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我国公共交通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进入21世纪,私家车的激增给城市道路交通带来巨大压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成为解决城市道路交通问题的首选。用“公交车”作为典型,探讨了我国城市公共交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关键词:存在问题;公交优先
  Abstract: Entering the 21st century, a huge pressure surge in private cars to the urban road traffic,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public transport to become the first choice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urban road traffic. Take bus for example to explore the problems of urban public transport, and propose solutions.Key words: problems; bus priority
   中图分类号: U491.1+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社会经济进一步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大中城市普遍存在严重的交通阻塞现象。随着近几年来的购车热潮,这种现象不仅更加严重,并且已经蔓延到了小城市、小城镇。交通阻塞已经严重影响了城市经济的发展,根据国外城市的发展经验,大力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关键。而我国目前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城市交通规划是个弱项,总体规划中往往以道路规划代替交通规划,缺乏对交通需求和系统运行规律的深入分析。
   一、我国城市公共交通现状和分析
   1.1公共交通的定义
   公共交通分为常规公交、快速轨道和其它三类。常规公交包括公共汽车、无轨电车、有轨电车;快速轨道包括地铁、轻轨、郊区铁路;其它中小巴、轮渡、缆车、人力车、单位通勤车。在北方城市公共交通以公共汽车、地铁和单位通勤车为主,其中公共汽车更是大中小城市中都存在的,因此我以公共汽车作为主要的分析对象。
   1.2目前我国公交现状
   在“九五”期间,我国的公共交通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但在全国很多城市公共交通问题仍困扰着广大市民,主要是“乘车难”的问题。目前,我国公共交通存在的问题主要反映在一下几个方面:
   1)等待时间长、乘车高峰期乘车非常拥挤;
   2)乘车和换乘距离过长,甚至很多新建住宅区是公共交通的真空区,居民走很长一段路,才能找到公交车站;
   3)公交停车场规模偏小,中途站、枢纽站环境不良。
   1.3造成公交问题的原因及分析
   1)公交车等待时间过长,是由于以下两个原因造成的:城市公交车的数量远少于居民需求量,随着人口的增加,居民对公交车的需求量也相应增加;城市道路交通不畅,路面状况混乱。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道路交通量也飞速增加。虽然我国机动车的人均拥有量比起发达国家较低,但是我国人口基数大。其次,我国的非机动车量,居世界第一,这就造成了我国城市道路交通的复杂性,并增加了管理的难度。
   2)高峰期拥挤现象是由于私家车的增多和公交车站分布不合理造成的。在单位、学校等处的公交车站点远少于商场等地。而上班族、上学族的交通路线及乘坐时间固定,是最适合乘坐公交车的人群,这部分人群放弃私家车和非机动车,乘坐公交车,才能解决高峰期的堵车问题。
   3)乘车和换乘距离过长,甚至出现公共交通真空区的问题,是由于公交车线路规划不合理、更新不及时造成的。
   二、外国的公共交通模式及分析
   “城市公共交通”最早出现于英国,1829年英国伦敦出现了第一辆马拉式公共马车,至今已有160多年的历史,其间经历了发展、兴旺、衰退和目前的复兴阶段。欧美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在发展城市交通方面曾走过一段弯路,在本世纪进入60年代后,城市小汽车发展过量,公共交通萎缩,造成城市交通拥挤,道路交通事故增多和城市空气、噪声等污染日趋严重,使城市交通陷入了混乱的状态。因此,日益恶化的城市交通迫使发达国家不得不转向重视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我国公共交通起步较晚,其发展水平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我们应该充分借鉴外国的先进经验,少走弯路,更好的来完善自身的发展。
      2.1英国:措施多样  模式有效
