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阅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本刊编辑部
法官不按程序执法 违背司法公正
法官替被告炒股违背了司法中立,事实上是将本该属于债权人的可期待利益强行转移给了债务人。
近日,有媒体报道说,武汉有家公司欠下184万元债务,名下的184万元股票被法院冻结。当债主提出要变卖股票兑现时,执行法官却认为这批股票有升值潜力。在征得原、被告同意后,法官将这批股票“捂”了一段时间,并成功使其变成了423万元。
这似乎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法院执行完结,债权人拿到了执行款,债务人更获得了239万元增值收入。从个案来看,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比起一张法律白条要让人欣慰得多。但问题并不在结果而在过程。如果我们认可了法官替被告炒股是我们可以接受的程序,那么我们也必须接受这一程序将可能带来的一切后果。法官是否适合代为当事人进行股市操盘?这种操盘行为是否可视为执行工作的当然组成部分?如何判断抛售的时机?亏损之后导致执行不能怎么办?这当然不是执行法官,更不是司法所能承担的后果。
不否认债务人的可期待利益应该得到司法的尊重,但债权人呢?如果债务人按时履行生效裁判文书,债权人也可以将这笔执行款项投入股市,可能也会获利颇丰。法官“捂”住债务人的股票,实际上是将本属于债权人的可期待利益“捂”在债务人的身上。假设债务人的股票真得涨势喜人,除了延迟履行时间,并由法官来替债务人炒股之外,难道就没有更好的符合程序公正的办法了吗?
当然不是。依《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第52条规定,对被执行人在其他股份有限公司中持有的股份凭证(股票),人民法院可以扣押,并强制被执行人按照公司法的有关规定转让,也可以直接采取拍卖、变卖的方式进行处分,或直接将股票抵偿给债权人,用于清偿被执行人的债务。也就是说,对已到期的债务,被执行人只有股票可以执行的,要么转让,要么拍卖、变卖、要么抵偿。法律没有规定债务人可以将股票“捂”到一个合适的时机抛售,更没有授权法官替债务人来“捂”住股票伺机抛售。如果债务人认为他的股票确实涨势喜人,那么债务人可以通过其他渠道筹措资金来履行债务,从而保留他的可期待利益。
也许武汉的个案的确在三者之间实现了各方所期待的公正,没有程序公正的结果公正也并非司法所追求的公正。个案中的当事人也许会满意,社会却难以满意这种将更多执行置于不确定状态之下的所谓“公正”。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571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