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于高年级第一课时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在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视第二课时、淡化第一课时以及第一课时教学目标越位等现象。我们应注重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的优化,采取适切的教学策略,为提升第一课时教学的有效性服务。张庆老师提出课堂教学应“倡简、务本、求实、有度”。于永正老师也曾指出,课堂教学就是解决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反观现在的一些公开课,第二课时居多,第一课时鲜有人讲,即使有人讲第一课时,也都是对字词以及整体感知过程的极力压缩,而把大量的时间留给了句段品读,似乎只有这样才能彰显课堂精彩。第一课时被“异化”与“越位”带来的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学生越来越不会写字,越来越不会读书,这些现象不禁令人深思:第一课时怎么了?为何会沦落到如此尴尬的境地呢?怎样才能上出第一课时的精彩呢?教师首先要对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有明确的定位,即需要解决第一课时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下面笔者主要结合教学实践就这两方面进行具体阐述。
  一、第一课时“教什么”——明确课时目标
  怎样才能对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进行合理定位,做到不越位、不错位,并让第二课时的阅读真正有效呢?这就需要教师对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有一个明确的界定。许多教育界的优秀教师其实都对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做了这样的要求:“第一课时应以字词教学为主,在引导学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厘清文脉,为第二课时做好准备。”这是教师对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定位的普遍共识。笔者认为,要想使第一课时的教学更加有效,教师可以把第一课时的教学基本目标定义为四个方面:识字写字、理解词语、读通课文、感知全文。在这一目标的引导下,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采取“基本目标+变式”的教学模式,这也就是说要求教师能够在遵循第一课时基本目标的前提下,根据文本内容的特点,或增或减,灵活运用,把每一篇的目标制订得更为精准、朴实,这样才能使第一课时的教学更具有挑战性,让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都能得到有效的提升。
  如在教学《孔子游春》一课时,常规的教学目标为:(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大致了解课文内容,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情。(3)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新词。在这一课的第一课时的教学中,针对学生对孔子了解较少的情况,教师可以先把“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致内容”的教学目标,提升为“搜集孔子的相关资料,了解孔子在教育上作出的贡献以及他的教学主张,并结合课文内容初步了解孔子教育弟子的方法,以使学生能够真正对文本内容有正确、合理的认知”。其次,就要求学生能够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讀课文的基本目标;学会本课的生字词,圈画批注出自己对课文基本的理解感悟以及不理解的句子,并做好标注,为第二课时有针对性的听讲奠定基础。
  二、第一课时“怎么教”——优化教学策略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也是如此,由于每篇课文的题材、内容、长短、学情等都不同,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也应有所区别。教师应注重对第一课时的教学环节进行优化,以期取得更高的教学效益。
  1.搜集资料,拓宽学习渠道
  当今社会是知识与网络的社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是多样的。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文本内容的特点,鼓励学生多渠道搜集资料,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丰富学生对课文的认知,提升第一课时教学的效果。
  如在教学《神奇的克隆》一课时,考虑到“克隆”这个新鲜的词语距离学生实际生活较远,在课前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从网上查阅关于克隆技术的相关资料,以使学生对克隆技术有初步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为学生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这个教学目标的引领下,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对克隆的了解就不仅仅局限于课文中介绍的方面,而是对克隆技术对人类、对医学以及它的优势与危害等方面有更深刻的认识,扩大了学生的视野,提升了学生的能力。
  2.重视文题,抓住文本切入时机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不仅与文本内容有着密切的关系,更是作者精心选择的,是作者智慧的凝聚,因此,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借助题目引导学生感知课文内容,以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初步感知。
  如在教学《爱之链》一课时,在板书课题之后,教师就可以直接从课题切入,让学生说说看到课题自己有什么疑问,引导学生展开阅读。在教师的启发与鼓励下,有学生提出:什么是爱之链?课文为什么要以爱之链为题目?爱之链是怎样进行传递的?这篇课文主要想告诉我们什么?……学生提出的问题恰好是解读课文的重要线索。这样鼓励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不仅能帮助学生解决生字词的任务,还能促进学生对文本主要内容的把握。这样教学,水到渠成,可以使学生顺利由第一课时的学习向第二课时的学习过渡。
  3.初读指导要朴实
  于永正老师曾经强调“书读不熟,不开讲”。对于课堂教学来说,读通顺、读流畅是阅读教学最基本的目标之一。在第一课时教学中,读可以使学生对文本中的语言文字有更为直接的感受与体会,使学生与作者之间有初步的沟通,为第二课时中学生的自主阅读奠定基础。因此,在第一课时的朗读指导方面,教师就需要遵从“扣读导悟,以读见悟”的教学原则,也就是说在学生朗读的时候首先让学生读懂语言,再通过读来检查学生对课文的感悟程度。如此教学,才能使第一课时中的朗读指导更为扎实有效。
  如《安塞腰鼓》一文主要运用了大量的短句,营造出激烈的气氛。在朗读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反复朗读,读出课文所要表现的气势。针对课文中短句较多的特点,要让学生注意读好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联系与停顿。比如课文一开始就是以一句话独立成段“一群茂腾腾的后生”,在这句话后面停顿的时间要稍微长一点,再进入下一段的朗读。再如“但是,看”独立成段,教师要鼓励学生读出短句中转折的意味。“好一个安塞腰鼓”在课文中反复出现了几次,每一次都是独立成段,学生读的时候不仅要读出段与段之间的停顿,还要读出感叹句应有的色彩……在学生把课文真正读透读熟的基础上,教师再让学生简单说说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这样一来,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也将会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就这样,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教师把引导学生读好每个字、每个词、每句话放在重要位置,才能真正做到书不读熟不开讲,为第二课时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
  4.重视识字写字教学指导
  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读好书,写好字,习好文。因此,在第一课时教学中,教师也要注重对学生识字写字的指导,以帮助学生落实识字写字过程,提升学生的识字写字质量。
  如在教学《麋鹿》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边读课文,边画出这一课的生字词,然后把这些生字词多读几遍,借助工具书理解生字词的意思。课文中要求会认的字有“悄、跋、觅、匿、爵、墅”,要求会写的字有“姜、哺、沼、涉、殖、沛”,还有许多易错字,学生在书写的时候很容易混淆,“跋”的右边部分很容易写成“发”与“友”,“沛”字右边部分许多学生会把中间的一竖写成点、竖……对于学生书写中出现的易错的地方,教师要注重对其进行正确的指导,并注重巡回检查,及时指出学生书写中存在的问题,以避免学生出现易错字的惯性现象,从而帮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升识字教学效果,真正使第一课时教学中学生的识字情况得到落实。
  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教师只有对教学目标定好位,并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不断优化教学策略,才能让第一课时的教学更为扎实、朴实、真实。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如东县洋口港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 刘 妍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399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