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农业生产要素禀赋与农产品比较优势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赫-俄资源禀赋理论认为生产要素禀赋影响了不同国家的生产要素价格差异,进而影响了产品成本及产品价格的国别差异。本文介绍了中国农业自然资源、农业劳动力、资本和科学技术等四种农业生产要素的禀赋状况,并探讨了这四种农业生产要素的禀赋状况对中国农产品比较优势的影响。
【关键词】要素禀赋;农产品;比较优势
要素禀赋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拥有的各种可用生产要素之间的相对丰裕关系。赫-俄资源禀赋理论认为生产要素禀赋和不同产品生产中使用的要素比例决定了不同国家的生产要素价格差异,生产要素价格差异又决定了产品成本的国别差异,进而决定了不同国家生产某种产品价格的差异。各国应出口使用本国相对丰裕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本国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的产品。因此,就农产品而言,农业生产要素禀赋状况是一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是否具有比较优势的重要影响因素。农业生产要素主要包括四种:以土地为代表的农业自然资源,农业劳动力,资本和科学技术。
1.以土地为代表的农业自然资源
在各种农业自然资源中,土地是农产品生产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种生产要素,是农业生产的首要条件。从资源的数量上看,中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是土地总量大,但人均占有量小。中国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广阔的国家之一。按土地的特征划分,中国拥有耕地13004万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13.54%,居世界第四位;拥有森林17491万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18.22%,居世界第五位;拥有草地40000万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41.67%,面积居世界第四位。因此从资源总量上来看,中国土地资源相对丰裕,为农产品生产提供规模优势的保证。但中国土地数量相对于人口规模来说,又是十分贫乏的。根据国土资源部组织的2008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截至2008年12月31日,中国耕地总面积为18.2574亿亩,但人均耕地不足1.39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而美国人均耕地10.93亩,印度人均耕地2.8亩。随着中国人口的增加、生态退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人均耕地面积还在逐年减少。因此,中国土地资源虽然总量较大,但由于人均占有量小,土地资源是相对稀缺的,这就意味着我国在土地资源上不具有禀赋优势,这会对我国生产的农产品尤其是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产生影响。
从资源的质量上看,一方面,中国所处的自然区位和生态条件优越,尤其是北纬20°―50°之间的中纬地带、温带、暖温带和亚热带地区的雨水充沛、土地肥沃,为农产品生产创造了优良的生态环境,保证了农产品单产水平和良好的品质;另一方面,中国的土地资源也面临着耕地退化、水土流失、污染严重的严峻形势。
总的来说,中国土地资源总量较大,而且地理位置和自然气候条件良好的特点保证了农产品生产的规模优势、较高的单产水平和良好的品质;但人均耕地占有量小的特点使土地成为相对稀缺的要素,土地质量恶化也成为制约农产品生产发展的不利因素。这些特点对中国农产品比较优势以及生产和进出口贸易模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农业劳动力
农业劳动力包括农业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农业劳动力的数量是指能够参加农业劳动的人数,它的变动受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农业劳动力的质量是指农业劳动力的体力强弱、技术熟练程度和科学、文化水平的高低,它的状况取决于农村教育的普及状况,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状况,以及专业化水平和劳动熟练程度。劳动力是其他生产要素的使用者、创新者和发展者,是农产品生产的能动要素和主导力量。高素质水平的农业劳动力对推广科学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提高农产品质量、发展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劳动力资源禀赋状况直接影响着一国农产品生产和对外贸易的模式,劳动力资源丰富且素质高的国家在农产品生产上更易获得比较优势。
中国农业劳动力资源的基本特征是劳动力资源丰富、文化技术水平普遍不高、劳动生产率不高。中国是个人口大国,劳动力资源总量约占世界总量的1/5,农村人口占据了全国人口的大部分。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2008年公布的《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2006年末,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为53100万人,农村从业人员47852万人,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90.1%,其中从事第一产业①的占70.8%。中国劳动力资源供给的相对过剩直接导致劳动力成本的低廉。据联合国贸易与发展组织的报告显示,2002年,中国的工资水平只相当于美国的2.1%,日本的3.4%,韩国的7.8%,新加坡的4.3%②。虽然中国由于低劳动力价格降低了农产品的生产成本,但低劳动生产率阻碍了产品比较优势的获得。据统计,中国的劳动生产率只相当于美国的2.7%,日本的4.0%,韩国的6.2%,新加坡的5.5%③。此外,中国农业劳动力的文化技术水平普遍不高。在中国的农村劳动力资源中,文盲3593万人,占6.8%,小学文化程度17341万人,占32.7%,初中文化程度26303万人,占49.5%,高中文化程度5215万人,占9.8%,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648万人,占1.2%④。总之,劳动力资源丰裕和成本低廉的特点使我国在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生产上较具有比较优势,但劳动力质量不高的特点制约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并最终不利于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农业资本
