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推动“阳光体育工程”开展 培养大学生课外体育兴趣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 宽

  摘要:课外体育兴趣指学生力求优先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心理倾向。要推动阳光体育工程,提升青少年素质,须从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兴趣培养入手。学校应通过大力宣传锻炼优势,强化终身体育意识、加强场地设施建设,优化体育育人环境、开发体育课程资源,在实践中培养兴趣、改革体育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等途径入手培养大学生课外体育兴趣,进一步推动“阳光体育工程”开展。
  关键词:大学生;课外体育兴趣;阳光体育工程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与“课堂为中心”思想观念的影响,学校体育存在着重课堂教学轻课外体育的倾向,使大学生课外体育处于可有可无、可抓可放,无关紧要的地位。尤其是高年级的课外体育锻炼更是放任自流,无人问津。课外体育萧条、萎缩,学生体育参与率低,课外体育成为高校体育最薄弱的环节。这导致学生的体能普遍下降,肥胖学生增多,近视眼居高不下,造成这些问题的直接原因是学生体力劳动减少,体育锻炼不足(包括时间和强度均不够)。课外体育锻炼的研究也成为高校体育工作者所关注、研究的问题。2006年12月,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在北京召开了建国以来的第一次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教体艺[2006]6号),并举行了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启动仪式。笔者以为,要推动阳光体育工程,提升青少年素质。还须从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兴趣培养入手,因为课外体育锻炼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不受时间和场地的限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进行锻炼,增强体质、增进健康。而且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兴趣培养起来了,那么学生的锻炼的积极性就会增强,素质的提高指日可待。
  
  一、 课外体育兴趣与“阳光体育工程”
  
  课外体育兴趣指学生力求优先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心理倾向。2002年8月12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把有目、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体育锻炼、课外活动、运动训练等纳入体育课程,形成课内外、校内外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显然,已将课外体育锻炼纳入新的课程体系。课外体育锻炼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学校体育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之一,课外体育与体育课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学校教育的目的和任务。课外体育锻炼和体育课二者是互相联系互相补充的。体育课为课外体育锻炼的发展奠定了一点的身体和技术基础,为课外体育提供知识和技能准备;课外体育锻炼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实践检验体育课学习效果的活动条件。有关体育知识技能要靠学生在课外体育锻炼中去检验、运用。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优良的体育道德作风需要学生通过在课外体育锻炼中去磨练和培养。从素质教育方面看,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民素质为宗旨的教育。而课外体育锻炼正式以素质教育为目的,通过课外体育锻炼,养成了好的体育习惯,增强体制,增进健康,提高身体素质。体育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变要我练为我要练,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阳光体育工程是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教体艺[2006]6号)中提到的,旨在增强全民身体素质,促进体育锻炼意识的形成。可以看出,让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正好是对这一精神的落实。目前,在大学校园里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比例较少,人们已经充分认识到学校体育教学的弊端,为了扭转现在的形式,不能不借助外力使学生们认识到锻炼的必要性和辅助于行动的迫切性。创造条件,创造机会,大力发展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业余体育锻炼,通过锻炼增进健康、增强体质,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生活。改变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下降状况已迫在眉睫,如何加强青少年体质健康建设,除了必须加强课堂教学外,还必须切实加强课外体育的改革。因此重视课外体育的工作,已成为当今人们的共识。
  
  二、推动“阳光体育工程”开展
  
  要推动阳光体育工程,应以培养大学生的课外体育兴趣作为切入点。有了兴趣就会自觉参加到体育锻炼的队伍中,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1.大力宣传锻炼优势,强化终身体育意识。我国古代教育家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一个人的兴趣对他所从事的事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体育教师可通过课堂教学、网络、体育讲座、条幅宣传等形式大力加强体育宣传工作,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体育锻炼对于自己身心健康的重要性,激发参加体育运动的浓厚兴趣。大学时代是学生步入社会的转折点,培养体育锻炼的习惯,强化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推动“阳光体育工程”开展。
  2.加强场地设施建设,优化体育育人环境。学校的体育场地、器材是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基础。学校领导要把体育设施及配套服务设施的建设纳入学校整体建设和发展的规划中,切实改善学校的体育设施和配套服务,真正为大学生着想,创造良好的体育学习和锻炼氛围。因此,要严格按照国家对体育设施、器材的有关规定,不断改善体育场地、器材和配套服务设施,尽可能满足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优化体育育人氛围。
  3.开发体育课程资源,在实践中培养兴趣。避免传统的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团委、学生会组织的优势和特色,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体育锻炼活动。学校每年要召开春、秋季运动会,因地制宜地经常开展以班级为单位的学生体育活动和竞赛,做到人人有体育项目、班班有体育活动,进一步办好体育传统项目和较高水平运动队训练,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根据学生性别、体质状况,积极探索体育教学内容及活动形式,指导学生开展有计划、有目的、有规律的体育锻炼,在实践中培养兴趣。并对达到合格级的学生颁发“阳光体育证章”,优秀等级的颁发“阳光体育奖章”,增强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荣誉感和自觉性。
  4.改革体育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体育教师应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易到难地安排教材内容。让学生经过努力可以看到和达到预想的效果,并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对于体育活动既有直接兴趣,又有间接兴趣。在教学中要加强体育活动的保护与帮助,特别要教会学生自我保护,尽量避免伤害事故。因为学生一旦发生对运动的恐惧情绪,就很难再培养出运动兴趣来了。教学方法应避免呆板、放羊式教学,将游戏、竞赛等方式综合运用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作者单位:渭南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国林.学生学习动机与对策探析[J].体育教学,2001,(1):36-37.
  [2]董伟.体育教师如何开展体育活动[J].科学时代,2007,(10):53-54.
  [3]李振聪.阳光体育让校园活起来[J].中国学校体育,2007,(7):16-18.
  [4]赖小玉,刘海金,刘尚礼.我国青少年体质下降的原因及抑制措施[J].体育学刊,2007,(8):125-12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838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