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支出管理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杨金凤
[摘 要]事业单位的支出管理,要根据经济实力统筹安排各项事业支出,以经济核算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科学界定事业支出范围,按照专款专用的要求加强专项资金支出管理。进行事业单位经营性管理要正确归集实际发生的费用、实行经营支出与收入配比、进行成本核算以提高经济效益。
[关键词]事业单位;支出;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52-0107-01
1 事业单位支出的主要分类
第一,事业支出。事业支出是指事业单位开展各项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所发生的支出。事业支出是事业单位支出的主要内容,也是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主要内容。它是考核事业成果和资金使用效益的依据。事业单位应根据财政补助收入、财政专户返还收入、上级补助收入、事业收入、经营收入和其他收入等情况统筹安排事业支出,其中,财政补助收入、财政专户返还收入、上级补助收入、事业收入和其他收入等只能用于事业支出,不得用于经营活动支出。
第二,经营支出。经营支出是指事业单位在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之外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发生的支出,包括人员支出、日常公用支出、对个人和家庭补助支出、固定资产购建和大修理支出等,各项经营支出的内容比照事业支出。
第三,专款支出。专款支出是指事业单位使用财政部门、上级单位或其他单位拨入的指定项目或用途并需单独报账的专项资金所发生的支出。事业单位拨给所属单位需要单独报账的专项资金以及事业单位使用不需要单独报账的资金所发生的支出,均不属于专款支出。事业单位的专款支出主要有科研课题经费、挖潜改造资金、科技三项费用指定用途的支出。
第四,基本建设支出。基本建设支出是指事业单位列入基本建设计划,用国家基本建设资金或自筹资金安排的固定资产新建、扩建和改建形成的支出。事业单位可以根据开展业务活动及其他活动的实际需要,实行内部成本核算办法。事业单位支出应当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财务规章制度规定的开支范围及开支标准。国家有关财务规章制度没有统一规定的,由事业单位规定,报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备案。
2 事业单位的支出管理
第一,根据事业单位经济实力统筹安排各项支出。事业单位支出预算是财政部门、主管部门根据事业特点、事业发展计划、收支状况以及国家财政政策和财力核定的,体现了事业单位的发展重点和规模。应坚持“量入为出、自求平衡”的要求,严格按照批准的支出预算执行,根据预算确定的支出项目、内容分别制定人员经费、公务费、业务费等的开支标准,统筹安排各项支出。
第二,以经济核算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实行经济核算是加强支出管理、降低劳动消耗、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有效手段。事业单位开展业务活动,虽然是以维护和实现公共利益为宗旨,但在其运作过程中,要耗费社会资源。因此,应树立成本费用意识和投入产出意识,在注重社会效益的同时,注重经济效益,建立经济核算制度,做到少投入、多产出。
第三,科学界定事业单位支出范围。如实反映事业发展规模和支出水平,事业支出与经营支出的界限,在支出核算和管理上最容易发生混淆;而事业单位中存在着经营性支出在事业支出中列支、经营支出与事业支出界限不清的现象,不能准确反映事业规模和经营成果。因此,应当正确界定事业支出的范围,严格划清事业支出与经营支出的界限,凡是直接用于经营活动的费用,应当直接在经营支出中反映;已在事业支出中统一垫支的各项费用,应如数归还;难以划清的费用,应当按照规定比例合理分摊,在经营支出中列支,冲减事业支出。
第四,按照专款专用的要求加强专项资金支出管理。事业单位从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取得的有指定项目和用途并且要求单独核算的专项资金,应当按照要求专款专用,单独核算,并定期向财政部门或者主管部门报送专项资金使用情况。项目完成后,应当报送专项资金支出决算表和资金使用效果的文字报告,接受财政部门或者主管部门的检查和验收。
3 事业单位的经营支出管理
事业单位经营支出是指事业单位在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之外,开展非独立的核算经营活动时发生的各项支出,以及实行内部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结转已销产品或劳务成果的实际成本。事业单位为了核算和监督单位的经营支出情况以及经营活动取得的成果,应设置“经营支出”账户。该账户借方反映支出增加数,贷方反映支出收回数,期末借方余额反映单位当年经营支出累计数。事业单位所有非独立核算的经营活动发生的全部支出,都应纳入经营支出核算反映,且经营支出与经营收入要配比。经营支出要按照《政府收支分类科目》规定的事业支出“款”、“项”、“目”级科目进行明细分类核算。“经营支出”科目一般应按以下项目进行明细核算:基本工资、补助工资、其他工资、职工福利费、社会保障费、助学金、公务费、业务费、设备购置费、修缮费和其他费用等。经营业务种类繁多的单位,应按经营业务的主要类别设置二级科目。事业单位发生各项经营支出时,借记“经营支出”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现金”等科目。实行内部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在结转已销产品或劳务成果的实际成本时,按实际成本,借记“经营支出”科目,贷记“产成品”科目。期末结账时,应将“经营支出”科目的余额全数转入“经营结余”科目,结转后,“经营支出”科目无余额。
进行事业单位经营性管理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正确归集实际发生的费用。为了正确反映事业单位经营支出的实际情况,在经营活动中,应当正确归集实际发生的各项费用数,直接用于经营活动消耗的材料、工资等费用,应当按照实际发生数直接计入经营支出。对在事业支出中统一开支而又难以划清的费用,应当按照规定的比例合理分摊。对经营活动占用单位的房屋、设备等固定资产,应当参照企业的折旧制度提取修购基金,所提取的修购基金应当集中用于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维修和购置。
第二,实行经营支出与收入配比。事业单位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充分利用单位现有的资源,向社会提供有偿服务或产品,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公共事业的发展。为了全面真实反映事业单位生产经营过程的效率和收益情况,应实行经营支出与经营收入相配比的原则,在正确归结经营支出费用的基础上,将经营支出与同期经营收入对应核算,以反映事业单位经营收益的真实情况。
第三,进行成本核算以提高经济效益。事业单位开展经营活动,是以获得经济收益来补充公共事业发展所需资金。为此,在开展经营活动中,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应当通过成本核算,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努力改善经营管理,降低费用消耗,以尽可能少的消耗获得尽可能多的经济成果,提高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贾明春.政府与事业单位会计[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杨金凤(1973―),女,汉族,会计师,鸡西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会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806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