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志丹:城乡统筹构筑科学发展新路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柴志应 曹向明

  一户户白墙灰瓦、朱门青砖的村民新居,一排排漂亮的小洋楼,远处的一座座日光温室大棚里绿意盎然,生机勃勃。住宅区、生产区、粪土区“三区分离”,供水站、公厕、垃圾桶应有尽有,这是记忆中的陕北吗?
  是的,这就是如今陕北志丹县顺宁镇保娃沟门村的“新光景”。
  结束了上午在大棚里的劳作,村民王小峰下午坐在客厅里悠闲地看着电视。“现在农民的生活真是惬意!”王小峰感慨地说。他早年曾外出打工,现在回到村里跑运输、务大棚,一年收入4万多元。
  王小峰如今所过上的幸福生活,只是志丹统筹城乡发展给群众带来实惠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的志丹县,在不断寻找新的改革突破方向和路径。他们将视角向下,把城乡一体化作为经济发展战略的新课题、解决“三农”问题的新希望,按照“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联动、整体推进”的思路,全面统筹城乡发展,努力做到全民共享发展成果,把一个城乡共荣的新志丹建设成为14万红都儿女的美好家园。
  
  让农民富起来
  
  城乡统筹发展,必须尽快缩小城乡差距,而富民是首要之举。志丹县委、县政府始终秉承着这样的理念:通过政府大力扶持,帮助农民建立稳定的产业项目,拓宽增收致富的渠道,让农民尽快富起来。
  从2006年开始,志丹县每年都投入超过2亿元的“三农”资金,财政支农支出名列全省第一。通过“以工哺农,以工促农”,用工业化的思路大力培育农业主导产业,加强城乡经济融合,形成城乡产业统筹发展的互动格局。县上先后制定了涵盖农业生产7方面24条惠农政策,大力实施“22211”产业富民工程,按照“兴果、强牧、扩菜、精粮”思路,积极推进多元化、特色化种植和养殖。目前,全县建成草畜专业村181个,苹果园总面积达到9.1万亩,高标准农田农民人均达到了3.2亩,每年转移农村劳动力1万人次以上。通过“订单农业”、高效设施农业及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带动,使农民的角色逐渐发生转变,成为活跃在城乡的“产业工人”,收入节节攀升。去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190元。
  双河乡小沟村是志丹出了名的大棚蔬菜种植基地。全村200余人建起大棚90座,仅大棚菜一项每年收入120余万元。目前,全县蔬菜大棚、弓棚总量分别达到2970棚和4932棚,2009年总产达到4.5万吨,实现产值5400万元。在产业强力支撑下,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年增幅均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幅,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
  
  让城乡美起来
  
  为了不断改善城乡空间布局,志丹县打破城乡樊篱,推行资源共享,实施做强县城、做大集镇、做好村组的具体举措,提高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实现城乡面貌的改变和同步发展。
  按照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骨干、新农村为基础的建设思路,志丹先后制定了《志丹县小城镇建设2030年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等,对县域160多个行政村600多个自然村进行了规划和建设,城镇规划面积达到30.63平方公里,2006年以来先后斥资50多亿元,实施城乡建设项目200余个,11个乡镇驻地小城镇建设不断提速,全县城镇化水平达到48.2%,旦八镇、永宁镇被列为全省重点镇。
  全县乡村油路总里程已达663公里,油路通村率90%以上,砂石路通村率100%。今年县上继续快马加鞭,推进农村公路向偏远村组延伸,年内将新修通村油路87公里,油路通村率争取达到100%。2007年以来,县上筹集资金近1亿元,基本实现了户户通上自来水的目标,全县10.9万农民彻底告别了吃水难的日子。在新农村建设中,全县有487个自然村实行了村庄、民宅改造,涉及12191户53664人,全县一半以上农民住进新居。目前,志丹农电通村率100%,通信覆盖率99%,电视覆盖率97%,信息入村率57%。
  
  让民生强起来
  
  城里人享受到的教育、文化、医疗等公共服务方面的待遇,长期以来是农民可望而不可及的。为了真正体现以人为本,让广大农民享有和城镇居民一样的权利和发展机会,生活得更有尊严,志丹县提出“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使城乡群众享受平等国民待遇,共同勾勒出和谐志丹的美好图景。
  通过实施一系列民生工程,志丹县推进公共服务均衡发展,实现城乡民生保障和改善方面的“齐步走”:在全省率先实行了十二年免费教育,将“蛋奶工程”覆盖范围扩大到了寄宿制高中和职中。全民医保、农民养老保险,以及计划生育奖励扶助优惠政策等,均走在了陕西乃至西部的前列。同时关注农村“五保供养”,将“五保”对象供养金提高到每人每年2000元,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到50%。在顺宁、旦八、杏河建成三个敬老院,对120名孤寡老人进行集中供养。建成122个村级卫生室,方便群众就近就医。将城镇低保和农村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每年2520元和785元,实现全覆盖,14120名困难群众从中受益。
  “广场就在家门前,健身设施样样全,垃圾出门分箱放,污水流出变清泉,只要不下田和地,鞋子始终不沾泥,城里生活村里见,农民的日子比蜜甜。”杏河镇牛寨村67岁的牛大爷用一串自编的顺口溜,道出了现在的幸福生活,道出了志丹人民的心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537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