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建设中国研究型大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育菁

  “研究型大学”(Research University or Research-Intensive University)的概念源自美国的卡内基分类法。卡内基分类法最初是被作为一种研究工具而提出来的,按其分类法,美国高等学校可被划分为6种范畴、10个类型。其中,授予博士学位的研究型大学分为两种:广博型授予博士学位的研究型大学和集中型授予博士学位的研究型大学。我国习惯将广博型授予学士学位的研究型大学称为“研究型大学”。
  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常务副主任王战军教授这样定义:研究型大学是以知识的传播、生产、应用为中心,以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培养高层次精英人才为目标,在社会发展、经济建设和科教兴国战略中起重要作用的大学。从投入、运行、产出三方面看,应具有以下特征:应聚集一流学术人才,吸引高质量的生源,有充足科研经费和完善的教学和研究设施;给研究以较高优先地位,开展研究性教学,拥有一流学科和学科成长能力,并具有卓越的校长和良好的组织氛围;要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并促成高科技转移,培养高层次社会精英,具备很高的学术声誉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新世纪之初,国内一些重点大学相继提出了建设研究型大学的战略目标,2003年11月,由教育部科技司、国家自然基金委政策局共同组织的“中国研究型大学形成与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结题会议在京召开。此次会议的中心议题是探讨建设中国研究型大学。这对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具有划时代的象征意义,也是此次会议最具潜在的影响。建设研究型大学可以说是在大学地位不断提升、大学功能不断拓展、社会对大学的期望不断提高的大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由数量增长向质量内涵发展时期出现的新问题。近十年来,随着中国大学的建设与发展以及“211工程”、“985工程”等项目的实施,我国一批大学具备了发展与建设研究型大学的条件,但在当前的建设初期,探讨如何建设研究型大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建设研究型大学应注重人文精神的传承与培育
  
  研究型大学是我国培养高层次研究型人才的主题,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力量,因此,人文精神的传承与培育尤为重要。对比世界一流大学,国内知名大学在Naturer和Science杂志发表论文数、办学经费等硬指标的差距属于显性差距,而办学理念和办学思想的差异属于隐性差距,隐性差距集中体现在精神气质和思想内涵上,体现在长期的历史积淀而形成的大学人文精神和文化传统上。大学的人文精神蕴含在大学校园文化之中,是广大师生价值观、人生观等方面的集中反映,在长期的发展中积累和升华为校风和校训,反映出大学的氛围、风气、格调、品位,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力量。它虽然不像教学与科研活动那样具体、明确,但对教学和科研活动的价值取向却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大学人文精神是长时间积累和沉淀的结果,难以被竞争对手模仿与扶植,因而成为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构成要素。可是我国大学中普遍存在着人文精神的缺失,它已经使“大学之道”受到侵蚀,成为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障碍。所以回归大学本原,重塑大学人文精神刻不容缓。
  重塑大学人文精神,首先要使大学校长成为大学人文精神的灵魂。哈佛大学三百多年历史中。共经历了26位校长,他们都以校长为职业,把全身心贡献给哈佛,成为每个时期哈佛大学的核心人物,形成了“哈佛精神”。曾执掌清华大学16年的梅贻琦校长,他的“学术自由”、“通识教育”等教育理念奠定了清华园求真务实、追求民主的文化底蕴。当前,我国的大学校长大都是学者化校长且集行政级别、学术头衔和社会兼职于一身,很难潜心办学。同时,因机制原因,面对政治压力及市场诱惑也难以全面贯彻“大学自治、学术自由”的办学思想。鉴于上述原因,应建立合理的大学校长遴聘和罢免机制,选拔优秀的教育家治校,切实推行大学校长职业化,使大学校长真正成为大学人文精神的灵魂。其次,大学人文精神的营造,作用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大学在公众眼里是知识分子云集的高等学府,是“四方善士之一大总汇”。由此可见,社会对大学生的价值期待,不仅在于他们以自己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造福于社会,还在于他们能以自己良好的人文素养影响及整个社会精神文明的提高,起到教化社会的楷模作用。再次,要创造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文环境。大学要营造尊重学生、关爱学生、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人文环境,使学生成为研究型大学人文精神建设最具活力的主体。
  
