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术教育困境探究及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孙苏贵,沈蓓绯,胡方卉,马超
摘 要: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更为深刻地认识到知识技能的匮乏已成为限制其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且更加渴望参加职业技术培训。但新生代农民工自身对未来的迷茫、政府在民工培训制度方面的不完善、农民工培训市场的不健全以及企业较低的培训积极性等因素使得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困境重重,为打破这种困境,新生代农民工自身、政府、企业以及教育机构亟待通力合作。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困境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34-0278-02
新生代农民工是指1980年以后出生、年龄在16~30岁之间、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外出务工、主要从事第二、三产业劳动,但户籍身份仍是农民的劳动者。据统计,目前中国共有1.5亿农民外出务工,其中大约有1亿人是“80后”、“90后”的新生代农民工,占农民工总数的60%以上[1]。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中国日益庞大的农民工群体主力军。
一、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的必要性
1.新生代农民工个人发展及城市化的需要。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有以下特点:年轻化程度高,务农经历少,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职业期望值高,对尊严、健康、权利、精神生活的关注度高,对个人城市发展的愿望更加强烈。更加注重包括身份转变、职业转换和地域转移的同步实现[2]。换句话说,新生代农民工更为关注自身发展和自身的城市融合。城市化的过程是一个知识、技能、生活水平的提升及人生观、价值观的转变的过程。
2.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中的弱势地位使得提高自身职业技能成为其立身于城市的必要条件。由于受城乡劳动力市场二元结构的限制与自身技能的制约,新生代农民工务农经验少,与此同时,他们在参与城市就业竞争中又处于弱势,这使得他们不但没能融入城市主流社会,反而徘徊于城乡两端的边缘。尴尬的处境以及当前就业现实的严酷性迫使新生代农民工不得不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
3.全国范围内产业结构的调整是新生代农民工提高职业技能的推动力。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原本适合新生代农民工的低技术纯体力的行业岗位将越来越少,代替的是更多的需要高技能的职业岗位[3]。岗位的锐减及生存的需要使得新生代农民工只有诉求继续教育,打破知识壁垒,才能拓宽就业领域,提高就业层次,从而实现自身更好的发展。此外,由于新生代农民工在中国劳动力人口中占有相当大比重,所以唯有不断提升他们的职业技能,全国范围的产业调整才能更为健康稳步的推进。
二、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术教育的困境
1.新生代农民工自身层面。实地调查表明:绝大部分的新生代农民工都拥有美好的理想追求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但他们却严重缺乏明晰的职业生涯规划。首先,调查问卷结果显示,71%的农民工希望参加职业教育培训,但对于培训内容、培训方法及培训针对何种岗位等问题感到迷茫和困惑。这样一来,即便被提供了培训的软硬件条件,新生代农民工参加的培训也是盲目而随意的,其效果也是微乎其微的。其次,调查显示:不愿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工占29%,他们中90%的人群表示日常工作压力大,他们从事的工作要求一周七天均为工作日,因此没有足够的时间参与培训。
2.政府层面。通过政府及民间的相关部门,我们了解到各级政府机关均有对农民工的培训项目及相关扶持措施,但效果甚微。其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政府独立主导下的培训过多注重在思想道德层面,例如常州市就有“道德大讲堂”的培训。政府实施这类培训的出发点是为了规范农民工道德行为、建设文明城市,但这类培训对农民工而言缺乏吸引力,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会伤害到他们的自尊心。第二,已有的政策在宣传方面漏洞重重。据了解,部分城市的各级政府机构均设有免费的职业培训机构,但大多宣传力度不够,其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不仅如此,在宣传过程中,信息不对称也是一个重要问题。很多政府的宣传册中信息得不到及时更新,甚至于一些宣传册中所列出的培训机构的联系方式与实际不符。第三,农民工的职业教育缺乏配套的保障制度和措施。查阅相关文件,我们发现在农民工培训方面,政府出台的文件多是以建议书或实施办法的形式出现,制度性或法律性的文件基本没有。同时,在对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的实施过程中缺乏相关的监督、保障机制,以至部分培训项目成为形象工程。此外,就行政管理而言涉及的多个行业和部门之间缺乏沟通,配合力差,还没建立起管理、培训、指导、服务等功能协调的专门机构,导致对农民工的培训各自为政,盲目性、无序性突出,并且多部门介入放大了对财政的需求,由此带来资金分散、资金使用不一[4]。
3.市场层面。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的主观需求较为强烈,但由于受到经济条件、时间分配等现实因素制约,其有效需求严重不足。因此,在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上多以政府主导为主,缺乏相应的市场机制的引入。