农业资本是在商品货币经济条件下,农业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所占用的物质资料和劳动力的价值形式和货币表现,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生产单位获取各种生产要素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投资所形成的生产工具和其他生产条件就是资本,这些生产工具和生产条件能够扩展人的能力,相当于人手的延伸,扩大了人的劳动能力。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资本可以替代劳动力等其它生产要素生产产品。因此,农业资本丰裕的国家可以弥补和改善先天性农业生产要素不足的状况,促进农产品的生产和农业的发展。
我国是一个资本要素相对较为贫乏的国家,农业资本投入的相对稀少影响着农产品的生产和贸易结构。从资本投入总量上看,2008年,中国城镇各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148167亿元,其中,农、林、牧、渔业投资共计2256亿元,占各行业投资总额的1.52%⑤。从具体的农产品生产物质费用投入量上看,我国农产品生产的物质投入费用和资本丰裕的国家相比是较少的。我国资本要素使用量较低,依靠劳动力要素的密集使用来弥补资本要素投入的相对缺乏。但在技术不变的条件下,随着产出的增加,劳动对资本的边际替代率逐渐下降,直至为0。因此,资本要素的匮乏会直接影响产出和农产品的比较优势。
4.农业科学技术
农业科学技术是揭示农业生产领域发展规律的知识体系及其在生产中应用成果的总称,它的作用是改善其它生产要素的质量,扩大劳动对象的种类和范围,改造传统农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升级。技术进步使在相同要素投入量的情况下产出增加,或者在产出不变的情况下,节约要素的投入,同时技术创新有利于产品质量的提高,新产品的推广为生产者带来高额利润。密集使用一国丰裕要素生产产品的技术进步,将节约该国在产品生产过程中要素的投入量,相对扩大产出和出口贸易量。而密集使用一国稀缺要素生产产品的技术进步,有利于节约该国稀缺要素的投入,相对提高本国生产的此类产品的产量,减少产品的进口数量,降低对产品出口国的依赖。因此,无论是出口产品还是进口产品的技术进步都有利于该国比较优势的提升。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农业技术进步的成就显著。目前,我国有1500多个农业科研与开发机构,有近20万农业科技人员和职工,有1280多个县级农技推广服务中心,4万多个乡级农技站,约110万名推广服务人员,是我国农业科技研究与推广的基本力量。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对我国农产品比较优势提升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农业科技进步有利于增加农产品的产出。1949-1992年,我国培育了约5000多个农产品新品种和新组合,使主要农产品品种更新了4-5次,而每次更新可以增加10%-30%的产出。例如,1978年-2008年期间,我国的粮食、棉花和油料产量分别增长了73.4%、246.1%和465.4%,科学技术对农产品产量的增加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次,农业科技进步有利于节约要素投入。农业科学技术进步对农产品传统耕作技术进行改造和创新,间作套种和立体农业技术已在全国1/3的耕地应用,据监测,2006年全国棉田复种指数为158%,相当于扩大耕地面积4695万亩,有效的节约了耕地资源的使用。最后,农业科技进步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例如,熊远著教授培育的“瘦肉型”商品猪一改过去生猪瘦肉率低的情况,使我国生猪品质大幅度提高,提高了该产品的比较优势,畅销国际市场。
总的来说,我国的农业科学技术在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很大成就,为增加农产品产出、节约要素投入、提高产品质量以及提升我国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我国的农业科学技术的水平和应用的广泛程度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还有着一定的差距。因此,要进一步提升中国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就要加快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技术进步在促进农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注释:
①第一产业为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
②资料来源:联合国贸发组织《Trade and Development Report,2002》.
③资料来源:联合国贸发组织《Trade and Development Report,2002》.
④资料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⑤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677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