  建设研究型大学必须提高教学科研能力
  
  建设研究型大学首先要加强本科教育与研究型教学。从研究型大学的内涵看,“研究生教育和科学研究是研究型大学最重要的两大职能”。但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育却往往是失败的,这种现象即使在美国也不例外。1995年,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全国委员会”建立,提出了“重建本科教育”的口号,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目前,我国排名靠前的大学大都有这样的普遍趋势,就是研究生教育的规模渐渐大于本科教育的规模,这种发展势态不容乐观。比较而言,国外一流大学对研究生教育的偏重,是建立在本科教育整体水平较高的基础上,而我国排名靠前的一流大学却是在放弃本科教育优势的基础上发展研究生教育。这样下去结果令人担忧:我们的准研究型大学不思完善自身本科教育质量而片面追求尽快成为研究型大学,一般大学则急于通过应试教育手段证明自己的本科教育质量,长此以往,我国的高等教育质量恐怕不是进步而是倒退。有鉴于此,我们应对研究型大学的研究型教学作出慎重考虑。在本科教育阶段,我们更应提倡以研究为形式的教学,使学生也有机会参与研究工作,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优化课程结构建立一种基于研究探索的学习模式。以次提升本科生的创新品质和能力。只有本科教育的质量真正得到提高,研究生教育才会有坚实的基础。其次,要大幅度提高科研竞争力。从调整科研结构着手,凝炼科研目标,围绕学校的既定学科,加强对科研工作的宏观管理,引入竞争机制,建设具有前瞻性的研究方向。最后,要注重研究型大学的学科建设。学科建设是承载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平台。不仅要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需要还要基于学校已有的学科基础对现有学科体系做出战略性结构调整,构建学科大平台,以促进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发挥学科的综合优势。
  
  建设研究型大学还需建立与其特征相切合的社会评价机制
  
   现代大学是一种“多元的”机构,有若干个灵魂,有若干个目标。同时大学是一个学术组织,它不能履行其他社会组织的功能,大学的发展并不等同于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其功能的展现有一个比较长的历史过程,也需要相应的社会环境。屈从于政府压力或短期政治行为,是无法创建出为长期的公共利益服务的高等教育系统的。建设我国的研究型大学,要努力满足社会发展对知识创新和创新人才的需求,也要保持与社会的相对超脱,发挥其科研优势引导社会需求。学术评价是社会评价机制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我国却缺乏科学的学术评价机制,在学术评价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从社会导向看,真正有原创性的科学研究并没有得到鼓励,而是“短、平、快”,是浮躁。从评价取向看,存在着西方化膜拜倾向,将在国外刊物上发表论文、文章被EI、SCI检索看得很重要,这很容易导致认识上的偏差。实际上,任何研究成果的真正意义和价值在于对社会贡献的大小,而不在于以何种形式发表。因此,我们应按照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构建推动学术研究全面发展的学术评价指标体系,完善学术研究在高水准上持续发展的激励机制,从而建立起有助于推动研究型大学建设的科学的学术评价机制。
  建设研究型大学需要建立一支与其相适应的师资队伍研究型大学的师资队伍在其个体素质、工作条件和学术环境方面都有其特殊性。研究型的师资队伍应是一个优秀的学术群体,队伍中的个体要刻苦敬业,富于创新,有团队协作精神,要关注国际前沿,使研究工作不断与国际水准接近,逐步实现超越与领先。从选留、引进、聚集成一支结构合理、高效精干、富有创新精神的研究型的师资队伍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可通过建立凝聚机制、激励机制、导向机制等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培养骨干作为关键来建好这支队伍。同时,还要提高这支队伍的整体素质,使其主动向研究型类型定位转变,从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等方面科学、合理的调整师资队伍结构,实现教师资源的优化重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874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