积极拓展科研新领域,项目经审核后,可为项目拨付专项研发款项,在科技协同创新领域的地图上画上属于重庆市最绚丽的一笔。整合以信息技术、航空航天、生物制药、现代化农业等为核心的新型科技项目,为基础性研究做好布局和规划,让多领域的人才在科技协同创新的平台上展开激烈的“交锋”,让不同的科技项目在碰撞中擦出新的“火花”,突破不同领域的界限,开发出更具价值的科技产品,推动核心技术在产业链式发展中开花结果。
(三)推进科技成果应用,促进国际化合作交流
畅通科技成果审批渠道,简化上报流程,让科技成果的研发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得以应用,适当延长科技成果的使用权限,设置科研机构改革试点工程,敦促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型发展。让高质量、高端规模化生产项目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阵地,构建以先进技术为核心的平台体系,让技术与科技密切相连,最终让科技成果能够以最佳的状态流入应用市场。建设跨领域融资模式,杜绝资金不足限制科技协同进步的现象发生,设置科技创新融资平台。加大对外联通互动频率,以“一带一路”发展为契机,让科技信息在此平台上发扬光大,惠及人类,让人们共享科技协同创新带来红利,让科技人文交流成为国内外联合创建实验室的背后动力,使重庆市成为西南地域科技合作交流的主体,统筹科技产业化管理模式,让招商投资引进在对外宣传中发挥效能,向有意向的企业推送适宜其发展的投资领域,为国际领域的深层次交流增强竞争实力,提供精准的科技协同创新扶持。让先进的理念及科技研发成果能在交流互通的平台上得以扩散,修正掉不合理的部分,让其以更加完美的身影出现在应用领域。
(四)营建科技创新环境,建设专家人才智能库
为更好地推动科技协同创新模式建设,重庆市可利用优惠利好的政策制度,实现区域协同建设机制,让科技等惠民政策实现分享,让创新成果在短时间内得以应用。组建人才和专家智能资料库,为高学历的知识型人才引进提供便利条件,依据人才的实际情况,自由选择户籍、人事关系等,不限制人才流转和多平台工作等事宜。让科技创新人才在自由度较大的空间内,将主要的精力投入到科研活动中去,让其从内心更加认可重庆市人才引进的政策,利用“小”便利获取“大”资源,畅通科技协同创新的基础性建设路径。在协同创新的过程中,必然要以政策为保障,构建人员信息交流互动机制,让国家及重庆市的发展政策得以分享,进一步为科技创新的协同发展融合先进思想。
三、结束语
在重庆科学城市建设的过程中,科技必然是其发展的动力,协同创新则是科技推动经济发展的强有力推手。为了提高重庆市科技创新在国家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我们必然从多角度出发,为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积淀起有力的竞争力,为区域科技经济发展注入鲜活因子。
参考文献:
[1]鄢波,杜军,潘虹.珠三角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科技管理研究,2019,039(001):87-96.
[2]孔星,吕剑平.甘肃地域特色农业协同创新模式选择与实现路径[J].农业科技管理,2019(5):25-28.
基金项目:挂科课题:重庆市教委科学技术研究项目:产教深度融合背景下军民融合协同创新机制研究——以永川区为例,编号:KJQN201905401。
作者简介:袁昌明(1979-),男,汉族,四川资阳人,现就职于重庆科创职业学院,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科技创新与管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3106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