4.企业层面。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期望的“高移化”、职业转向的“高频化”[5]使得企业缺乏加强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的动力。由于新生代农民工流动性较强,为避免“为他人做嫁衣裳”的现象,以盈利为目的企业一般不愿在员工培训方面投入过多资金。调查分析显示:25%的新生代农民工从未在企业参加过职业培训;30%的新生代农民工仅在进入企业时参加过一次上岗培训,且培训侧重于企业制度和企业文化方面;另外,17%的新生代农民工表明参加过多次培训但效果不明显;仅仅27%的被调查者表示参加过多次培训,培训效果好、收益丰富。
三、加强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术教育的对策探讨
1.新生代农民工自身层面。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新生代农民工拥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与强烈的职业教育需求,但在职业发展上及技能培训方面不可以过于盲目,他们应根据自身从事的职业与兴趣爱好为自己制定一套长期、系统的职业发展规划,通过对规划的逐步实施最终实现自身的职业目标。勇于抓住机遇,善于利用政策。随着政府各级部门对农民工职业教育的逐渐重视,各级农民工培训机构纷纷成立且基本是免费或低收费培训,新生代农民工应注意收集相关信息,勇于抓住机遇、合理安排工作、学习时间,利用相关政策不断提升自身技能。
2.政府层面。完善新生代农民工培训机制。各级政府及相关机构在农民工培训方面应统筹安排、统一规划,形成统一领导下的培训体系。根据本地区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中的新生代农民工需求状况,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已有的农民工培训政策。一方面,政府应设立专门部门统一协调管理农民工培训事宜,其中包括培训机构设置、培训内容安排、培训前的宣传组织以及培训过程的推进和监督。另一方面,政府应不断完善相关鼓励政策,通过减免税收、设立定向补助基金等形式不断激励民间教育组织、企业和农民工自身积极地参与到职业教育培训中来,形成政府主导、多方推进,互利共赢的局面。完善培训效果的量化考核激励机制。政府应组织相关人员定期对培训效果进行量化考核,提高职业技术教育院校、机构和组织的积极性,杜绝形式主义。各级政府部门的当务之急是加强统筹监管,加强各部门的沟通合作,避免各自为政、相互脱节现象的出现。加强培训组织及宣传工作。各地区有关部门应随政策的变化而不断完善和更新宣传内容,并督促指导行业、企业、基层工作站和培训机构做好培训的具体组织工作,充分发挥群团组织、互联网、新闻媒体的作用,多渠道、灵活化宣传已有的相关政策。宣传过程中应特别注重时间、地点。统筹管理培训资金,完善新生代农民工培训政府补贴制度。各级政府部门应当认识到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的战略性意义,加大农民工培训的投资,总结全国其他省市农民工培训经验、完善已有的教育培训券免费发放机制并建立起培训费用分级负担机制。政府可根据农民工所需技能的难易程度、时间长短及所获职业技能证书的等级分配培训资金,并根据实际培训情况定期予以调整 [3]。各级政府及相关机构应善于总结全国各省市教育培训的经验并定期地:分析自身培训效果,将有价值的经验做法不断推广。
3.市场层面。以市场为导向,明确培训重点,实施分类培训。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班的设立应注重与本地区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企业岗位的需求相适应。各大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应从新生代农民工的实际需求出发,进一步规范自身的培训形式和内容,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合理地安排培训时间。多数新生代农民工由于所从事职业的限制,没有足够的时间参与培训,但同时他们又对职业培训有着迫切的渴望。
4.企业层面。企业应认识到员工培训对企业发展的重大意义,只有通过培训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才能进一步培养他们的爱岗敬业、创新进取的精神,从而降低员工的流动性。因此,企业应根据自身发展方向并结合员工具体需求情况定期与外界教育机构联系开展相应的职业技术教育培训,企业可以与职业院校联姻并达成长期协议,只要企业中的新生代农民工有培训需要,就可以协调高职院校安排教师、场地,定期或是随时开办培训。
企业还可以利用政府提供的农民工培训的有利政策安排其内部员工定期参与职业技能培训,在提高员工技能的同时,也将给自身带来良好的收益。
参考文献:
[1] 郑小兰,冯海涛.构建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体系――马歇尔《经济学原理》的启示[J].经济论坛,2010,(6).
[2] 吴岚,赵洪波.新生代农民工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探析――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对新生代农民工教育问题的启示[J].成人教育,
2010,(12).
[3] 孙学敏,朱凤丽.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1,(1):58.
[4] 张佳,赵宝柱.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研究综述[J].终身学习,2011,(2):83.
[5] 吴济慧.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的职业教育策略[J].成人教育,2010,(19):19.[责任编辑 陈 鹤]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917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