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于制造业服务化、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绩效的文献综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魏佳波

  摘 要:在如今的制造业生产和国际贸易中,制造业的服务化是一个重要的趋势。制造业服务化同时也是中国现阶段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和提高利润所得的重要途径。对于制造业服务化,国内和国外学者从企业的自主创新、消费者的需求偏好以及政府的政策等不同角度做过很多相关的研究。首先,通过梳理文献,从比较优势、创新能力、要素禀赋以及政策环境等方面考虑企业对于制造业服务化升级路径的选择;其次,通过分析各种文献,得出工资水平、福利水平、出口价格、国际贸易分工地位、GDP增长、产业结构调整、环境污染等在制造业服务化过程中的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得出相关结论。
  关键词:制造业服务化;产业转型;经济绩效;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0)25-0036-02
  引言
  “制造业服务化”最早是由Vandermerwe和Rada提出,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传统的依赖原料、能源等要素投入的制造业逐步向服务化的制造业演变。早在1999年,郭跃进(1999)就发现了这一趋势,认为当时先进的制造业企业不仅将重心放在营销上,还将产业链向服务行业延伸,这种新趋势是由企业的自主创新和为满足消费者的特异性需求偏好等因素决定的。吴婷(2019)把制造业服务化定义为以提升自身竞争力为目的,在价值链由以提供制造为中心的位置向以服务为中心的高附加值的位置攀升,在此基础上,服务化更强调消费者的需求偏好,以顾客为导向地对产品进行价值提升。一般学者将制造业服务划分为投入服务化和产出服务化,投入服务化即为服务要素在制造业生产中占据了越来越大的比例,而不再是以单一的原料、能源等资源要素为基础。也就是说,企业不再一味地盯着产品的产量,而是将更多的产品研发、更多的消费数据分析、更贴近消费者的个人服务、更多的产品设计投入运用到生产当中。王厚双(2019)认为,制造业投入服务化从技术进步、优化资源配置、强化竞争优势等方面为企业在国际价值链和国际贸易中占据有利地位产生较为显著的影响,同时提高了中国企业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出口价格。相应的,产出服务化则更加贴近消费者的需求。黄慧群(2017)认为,为消费者提供智能化服务、个性化定制等高附加值服务,逐渐成为企业突破“低价竞争”“低端锁定”等困境的基础。
  本文系统梳理了制造业服务化的相关文献,从制造业服务化的来源和认识出发,分析了制造业服务化作为未来制造业产业转型升级的一大趋势的动因及升级路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制造业服务化这一过程与出口价格、国际分工地位、工资水平、技术创新、社会福利水平和经济增长等之间的关系。
  一、制造业服务化水平的测度
  通过分析这些文献可以发现,制造业服务化对产业之间的相互融合、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提高企业绩效都是有正向影响的,对一国的制造业以及经济发展是起到积极作用的。而对于我们做实证研究,如何衡量一国的制造业服务化程度则成为影响实证结果是否存在偏误的关键,吴永亮(2018)将测量制造业服务化程度的基本方法分为两类:利用中间投入来测量第一、二、三产业的完全消耗系数法和直接消耗法,以及利用制造业企业的出口增加值率来衡量中国制造业企业服务化程度。这两种方法都是基于自己分析的问题,去选择适当的角度进行测量。对于完全消耗系数的方法,邹国伟、纪祥裕、胡晓单、胡品平(2018)在其发表的文章中就利用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WIOD)的数据和制造业对服务部门的消耗系数来测量中国企业对外出口的服务化程度,进而得出服务贸易开放显著提升了制造业的服务化程度,同时检验其影响在不同行业的异质性问题。何琼(2019)研究了制造业服务化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用企业的服务类收益占营业收入的比例来衡量服务化水平,利用托宾Q指數和资产回报率ROA作为被解释变量,选择我国沪深A股上市的制造业企业作为样本,同时在回归方程的右边加入服务化指标的二次项,进而得出回归结论:制造业服务化与企业绩效之间呈“U”型关系。第二类的测量企业的出口增加值率的方法也被普遍使用,吴永亮、王怒立(2018)基于MRIO模型,同时参考了Koopman、王直等人对于分析一国贸易增加值的框架,测算了WIOD中的44个国家及地区2000—2014年相互的行业增加值投入,并且测算了中国历年服务业在制造业中的增加值投入,得出结论:中国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制造业服务化呈现出先降后升的趋势,同时相对于国外服务业投入,国内服务业投入对制造业服务化影响更大,生产性服务业是推进中国制造业服务化的关键。
  二、制造业服务化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
