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第一学段阅读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浅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当前,学生的心理问题较为突出。统编教材关注到这一点,不仅注重语文要素的落实,还注重心理教育内容有机渗透。教师要对统编教材进行深入挖掘,在小改动处看出大心机、在新变化处发现隐藏心意,并通过有效训练,使学生在获得语文知识的同时得到心理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统编教材;第一学段;心理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13-0038-02
  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度统一。第一学段的学生心理变化快、不稳定,但他们可塑性强。统编教材关注到了这一点,不仅注重语文要素的细化落实,还注重心理教育内容的有机渗透。本文以第一学段语文统编教材为例,初步探讨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有效途径,以便拓展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渠道,实现其文化学习与心理发展的“双丰收”。
  一、小改动,大心机
  细读统编教材,我们就会发现,每一个单元都是围绕一个语文要素进行细化与落实的。心理教育的内容也是与语文要素揉在一起,分层次、有系统地分布在各册、各单元,乃至具体的课文中。与其他版本教材相比,统编教材在心理教育方面做了不少改动。教师要与教材编者认真对话,悉心研读,准确把握变化,以便真正理解教材编者的意图。
  (一)改动板块
  与其他教材相比,统编版一年级语文教材新增“和大人一起读”这一板块。其目的固然有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让学生从中感受阅读快乐的目标,但在无形之中也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亲子阅读氛围,便于拉近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距离。比如,《胖乎乎的小手》这一内容,原本是一篇精读课文,语言简单,内容有趣,但在统编教材中被调整为“和大人一起读”内容。这样简单的内容被赋予了更为深刻的内涵,自然给学生更为深刻的体验。这里的“大人”,可以是父母,可以是祖辈,也可以是大哥哥、大姐姐,或者老师、学长。不同的“大人”与学生一起读,对“胖乎乎的小手”来说,体验是不一样的,故事也是不一样的。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改变传统课外阅读模式,而且还能让学生的良好习惯得到有效培养。家庭、班级氛围更为温馨,亲子、师生、同学关系更为融洽,学生的阅读兴趣、思维品质,乃至行为习惯都得到有效的发展。
  (二)改动内容
  虽然统编教材不少课文脱胎于人教版课文,但有些课文内容却有了一些“小”的改动。这里的“小”改动,体现了课标精神与时代需求。对此进行认真研读,我们会发现心理教育的内容。比如,《玲玲的画》这一课,原是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在编进统编教材时,内容有了细微的变化,其中“在第二天的评奖会上,玲玲的画得了一等奖”这一句被删了。表面上看,这一句微不足道,但是对领悟爸爸的话 ——“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 却极有帮助。按照原来版本,大多学生领悟到的就是玲玲获得了一等奖,这种启示有点狭窄。删去后,学生思考的闸门容易被打开,从课文到课外、从玲玲到自身、从现象到本质,逐步深入,逐步扩散。最后,教师适当点拨,自然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为深刻。
  二、新变化,藏心意
  改动,不仅体现在板块、内容微调上,更多体现在宏观上。纵观整册教材,淘汰了不符合时代要求的内容,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比如,传统文化内容与革命传统内容、心理教育内容,统编教材更是有机地进行穿插。
  从主题上看,体现热爱生活这一主题的课文,一年级上册有《我上学了》《明天要远足》《项链》;体现同伴交往这一主题的课文,一年级下册有《小公鸡和小鸭子》《树和喜鹊》;体现自我这一主题的课文,一年级下册有《一个接一个》《夜色》《怎么都快乐》……
  从学期上分,我们发现每一年教材都有自己特定的内容。一年级上册聚焦學生生活与学习适应能力的培养,这正符合入学新生的实际需要;下册则突出“习惯”“交往”与“自我”的内容,这也是符合学生的心理认知。到了二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更为发达,抽象思维也有了一定的发展,因此心理素养方面的培养更关注“感恩”与“判断”等关键词。进入二年级下册,更多是以单元形式探索同一主题。对此,教师要认真研读、分析,准确把握编者意图,并在教学中对其进行细化落实,以推促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比如,二年级下册《祖先的摇篮》《当世界年纪还是小的时候》这两篇课文,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一是呈现“世界之初”的相关知识,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了达到这一目标,编者还一改严谨的科学语言,通过富有童趣的言语来表述。这样既能确保学生读懂内容,激发探索兴趣;又能渗透探索世界方法,为其创新精神的培养创造条件。
  三、重锤炼,明心理
  相比其他课程,语文课程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作为语文教师,除了教授语文知识,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外,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认真观察学生的课堂状态,及时关注他们反馈的情况,将心理教育内容进行有机渗透,在推促语文素养有效发展同时,也让学生身心得到愉悦。
  (一)目标要关注心理健康教育
  现代语文课堂教学强调三维目标,其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目标之一,更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身心实际,将心理教育内容巧妙融入教学目标之中,以便在达成课堂教学目标的同时,有效推促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比如,一年级下册的《夜色》这一课,教学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一颗“勇敢之心”。因此,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围绕这一目标,从方法到内涵进行多元设计,以便最终达到让学生自我探索的目的。教师可以通过朗读、想象等形式,让学生对“敢于实践才能真正有勇气”这句话有深刻的领悟;或者通过拓展绘本学习、模仿练说的形式,使学生从“勇敢的人你能收获美好”这句话中获得启示。
  (二)预案要关注心理健康教育
  预案是课堂教学的剧本。教师要在教学预案中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如,教学二年级下册《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这一课,要重在对富有童趣语言的理解,了解自然现象;要通过对描写太阳、月亮与水语段的学习,理解并产生坚持不懈的学习态度。比如,写“太阳学习”这一内容,其中有“譬如”一词,这是二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的词语。对此,教师要在预案中进行巧妙设计,以便实现言意兼得的目标。具体设计如下:“譬如说唱歌,太阳用粗糙的声音,把这个敏感的新世界吓坏了。譬如说         ,太阳用                ,                。”经过一次次探索与尝试,学生不仅了解了课文内容,还理解了坚持不懈的精神。
  (三)策略要关注心理健康教育
  对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内容,我们要不断地思考,探索多种策略,帮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获得心理的健康发展。比如,一年级上册《我上学了》这一课,对小学生来说,既是相关语文知识的学习,又是让小学生适应学校生活环境。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适应新环境。可以与教师进行对话,结合具体水果用“我觉得老师像   ,因为    ”鼓励学生进行表达;可以从“我是中国人”衍生出“我是      人”;还可以通过参观教室、校园等方式了解新环境……
  总而言之,语文教师要与教材编者进行深度对话,深挖教材中心理教育的内涵,并巧妙设计,将它有机渗透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在实现知识传授、技能训练的同时,让学生的心理更加健康的发展。
  (责编 韦 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524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