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对经济的影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岳 瑾 杨慧娜
法定存款准备金起初只是用于防范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危机,到1935年,美联储首次获得了改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权利,存款准备金制度才真正成为中央银行调节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信用规模和信用能力的一项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直接从数量上对货币供给量产生极强的影响力,力度大,速度快,效果明显;但由于法定准备金率的提高,可能造成超额准备金率较低的银行立即陷入流动性困境,对经济的振动大。因此,每一次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改革都要从全局考虑,尽量把对经济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我国人民银行于1984年开始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时,即建立了存款准备金制度。到目前为止,已经历了数次改革。2004年3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4月25日将实行差别准备金率。4月11日,央行对外宣布:资本充足率低于一定水平的金融机构,将从4月25日起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即存款准备金率由现行的7%调高至7.5%,其他金融机构仍执行现行7%的存款准备金率。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的主要内容是,存款货币机构适用的存款准备金率与其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状况等指标挂钩。存款货币机构资本充足率越低、不良贷款比率越高,适用的存款准备金率就越高;反之亦然。根据央行的相关人士介绍,考虑到我国各类金融机构改革进程的差异,尚未进行股份制改革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和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暂缓执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这一重大举措意图在于,一方面向市场传递一个强烈信号:国家的宏观调控将对过热的经济进行降温,抑制通胀,为国民经济未来的健康稳定发展构造条件;另一方面对银行扶优惩劣,限制资本充足率较低、资产质量较差的银行盲目扩张贷款,增强股份制商业银行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整体的竞争实力,维护金融系统的稳定。
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对我国经济态势的影响
与存款货币机构的资本充足率及资产质量挂钩的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的出台处在一个错综复杂的宏观经济背景下: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较快,原材料需求旺盛,CPI指数呈现上扬趋势;贷款增速下降趋势被打破;外汇储备快速增长,外汇占款数额增大;票据发行不堪重负,出现流标,公开市场操作作用甚微。因此,差额存款准本金率制度的推出势在必行,它也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应。
1、 对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影响
从流动性角度看,此政策改变了资本充足率较低、资产质量较差的中小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结构,使银行的超额准备金下降,对未来头寸的需求量增大,导致其资金的流动相对困难。中小银行本身流动性不足,对同业拆借资金依赖较大,而资金短缺会导致银行间往来头寸紧张,同业拆借市场利率走高,使中小银行融资成本大幅提高,面临较大压力。由于经济的局部过热,中小银行盲目扩张贷款,一旦资金链断裂,就会导致银行客户对其挤兑,出现流动性危机。
从政策实施的对象看,城市商业银行比上市银行面临更大的挑战。现在上市银行的最新资本金充足率,招商银行为9.49%,民生银行为8.62%,浦发银行为8.64%,深发展为9.49%,华夏银行为8.37%,显然都大于资本金充足率8%以上的水平。从这一个角度考虑可能不会受到太大影响,由于城市商业银行的平均资本金充足率水平普遍低于8%,对它们会产生较大影响。由此市场信贷份额在贷款规模的调控下,城市商业银行的贷款份额可能会有所缩减,被股份制商业银行抢占的可能性加大,反而相对有利于上市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运作,提升市场份额。所以资本金充足率越高的上市银行,越有利于市场竞争和发展。
此举抑制资本充足率较低、资产质量较差的金融机构盲目扩张贷款,防止金融调控中出现“一刀切”的现象,为商业银行充分竞争提供了一个合理的平台,扶优惩劣,为今后分类对待,分类管理提供依据。这将促进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改善资产质量,提高风险防范意思,加强内部控制,对其提升核心竞争能力大有裨益。所以,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的实行,是有利于市场竞争格局的形成。
2、 对货币供给量的影响
由于这次冻结基础货币量较小,货币乘数作用不大。货币供给量由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共同决定,货币乘数的一部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由央行决定,通货―存款比率由央行、银行和社会大众共同决定。因此,央行对货币乘数影响是有限的。况且这次只提高部分银行的法定准备存款金率,根据人民银行2003年三季度报表上反映,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对非金融机构负债分别为10456.7亿和28452.1亿,若按0.5%幅度上调的话,受此政策直接影响短期资金总量基础货币大概有200多亿,意味着1100亿元资金将被冻结,对市场短期的资金流动性影响不大。
3、 对货币市场的影响
同业拆借市场、商业票据市场是商业银行头寸调度的重要渠道。部分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被提高0.5%,超额准备金下降,使其资金出现短缺。这些银行通过同业拆借市场拆入资金,导致同业拆借市场的资金需求旺盛,利率上升。而这些银行又通过票据市场出售短期商业票据获得资金,造成市场利率上升,短期商业票据价格下跌,增加了银行票据变现成本。但由于此项政策温和,两者利率上升波幅较小,在短期回落。总体而言,货币市场由于先前的资金宽松,利率趋于低下,此项货币政策出台后,向市场传递了抑制通胀,紧缩银根的信号,仍未能全部抵消央行加息的预期,货币市场的利率进一步走低。
4、 对债券市场的影响
银行系统有一个准备金存贷比控制标准,超出存款准备金额度以外的资金用途,可以用作贷款,也可以用来进行债券交易。上调准备金率后,商业银行为补足法定存款准备金,一方面收缩信贷,另一方面不得不从债券市场抽离资金,这样银行投向债券市场的规模就将缩小,导致中长期债券价格持续下跌。
5、 对股市的影响
股市则不一样,其营运资金主要来源于机构投资者和散户投资者,我国实行的是分业经营,来自银行的资金比例很小,所以不会对市场资金面造成过多的影响。股票市场上涨的动力关键在于2004年国家出台的促进资本市场发展的政策和市场的信心,股票市场的资金面不是阻碍市场的关键因素。沪深股市只是小幅振荡,但涉及被调控的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的上市公司股价跌幅较大,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确实着意在调控投资过热的行业。
6、 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5 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和工业生产增长速度回落,实际投资增速降至10% 左右;市场物价涨势减弱;银行信贷有所控制;国民经济基本回落到正常水平。但经济运行中的一些矛盾和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地方政府及各部门要切实配合中央落实各项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继续严格控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加强土地管理。各行业在央行的窗口指导下,要积极朝良性方向发展,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我国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的现实意义
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在西方国家的货币政策中也出现过,我国采取这一货币政策符合国际惯例。此次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改革与以往数次改革相比温和,本质上是渐进式与市场化的,并且逐步实行,所以不可能导致资金断流,避免经济大起大落。这一系列政策的调整说明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运用逐渐成熟和灵活,政策的出台将对市场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但此次中国人民银行在短时间内连续两次对存款准备金进行调整,其调控时机、力度却较为适宜。
由于2004年初,市场对人民币升值预期强烈,我国一直实行比较严格的外汇管制,为了维持名义汇率的稳定,在外汇市场上央行不得不买入大量的外汇,使得外汇储备急剧上升,使得在市场上投放的基础货币不断增加,央行发行票据对冲外汇占款,造成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效果平平;加上我国正在实行金融改革,金融机构改革进程存在差异;另外,央行选择在四月实施这一政策考虑到春节过后,资金向金融机构回流较多,市场资金宽裕,不会造成大面积的银行陷入流动困境。因此,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的推出符合我国的国情。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这种货币政策工具力度较大,灵活性较差,差额存款准备金率制度的实行只是暂时的,不能代表我国货币政策实施的长期趋势。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877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