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工匠精神”视域下高职院校学生职业价值观培养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以“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为核心的一丝不苟创造精神是中华民族繁衍不息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宝贵精神财富,不仅是对五千年文明古国悠久历史的生动诠释,更是对中华民族披荆斩棘创造举世无双的辉煌文明的真实写照。诚然,由于“重农轻商”思想的影响,在传统社会对手工业和制造业有过不当的歧视,但中华民族在战胜各种自然灾害创建美丽家园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的过程中,在农业、手工业和制造业方面涌现出大量的优秀代表人物。在经典著作和历史文献中处处可见对造福于中华民族的各行各业的技艺超群的创造者和发明家们的称颂和赞扬,诸如四大发明和“神农尝百草”、“黄道婆”、“木匠鲁班”等故事更是家喻户晓路人皆知,可见中华民族精神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敬业奉献、诚实守信、发明创造等内容,这些内容不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思想资源,更应该成为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培养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工匠精神 敬业奉献 职业价值观
  一、高职院校学生职业价值观现状
  从2016年至2019年,“工匠精神”四字连续四年写人政府工作报告,这其中是蕴含着怎样的大国期盼呢?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在去年两会上,“工匠精神”再次引发热议。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质、提品质、创品牌,不仅深刻影响着每一个国家,一个领域的发展现状和前景,而且也改变着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的格局,喻指着经济发展乃至社会心态的一种整体性提升。处于世界历史之中的中国,承受着工匠精神对我国方方面面的影响,尤其是对容易接受新生事物的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的影响显得异常突出。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在对学生职业价值观的调查研究和分析工作中,突出分析了影响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培养的一些重要因素,既认识到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的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社会生活方式、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式的多样化等对职业价值观培养的现实影响,也认识到法律制度和相关政策条例的社会影响。但通观这些研究成果可以得出发现: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就是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对职业价值重要意义认识的不足和漠视。
  绝大多数研究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存在不仅严重影响到职业观尤其是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培养,而且深深影响了人们接受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和自由选择性,从而导致人们轻视科学技术和劳动生产。“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点被不合时宜的沿用至今,这种对传统文化的片面解读忽视了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的职业教育要素和重要意义。
  二、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因素
  首先,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由于大学生的职业观是从某项具体的工作中延伸出来的,而工作是具有社会性的,所以大学生的职业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社会上一些固有的文化观念、传统的伦理道德,无一不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择业观念。孔子曾经提出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观点从侧面反映了我国千百年來“学而优则仕”的社会观念,表现出了人们对于做官的无限向往。从客观上说时至今日,很多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仍旧是如此,尤其是很多学生家长。高校大学生在进行择业选择的过程中,很多长辈就会告诉他们考公务员、考事业单位、考教师,这样“铁饭碗”的工作更为保险。至于那些自主创业,以及在外企或者是私企上班的学生,即使是很优秀,也得不到家长和社会传统观念的尊重和理解。很多高校学生为了迎合社会传统的价值观,常常为了找到一个所谓的“有地位”的工作,而放弃了对自身长久发展很有帮助的外企工作。由此可见,传统价值观念对大学生择业的影响是十分重大的。
  其次,大学生的自身原因是影响大学生职业观的最主要因素。所谓个人因素就是指大学生自身所具备的知识结构、以及心理情感等因素,对于大学生职业观的影响。大学生的职业观是一个相对动态的过程,是一种心理活动与社会活动的逐渐统一。换而言之,就是大学生在受到某种价值观的影响之后,在内心产生的,与这种价值观念趋同的现象。大学生的职业观发展是大学生对信息的接受、理解并加以研究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会受到大学生对自己未来职业规划的影响,还受到大学生自身实际水平与基础知识结构的影响。高校对大学生的知识结构进行不断调整,不仅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知识水平的加深,也对大学生职业生活的选择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尤其是当大学生面对职业角色与自我意识发生冲突的过程中,大学生的知识水平更是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大学生的职业观是知识水平、心理素质以及情感因素这三者之间相互结合与相互促进的过程。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与情感体验的重要基础,高校如果在大学生不具备专业水平的前提下,对大学生的心理认同进行构建,是十分不现实的。但是高校对大学生的职业观仅仅依靠专业知识,而忽略了情感体验和心理认知,对大学生进行职业认同教育,那么大学生的职业观又是不完善的。
  最后,学校教育对于加强大学生的职业观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大学生还处于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阶段,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较强的可塑性。由此可见,在大学阶段对学生进行职业观教育是很有必要的。所以,高校要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因为大学生在学校所接触到的各种事物,都可能成为影响他们职业观发展的因素。从总体上看,大学生的职业观发展主要受到校园文化、课程设置形式以及高校的教育教学方式和学生的课后实践活动严重缺乏高校教师的参与。大学文化不仅在表现形式上具有多样性,而且给大学生带来的思想渗透也是方方面面的;高校教学过程和相关课程、师资建设中,过分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导致工匠专业教学内容浅显、技能简单、职业素质养成缺少;只重视对学生进行课本教学、卷面考核,而忽略了对学生的进行相关的教学实践,甚至没有一套成型的体系来考核学生的实践行为;学生一旦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就会因为工作环境较差的原因而降低了自身对该工作的职业认同感。
  三、工匠精神培育与大学生职业观的路径研究
