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童诗教学策略浅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童诗是深受儿童喜欢的一种文学样式,在统编教材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童诗的教学,可通过朗读、品析和仿写等途径,激发学生学习童诗的兴趣,引导学生走进童诗、感知童诗、创作童诗。这样,使学生走进语文,感受语文的魅力,获得语文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童诗教学;朗读;品析;仿写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16-0015-02
何谓童诗?主要是指以儿童为读者,内容简单、节奏明朗的一种诗歌。它既包括成人为儿童创作的诗歌,也包括儿童自己创作的诗歌。童诗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如,统编教材第一册,共有25首童诗,其中开篇为上学歌,拼音教学9首,课文教学7首,识字教学4首,语文园地4首。通过童诗教学,不仅可以促进学生想象、表达能力的提高,而且还能助进他们走进世界、了解世界。那怎样展开童诗教学呢?
一、借助朗读激趣,引导学生走进童诗
童诗内容简单、节奏明快,引导学生朗读吟诵,不仅可以激发他们的兴趣,而且还能培养他们的语感。对一年级的学生,童诗的朗读要求是读正确、读出节奏。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先让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读,力争做到读准确;接着引导学生分清逗号与句号,把句子之间的停顿读准确;最后,把句子中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停顿读准确。这样,就能做到读通顺、读出节奏。
如,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这首童诗,可让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读,接着教师进行检查;或者师生对读,教师读一句,学生跟读一句;也可以分小组读、男女生读等。童诗的教学,关键是让学生读,保证他们有充裕的朗读时间,目的是引导他们走进童诗,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其实,一年级教材中的童诗,大多短小精悍、通俗易懂、语言活泼,适合通过朗读来让学生理解感悟。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够持久,在学习过程中容易走神,因此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精神状态,提醒他们注意聆听;同时,还要鼓励他们大声诵读,引导学生感知童诗的语言美、节奏美与意境美,让他们借助童诗,学会用童眼看世界、用童心感知世界。
二、借助言语品析,引导学生感知童诗
朗读,是引导学生走进童诗的主要途径;读中品析、读中想象,能让学生更好地与童诗、作者对话,从中领悟诗情、感悟诗境。
(一)借助语句进行品析
一年级教材中的童诗,虽然短小精悍,但语言优美生动、富有童趣。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童诗中的关键字词,进行品读。这样,不仅能让学生体悟童诗,而且还能培养语感。比如,《小小的船》这一课中有这样一句:“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其中“小小的”与“弯弯的”颇具形象性,能诱发学生思考与想象。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围绕这两个关键词,引导学生想象“月儿”与“船儿”的形状,体会这两种形状的优美。对学生来说,童诗中每一个关键的词都是一种诗境,都有一種温度,都有着儿童特有的内涵。品读关键词语,不仅可以拉近学生与童诗的距离,而且还能通过想象和理解,赋予诗歌生命,为更深入地理解做好准备。值得注意的是,对关键词语的品析,重在让学生自己去品读感悟,而不是教师的机械讲解、强行灌输。
(二)借助想象进行品析
插图是教材的重要内容。对课文而言,诗歌文字是抽象的,而插图则是将抽象内容用具体的画面进行描述。一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童诗教学时,借助插图引导他们认真观察,发挥联想与想象,不仅可以培养他们的读图能力,而且还能使他们理解诗歌的意境。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插图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并在读诗前提出问题:“插图中有哪些内容?”也可以先让学生朗读诗歌,在读后提问:“童诗中那几句反映了插图内容?”这样图文对照,便于学生更深入地走进童诗。比如,《影子》与《明天要远足》这两首童诗,单从插图来看,就可以发现孩子都是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当学生通过插图感知童诗时,他们在脑海里就会形成鲜明的形象,情感体验自然更为深刻。要注意的是,对插图的观察,不要提出太多的要求,只要能理解意思即可,毕竟它只是理解童诗的途径。如果要求太高反而会影响他们学习童诗的兴趣,可能适得其反。
(三)借助诗情进行品析
童诗是写给儿童看的。学习童诗最恰当的方式,是调动儿童的情感,让他们学会用童眼看、用童心体会。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个性阅读,要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学童诗,教师要搭建平台,鼓励学生自主朗读,便于他们读出个性、读出自己的情感。不同的学生来自不同家庭,他们的经历、生活体验不同,对童诗的理解自然也不同。教师范读固然能给学生正音,给他们示范停顿、节奏,但是更需要学生自己对童诗的理解,融入童诗意境中,读出自己的理解、体会。因此,教师的范读可放在学生的朗读感悟之后,以帮助学生处理好感情基调。比如,朗读《雪地里的小画家》这一首童诗,有的学生喜欢小动物,将“小鸡”“小狗”等词进行重读;有的学生喜欢小动物的聪明,把“画”进行重读;也有的学生喜欢重读“竹叶”“梅花”等,以突出各自不同的足迹。可见,只要学生停顿恰当、重读有理,教师就应该给予肯定与支持,毕竟这是他们与童诗进行对话的结果,是带着自己的情感进行朗读的。
三、借助情感体悟,引导学生仿写童诗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强调:“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童诗由于短小精悍、节奏明快、富有韵律,朗读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形象记忆能力,而且有助他们形成语感。在学生对童诗有以充分的感悟、体验后,教师可以引导他们试着写一写童诗。这样,不仅便于他们加深对童诗的理解,而且还能激发他们创作的热情。写童诗的要求不宜过高,尽可能从模仿开始。
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模仿其实也是一种创作。具体教学中,教师不应过多地强调技巧、过多地讲解要点,而要把舞台交给学生,让他们“下水”。对仿写的要求,只要句式结构不变,能换换词语即可。毕竟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这种仿写更多的是引路,目的是更深地接触、理解童诗。
比如,《家》这首童诗,内容质朴,情感真挚,学生较为喜欢。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寻找各种事物在大自然中的家。在学生学完这首诗后,完全可让学生进行仿写。教师可以这样提问:“蓝天是谁的家?”学生一下子来了兴趣,有的说:“蓝天是白云的家。”有的说:“蓝天是星星的家。”有的说:“蓝天是飞机的家”……学生思维极为活跃,表达极为丰富。对此,教师可以继续引导,鼓励他们大胆创新,用“ 是 的家”这一格式,让学生进行简单的仿写。从结果来看,学生极为兴奋,仿写的内容极为丰富,从蓝天到泥土,只要他们想到的、看到的,都包含其中。这种仿写,对学生的童诗学习来说,是一种质的飞跃、一种思维的跨越,让他们走上了“创作”之路。
总而言之,童诗教学可为学生打开语文之门,开启他们的人生之路。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童诗教学,结合学生实际,借助朗读、表演、创作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走进童诗、喜欢童诗,并而借助童诗描绘他们的童心、童趣,给学生的童年抹上一道亮丽的色彩。
(责编 韦 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932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