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潮起淮河新颍上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吴 明 朱卫东

  颍上,位于淮河中游。自然环境优美,地理条件优越,境内河湖交错,沃野平畴。这里人才济济,自古就有“惟颍有才”之誉。
  淮河,不仅孕育了辉煌灿烂的颍上文化,使颍上历享“鱼米之乡”的美誉,而且成就了全球生态环保500佳小张庄、国家4A级风景区八里河以及全国造林绿化模范县。
  日前,记者慕名采访了颍上县林业局局长田孝素。田孝素务实超前,平易近人。他告诉记者,颍上县境内大小河流14条,大小湖泊70多处,洼滩低湖密布,面积达40多万亩,林业发展潜力巨大。由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近年来,颍上县林业飞速发展,顺利实现高标准农田林网化,沟河路渠林带化,机关、村、镇花园化,森林覆盖率提高2个百分点。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颍上县林业工作不同寻常。
  1998年,颍上县林业局荣获“安徽省造林绿化先进单位、安徽省实现消灭宜林荒山先进单位”,颍上县荣获“全国绿化造林百佳县(市)”,2003年颍上县林业局荣获“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单位”,2004年安徽省政府授予田孝素同志安徽省绿化奖章。
  田孝素向记者介绍,2003年春季植树造林,根据省、市统一安排、部署和全县“十五”林业发展总体规划,结合颍上林业发展实际,创造性地开展,以城镇机关绿化和低产村片林更新改造为“点”,“万里绿色长廊”一期工程巩固提高和二期工程全面实施为“线”,大中型水利工程林业配套和所有可利用的河、渠、湖的堤、埂、坡等低洼荒滩荒地宜林地造林为“片”,农田林网标准化建设为“面”,全面实施颍上林业生态网络体系建设,认真实施林业重点工程成片造林、二期“绿色长廊”、农田林网标准化建设、城乡一体化绿化四大工程。今春,植树造林又上新台阶。2004年春季林业重点工程和二期“绿色长廊”工程造林123637亩,占省市下达指标的112.4%,超任务13637亩。其中,荒滩荒地造林117687亩,占计划113.2%;长防林5950亩,占计划的100%;高标准农田林网建设折合面积9853亩;四旁植树420万株,占计划的108%;义务植树386万株,占计划107%。特别是红星、黄坝、赛涧、谢桥、南照,垂岗等乡镇,不仅造林规模大,场面壮观,而且标准高、质量好,得到了国家、省、市造林督查组的充分肯定。
  田孝素强调,颍上县造林绿化速度快、标准高、质量好,主要得益于以下三点。
  领导重视,发动及时。为确保2003年林业重点工程如期完成,早在2002年秋季,县政府就把任务分解到乡镇,并与各乡镇签订了责任状,严格实行“目标、任务、资金、责任”到乡镇,各级一把手负总责。同时,县委县政府及时召开了各乡镇负责人及农业综合服务站站长会议,对造林技术规程及2003年春季造林苗源摸底统计,作出详细安排。3・12植树节,县六大班子和县直机关各部门负责人率先垂范,到八里河镇开展义务植树活动,快速推动全县造林绿化工作进入高潮。县委县政府还多次召集乡镇及县直机关人员,抢抓雨季栽树易活的有利时机,大打植树造林攻坚战。由于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全县植树造林工作进展迅速,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为如期完成2003年造林绿化任务打下坚实基础。
  突出重点,集中会战。针对部分乡镇林业重点工程战线长、任务重、施工难的特点,县委县政府要求全县各级注重实效,突出荒滩荒地造林和“万里绿色长廊”二期工程建设等林业重点工程,认真打造一把手工程,示范工程,推动面上工作。集中人力、物力和时间,针对春季阴雨较多的特点,全县上下突击造林。对沿淮河及其支流林业重点工程和绿色长廊二期工程建设任务重的乡镇,林业督查组及林业部门分别派员蹲点督查,严格要求,严把标准质量关,切实有效地加快了全县造林绿化的整体进度。
  强化督查,注重质量。为保证造林绿化任务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县委县政府特别成立了以县委办、县政府办、县委督查室、农委、林业局等部门组成的6个林业工作督查组,对全县林业重点工程、绿色长廊二期工程进行全面督查,而且真督实查,实行目标责任制。对冬季整地、春季造林、夏季管护、秋季验收等一包到底,检查督促到位。在春季植树造林工作中,实行“一天一汇报,三天一排队,五天一小结”,并将造林进度及时汇报县六大班子,且通报全县。在2003年造林绿化工作中,全县上下切实做到“三结合”、“七统一”。“三结合”即与林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生态区位实际相结合,与本地林业发展状况相结合;“七统一”即统一规划、标准、供苗、施工、验收、管护、评比。对造林不达标的乡镇,一律返工重干,对造林落后乡镇实行重点管理。由于措施得力,扎实苦干,颍上县春季造林速度快、质量好、标准高。
  采访结束,记者思绪万千。登临淮河大堤,极目远眺,阳光下,天际处,颍上大地一片浓郁:树成行,林成网,一座座美丽的楼房掩映在绿树丛中。抚今追昔,遐思悠悠:
  颍上以几代人的奋斗送走了一个沉重的世纪。
  颍上林业,以跨越式发展迎来一个多姿的时代。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592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