  高校不仅要认识到对大学生进行工匠精神培养的重要性,还要对工匠精神与当代大学生的职业素养之间的关系进行一定的了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对大学生进行职业培养的目标更加明确,为全面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养提供动力。   (一)教育实践是培养大学生工匠精神,增强大学生职业认同感的重要基础培养大学生对于职业的认同感,需要高校在实际教学的基础上,积极组织学生进行工作实践。只有当工匠精神与实际的工作场景进行联系时,学生才能够对职业产生真正的责任感和认同感,进而将做好工作作为自己一生实践和奋斗的目标。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精神教育和实践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对实际工作场景进行模拟的方法,来激发并培养学生对于相关职业的感情。如果只是在课堂上,对理论知识进行讲解,对学生的工匠精神以及职业感受进行盲目的呼吁,只会让学生对于该职业产生反感,进而起到了适得其反的效果。另外,高校教师要通过“心传身受”繁荣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和加强学生的职业认同感。高校教师不仅要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一定的指导,还要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一定的参与。在进行实践时,高校教师应该认真对待,不只是要对实践过程中的知识和理论烂熟于心,还要对实践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认真完成,以自身的人格来影响学生,使他们端正对职业的态度,帮助他们树立较好的职业认同感。
  (二)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工匠精神,增强大学生职业认同感的思想基石。很多创业就业方面的专家和学者认为,对高校学生进行职业培养,最重要的就是在学校开设相关的课程,如果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一部分实习基地。不可否认的还是高校的创业就业课程,在丰富了大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也使他们对社会和对创业工作有了一定的了解,也提高了大学生的就业率。但是,单纯的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教育,并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绝大部分的学生还是带着迷茫进入社会。很多大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对工作挑三拣四。对于基层的工作和服务行业的工作,更是不屑一顾。这种戴着有色眼镜来挑选工作的态度,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带来了很大程度上的负面影响。还有的大学生,再三挑选后找到了自己心仪的工作,但是他们却不愿意承担工作中的责任。这些大学生在实际的工作中常常迟到早退,对于一些重要的工作常常采用敷衍的态度来完成,他们的做法与我们所提倡的工匠精神背道而驰。大学生的工作态度,在让企业感到失望的同时,也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甚至还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损失。由此可见,只是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教育是远远不够的,高校还要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里所说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与就业教育紧密结合的,即在该课程的开展,是为大学生的就业教育进行服务的。工匠精神是尊师重教的师道精神、是一丝不苟的制造精神、是求福利德的创业精神、是精益求精的创造精神、是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上,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并且对工匠精神进行讲解,切实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进而提高当代大学生的职业认同感。
  (三)校园文化是培养大学生工匠精神,增强大学生职业认同感的重要来源。校园文化作为一种隐性的教育资源,对高校学生的成长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帮助学生。高校应该充分利用这一教育资源,来提高大学生的工匠精神和职业认同感。利用課余时间,组织一些演讲、展览、辩论赛等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带来思想上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并对他们的职业精神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完善。在校园活动的进程中不仅重视技术教学和实践训练,而且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干中学习、尝试中学习。这种做法有利于塑造学生以学致用模式及对实践品质,实现对“工匠精神”塑造的要求。在学生活动结束以后,教师还要在课堂上对本次的活动进行总结,并通过提问等方式,引导学生发现高品质作品与工匠精神之间的联系,并且告诉学生职业认同感在开展工匠精神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四)有效的社会实践是培养大学生工匠精神,增强大学生职业认同感的必经之路。高校教师作为高校社会实践的主体,扮演着教育者、调解者、倡导者和增进能力者的角色。作为教育者,高校教师要回应大学生对社会适应和技能的需要,提供他们可以理解的信息,创造适合的实践机会,让学生们学习特定的社会技能和有效扮演相应的社会角色;作为调解者,教师用具有建设性的方法帮助学生缓解对就业、职业、敬业等认知方面的冲突,就这些方面所产生的问题达成“工匠精神”培养的共识;作为倡导者,高校教师是与学生一起增进职业观,抵制传统职业价值观念的人或群体,也是积极推进社会公正寻求政策改变的人或群体;作为增进能力者,高校教师面对学生,不仅提供直接服务或帮助,更为学生在可能的条件下形成自强自信、战胜困难和挫折的优质品格,甚至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与学生一同前进。
  总之,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直接影响到了大学生的就业选择。高校应该通过社会工作,完善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体系,为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奠定一定的基础,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质量。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就业指导都是针对大三毕业生开展的,对于较低年级的大学生高校并没有对他们的就业心理加以重视。但是我们需要明确的是,对高校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培养大学生对于职业的认同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长期的积累和努力。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是社会上最具有活力的一个群体。增强大学生的职业认同感,是我国实现我国民族复兴以及“中国梦”的必然选择。虽然我国在工匠精神培育与当代大学生职业观研究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我国对大学生进行工匠精神培养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需要我国每一个相关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王新宇.“中国制造”视域下培养高职学生“工匠精神”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6(02):11- 17.
  [2]孔宝根.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实践途径[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03):2 2-35.
  [3]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6.[4]许莉娅.学校社会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73.
  [4]屈艳红,王冬.社会工作视野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中国成人教育,2009(18):44- 45.
  [5]李宏伟,别应龙.工匠精神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培育[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5(08):19-29.
  [6]章文.基于传统“工匠精神”的高校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艺术设计研究,2015(03):5-1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3536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