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插图设计中的绘画性审美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毓鑫 刘倩瑜

  关键词:插图设计;绘画性;审美
  插图设计是当代艺术中一种不可或缺的视觉传达形式。插图在艺术发展过程中不断分化出新的呈现形式,奠定了当代插图设计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在这一背景下,大众审美需求的变化迫使插图的审美观念发生改变。随着艺术发展进程,插图设计的概念被延伸、应用领域被拓展、表现形式逐渐增多,审美价值体系也随之不断更新,但具有核心地位的绘画性审美特征仍旧对插图设计有极强的引导性。
  1 插图设计中的绘画性解析
  1.1 插图设计中的绘画性本质
  艺术门类的发展本质上是艺术分化的过程。早在人类艺术产生的最初阶段,艺术门类间的界限还不十分确定,存在的艺术形式也是混合性和无定形性的,此时的艺术形式通常具有双重质的规定性和双重功能性。随着社会生活的需要以及人类审美意识和审美需求的不断扩大和提高,艺术形态由简单到复杂,艺术的分化才逐渐明确[1]。在功能性的明确过程中,插图逐渐从绘画艺术中分类出来,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形式。以视觉化文字信息为基础功能,并且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形式被称之为插图。正如插图的字面表达,“插图”这两个字本身,“插”指的是插入,“图”指的就是图像。图像作为信息载体,在思想传播过程中是最为直观的呈现方式。早在摄影技术没有出现以前,绘画是能够再现现实事物的最早表达方式。所以,即使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插图创作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插图也分化出了多种艺术呈现形式化,但根植在插图设计“血液”中的绘画性审美却是一直存在的。
  1.2 插图设计中的绘画性表达
  手绘插图与数字插图是以绘画性表达为核心衍生出的不同类别的艺术呈现形式,它们的产生既独立又有内在的联系,同时还有时间上的先后之别,所处的艺术地位也随着不同时期的发展需求产生着变化。
  1.2.1 手绘插图设计中的绘画性表达
  在插图设计发展的艺术长河之中,手绘插图设计是插图发展至今最为古老的艺术呈现形式。相较于数字插图,手绘插图的绘画性特征更为明显。运用绘画材料进行表达,保留了设计师与插图作品最为直接的联系。这种表达方式呈现的视觉语言具有不可复制性,其画面的整体艺术效果与创作者的艺术感知能力、情感抒发、情绪表达和技法表现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这也使手绘插图具有了强烈的个性化特征,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2]。从受众的角度,手绘插图所保留的创作者表达痕迹也较为完整,传达损耗最少,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受众与设计师之间的距离。
  手绘插图受到物质材料的制约较强,也因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插图的发展过程中,早期插图的表现形式受物质材料的局限,视觉呈现也较为单一,色调表现上也较为简单,通常以黑白两色为主;随着物质材料的丰富,插图的艺术呈现也随之增多,水墨、水彩、色粉、油画等表现技法开始广泛在插图设计作品中应用起来,色彩表达也随之丰富。但大部分材料携带并不是很便捷,对创作环境又有着较强的要求,在传播信息需求增大的发展过程中更受到了科学技术发展的冲击,主体地位也略有下降。
  1.2.2 数字插图设计中的绘画性表达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进一步拓宽了插图的呈现形式,并且极大地满足了信息传达的时效性,插图设计得到了空前发展,进入了“图像时代”[3]。相较于手绘插图数字插图的绘画性特征更为含蓄。绘图软件在表现图像的过程中模仿绘画的肌理与效果痕迹,同样可以制作水彩、蜡笔、水墨等视觉效果,并且摆脱了材料的束缚。同时在艺术表达上也有所提升,能够营造更为直观的外化表现,构建强烈的视觉冲击,并在绘画性特征的引导下进行造型塑造、空间布局,形象比例等艺术加工。绘图软件的使用极大减少了插图设计师的重复性绘画和工作难度,缩短了修改的过程和时间。数字插图在便捷、高效的同时,也有着一些局限性。与手绘插图相比,数码技术比较工整机械,复制手段也使数字插图在细节表现上十分雷同,在传达设计师主观感情上也较为欠缺,缺乏親和力和生动性。
  2 插图设计中的绘画性审美价值
  插图设计中的绘画性审美价值将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以客观事实为主的现实美;二是以主观表达为主的艺术美。