  在国际价值链分工体系当中,发达国家利用其技术和管理经验方面的优势,占据了微笑曲线的两端位置,也就是技术研究和销售、售后等高附加值的环节,而欠发达地区和新兴工业国家则利用自身的资源和劳动力禀赋的优势,主动去嵌入国际价值链分工当中,但参与的环节是位于微笑曲线中间的低附加值的位置。近几年来,逐渐产生了“技术陷阱”“低端锁定”等问题,即发达国家利用专利保护和制度惯性等方法,将发展中国家牢牢锁定在低附加值位置,并且让其难以进行产业转型升级。为了摆脱“低端锁定”,发展中国家则需要探寻一条通往价值链更优位置的路径,大部分学者认为制造业服务化是一条可行的选择。而对于制造业服务化升级路径的选择,吴婷(2019)研究得出三条升级机理及路径。首先,企业可以通过垂直一体化等方式向核心产业链转移,一般认为产业链包含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这几个方面;其次,在服务化的过程当中,要素结构的优化同样占据了重要地位,企业可以通过优化要素配置的方法,让无形的服务要素在生产中占有更大的比重,进而有能力进行制造业向服务化的转型升级;最后,企业需要通过研发设计的创新和营销模式的创新,带动整个企业向高附加值的位置转移。   三、制造业服务化与国际贸易地位以及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
  除了上述升级路径之外,对于制造业服务化对经济发展和企业绩效所能带来的影响,国内外学者的看法却各不相同,这些文献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种观点是服务化对经济发展和提高企业绩效是正面作用,另一种观点则是服务化并不能提高企业绩效和使经济增长,也就是学界通常所说的“服务悖论”。
  一些学者认为,相比于进行纯产品制造,提供服务会更加赚钱。Wise&Baumgartner(1999)提出,企业应发展具有高附加值的服务业务,避免陷入产品生产的低价竞争,使得销售产品的利润率下降。而Neely(2008)提出相反的观点,他发现服务型企业比纯制造业企业有着更低的利润率,因为服务型企业会支付给服务类员工更高的工资和更高的运营成本。Kastalli&Van Looy(2013)认为,服务化对制造业提高利润的影响总体上是正向的,由于扩大服务范围而暂时产生的负向关系,是因为还没有形成服务化的规模效应和学习效应,这一观点则是对Neely(2008)的观点的反驳。
  除了可能存在的正相关关系,大多数文献也都从企业异质性出发进行研究,即制造业服务化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会随着行业的不同而变化。Fang,Palmatier,Sreenkamp(2008)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制造业服务化对增长缓慢的行业具有正向作用,而对具有高增长率的行业则存在负面影响。
  对于制造业服务化与工资的关系,很多学者从投入服务化和产出服务化两个角度分别对工资水平的影响进行研究,陈丽娴(2019)得出四条投入服务化影响劳动收入的机制,首先,投入服务化能够提高企业竞争力,进而提高工资水平;其次,投入服务化是专业化分工的表现,专业化能够促进劳动工资份额的提高;再次,投入服务化还能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最后,投入服务化对于不同的行业是具有异质性的。同时,陈丽娴(2019)在其另一篇文章中研究了制造业产出服务化与企业劳动收入份额之间的关系,构建动态增长模型,实证当中利用了PSM-DID准自然实验方法,实验证明了制造业服务化对企业劳动份额提升的正向作用,并且为产出服务化影响劳动份额提供理论基础和微观的经验证据。马述忠、许光建(2019)研究得出了制造业服务化对于工资提升的三个理论机理:一是服务化提高了全要素生产率,二是提高了产品加成率,三是服务化提高了产品的质量。
  结语
  作为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式之一,国内外对制造业服务化从政策、消费者偏好导向、制度环境、人力资本等重要角度分析了制造业服务化的内在机理与升级路径,并且类似研究的文献相当多,但是就目前的国内研究来说,研究制造业服务化的动态过程和区位变化的文献还是不多。此外,笔者认为,制造業服务化既然带动了产业转型升级,进而能够逐渐脱离以前那种资源禀赋类污染环境的传统制造业,转向以消费者为导向的高端制造业。因此,服务化过程对环境的提升也是存在显著正向影响的。例如黄玉霞、谢建国(2019)研究了制造业服务化与碳排放强度之间的关系,用WIOD跨国面板数据做了实证分析,得出制造业服务化显著降低了制造业企业的碳排放强度。另外,大部分研究文献中,内生性问题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一般都是用滞后一期作为工具变量,但是这种方法并不能很好地解决内生性问题,所以找一个很好检验内生性的工具变量是很关键的。
  基于研究方向和目的,从宏观的WIOD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到微观的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海关数据库,再到消费者偏好的角度,每个作者都找到了合适的角度切入制造业服务化的主题,从以服务化为因变量和以服务化为自变量的影响研究,得出了产业转型升级的内在机制。通过对制造业服务化文献的学习,笔者深刻理解了产业内部是如何动态化地进行产业结构重组和提高要素配置效率的,以及这一动态变化是如何影响国际贸易地位和我国的经济发展转型的。不过无论是机制理论还是经验学习,制造业服务化还是有很多有待挖掘的地方,毕竟未来很多年,新型高端制造业慢慢会成为主流趋势。
  收稿日期:2020-03-26
  作者简介:魏佳波(1995-),男,江苏盐城人,硕士,从事应用微观经济分析、产业组织、产业转型研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3404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