       从1950年至今,英国小轿车拥有量已从200万辆增至2200多万辆;而预计英国交通流量到2011年将较目前增加28%。面对如此巨大的交通压力,英国政府摸索出一套发展公共交通的有效模式。
   设置“公交车道”。 英国市区内的道路一般都设有公交车线路,通常最左边的一条车道被辟为公交车专用道,路面印有红色“公交车道”( Bus Lane )的字样,提醒司机注意。
   “公交车道”分两种:一种是“同向公交车道”,公交车与非公交车的行驶方向相同,这种车道很常见;另外一种是“反向公交车道”,公交车与非公交车的行驶方向相反,多见于单行道。公交车道都配有相应的蓝色标示牌,详细标明允许使用该车道的车辆种类及运行时间。有实验表明,在拥堵路段每行驶10公里,在公交车道上行驶的公交车比其他车道上的车辆可以快7至9分钟。
   如果有车在规定的公交车道运行时间段内占用公交车道,安装在公交车尾部的摄像头就会自动拍下违章车辆的车牌,违章司机日后会收到交管部门寄来的罚单。因此,英国在规定时间段内占用公交车道的现象很少出现。
   创造“优先区域”。 公交车道通常在距离路口停车线一段距离时终止,成为混合车道。在公交车道终止的位置,预置一个红绿灯,为公交车在该红绿灯和路口红绿灯之间创造一个“优先区域”。当预置红绿灯的红灯亮时,其它车道的车辆须停车,公交车可以继续前进;而当绿灯亮时,公交车须停车,让行非公交车辆。这种顶置红绿灯主要是为需要右转而须并入最右侧车道的公交车(英国实行右舵左行规则)提供便利。
   在英国西南部城市卡迪夫,为避免交通堵塞、公交车晚点现象频频出现,交管部门在路口红绿灯上安装了信号灯控制装置,并且在公交车行驶路段的不同位置安装感应器,里面存有不同线路公交车的行车时间表,如果公交车因交通堵塞未能准点到达,感应器会自动向路装置发出信号,将绿灯时间延长,确保晚点公交车通过后再变灯,这样一来就可以不必因等红灯再耗费时间。
     2.2法国:“保护”车道  立竿见影
       “公交优先’最早是由法国在上世纪60年代未提出的。二战后,法国私家车急剧发展。到70年代初,城市交通几近瘫痪。于是,政府开始重视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在法国,公共交通的概念通常指城市内的公交系统,主要包括地铁、轻轨、公共汽车和出租车。
   法国政府对公交车道的“保护”,更加明显地体现了“公交优先”的原则。
       以巴黎为例,这里多数街道相当狭窄,且十之七八为单行线。但是,不管街道如何狭窄,公交车道该设还得设。目前,巴黎主要路段都有专门的公交车道,其上印有醒目的“Bus”(公共汽车)字样,很多路段甚至有专门的公交车道信号灯。在个别路段接近路口的几十米,公交车道不仅是用粗线划分,而且有一定的突起作为隔离,其它高速行驶的汽车如果要抢道,就会有很大颠簸。在少数关键路段,全程建有与人行道一般高的隔离,形成封闭公交车道,以彻底阻止私车入内。
   在法国,公交车停靠站也受到保护。法国公交车停靠站的标识是锯齿形橘黄色标线,通常只允许公交车和出租车停靠。
   虽然公交车道不允许非特许车辆进人,但公交车在公交线路受阻或中断的情况下却可自由出入普通车道,而此时其它车辆同样需要让公交车先行。为方便公交车运行,巴黎甚至在很多单行街道设置“逆行公交车道”。
     “公交优先”的效果在巴黎是立竿见影的,大大改善了巴黎地面公交车的行驶效率。虽然巴黎路面交通在高峰时间也很堵,但公交线路却能基本保持畅通,
     三、对策建议
   借鉴外国先进经验,结合实际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我提出如下解决对策建议:
   1)扩大公交停车场面积,增加现有公交车的车次,建设港湾式停车站。
   随着城区规模的不断扩大,人流量的不断增加,现有交通站点已不能满足市民正常出行的需要。由于车流量密集,公交车停靠时经常会造成短暂的交通堵塞。针对这两个问题,我的解决办法是:扩大公交车停车场面积,增加现有公交车的数量,提高发车频率,即可以缩短乘客的等待时间,又能增加总运输量。建设港湾式停车站,以保障公交车停靠时,道路的通畅。
   2)设置公交专用车道,减少其它车辆对公交车的影响。
   在容易堵车的路段设置公交专用车道,其它车辆不许占用,以保障公交车的交通通畅。
   3)合理改造城区十字路口,提高车辆通行能力。
   在十字路口处,公交车道通常在距离路口停车线一段距离时终止,成为混合车道。那么对容易发生拥堵的各十字路口处进行展宽改造,即在十字路口处用拆除路口附近绿化分隔带或占用部分人行道的办法,拓宽道路路面,增辟一条右转弯车道,以减少右转弯车辆“被迫排队”现象;一条左转车道,并设左转等候区,以减少左转车辆的等候时间。
   4)优化现有公交线路,开辟新的公交路线,减少公交盲区。
   在学校、老年公寓、单位密集区等客流量大的路段,应增加公车线路,保证开车时间,保障方便换乘,最大限度的方便对于公交车需求量较大的群体,如老年人、学生和上班族。同时,在没有公交车的新建区,尽快设置公交线路,以消除公交盲区。
   结束语
   在这个提倡“低能耗、低污染、低能耗”的低碳时代,公交交通相比于私家车无疑是一种更为绿色的出行方式。解决了公交交通所存在的各种问题,增加了公交交通的便捷性,人们会更倾向于乘坐方便快捷的公交交通。如此一来,交通堵塞的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433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