  2.1 现实美价值
  插图设计不能够脱离社会生活,反应现实美就成为了它的主要目的之一。现实的社会生活中,美是客观存在的,插图设计师依靠审美意识发现现实中美的事物,并应用在插图设计中是对现实美的有效表达。插图在反应现实美的过程中,满足了受众的基本审美需求,功能性表达也更为突出,反应的信息也更为直观准确。
  2.2 艺术美价值
  插图设计的艺术美强调的是插图设计师创造美的过程。艺术美强调的是主观创造,是设计师依靠审美经验将现实美转化成插图设计作品的过程。是基于客观存在的现实美的一种艺术升华。艺术美分为艺术内容与艺术形式两个部分,二者的和谐统一是艺术美的追求。
  2.2.1 艺术内容
  插图作品的意义不仅仅是局限在视觉图像的表面呈现,更值得探究的是超越视觉的心灵和精神世界。插图的设计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逐步构建过程。
  1) 题材。题材是客观事物的延伸,反应的是插图设计师认识生活的过程中,有选择、有意图地呈现现实生活的过程。在插图的发展过程中,题材的选择范围产生了一定的变化。例如,早期插图的题材较为固定,受到书籍内容的强烈制约。但近年来,随着插图概念的延伸,应用领域的扩大,题材也更为发散,更倾向于当下的思考,形象的捕捉。
  2) 主题。主题是插图设计师对题材的主观提炼与表达,是在插图设计师的审美经验中产生的,与题材存在相互制约、相互转换的关系。主题的审美意义更倾向于对现实生活的思考与评价,是在插图创作中的重要环节,没有主题的插图作品不具有有效的传播价值。
  3) 意境。意境作为一个美学概念,形成于中国唐代,具有强烈的中国美学特质,以“情”和“景”为主要探讨内容。“景”讲的是题材,“情”说的是主题。意境的表达描述的则是从题材升华为主题的过程。在插图设计多元化的今天,中国的插图设计仍要融合中国审美意趣。所以,插图创作要善用意境表达,以有形表现无形,把无限寓于有限之中。   2.2.2 艺术形式
  在插图的美学价值体系中,艺术形式是信息传达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插图的艺术形式就是插图内容的存在方式,是观念、情感和技术的体现[4]。插图设计的形式美通常建立在设计师依靠审美经验来创造美的事物的过程中,设计师通过作品表现情感、表达信息,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人们的生活[5]。作为二度空间的视觉艺术,具有形式美的插图作品往往能够从千篇一律的艺术作品中脱颖而出,并且能够充分利用视觉媒介传递特殊的视觉质感,所塑造的视觉形象也会因呈现出的特殊视觉质感具有独特性且难以被复制。
  1) 构图。插图的构图作为表达创意的语言是呈现艺术形式的基本框架。对元素的合理安排和分配能够从根本上提升视觉效果。设计师通过设计合理的构图能够更为恰当地进行情绪的表达,并且创造完整的视觉体验。例如,不同的构图会营造不同的氛围感,观者观看平衡协调的插图作品,感受到的是平静舒适;观看对比强烈的插图作品,则会产生焦虑与矛盾[6]。
  2) 色彩。色彩通常能够传达强烈的情感色彩,并且能够增加作品的形式感。在插图设计过程中,色彩是视觉情感的语意传达,设计师的情感与情绪可以通过颜色传达给受众。例如,看到暖色调的颜色就會给人一种阳光放松的感觉,而看到冷色调则会给人一种云淡风轻的感觉。这正是由于色彩所传达的情绪有所不同。所以,合理地运用颜色是设计师情感加工的过程,能够加深造型主体意味的表现,提升整体表现效果,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独特的视觉审美。
  3) 技法。技法是进行艺术传达的过程,是运用工具与材料以获得表现性效果的方法或技术[7]。插图的艺术性是由设计师自身素养和审美经验等因素所决定的。插图设计师对技法的运用越合理,其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就越强,就越具有特色。所以说,插图设计师对形式的协调能力以及对技法的掌握程度是检验插图设计水准高低的标准。例如,伴随着技法的多样化趋势,受众审美需求的普遍提升,多种技法同时使用的画面因其能够营造出更具层次感的效果,塑造的视觉形象也更为完整,使得受众的艺术体验也有所增强,则更为符合当下审美体系的要求。
  3 结语
  由于插图设计的绘画性属性,使插图设计在审美意识形态的形成过程中产生了很大的作用[8]。在以视觉化为中心的图像时代,受众的审美需求与插图设计师的审美表达产生了相互作用,个性化特征更为突出,绘画性审美价值备受关注。通过文章从多个维度对插图设计中的绘画性审美价值进行分析后,在未来,插图设计中的绘画性审美也将继续引导插图设计,影响插图设计的审美价值体系,使其更具有新时代特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3579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