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内蒙古草原旅游开发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日欣
摘要:内蒙古自治区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在内蒙古草原旅游开发中旅游产品组合单一、景区规模小且分布散、环境破坏及季节制约性比较严重。应全方位打造草原旅游精品,加大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建立多角度的金融投资体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以促进内蒙古旅游业发展。
关键词:内蒙古;草原;旅游;开发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0-0088-02
一、内蒙古草原旅游开发条件分析
1.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草原面积最大的省份,拥有著名的呼伦贝尔大草原、科尔沁大草原、锡林郭勒大草原等。草原文化在服饰、饮食、住宿等方面均有其自己的特色。住的蒙古包、穿的蒙古袍、蒙古族的奶茶、那达慕大会等,都可以开发成旅游产品。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风貌和蒙古族传统民俗文化,为这里开发草原生态旅游奠定了基础。
2.区位条件优越
内蒙古自治区与8个省接壤。与我国新疆、蒙古国等草原相比,区位优势非常明显,交通便利,非常有利于草原旅游的发展。与北京、西安、海拉尔、兰州、银川等数十个城市均有火车通行。
3.迎合客源市场需求
现代游客崇尚大自然,追求新奇刺激,热衷探险猎奇,向往古朴自然的环境;对参与性旅游活动兴趣浓厚;对异地文化习俗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内蒙古草原这一独特的草原旅游资源正好迎合了现代游客的心理需求。
4.享有优惠政策
内蒙古自治区属于典型的少数民族地区,享有国家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少数民族地区政策、扶贫开发政策、边远地区政策等多项优惠政策。
二、内蒙古草原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1.旅游产品组合单一
内蒙古依托草原生态旅游资源、蒙古族民族文化开发的草原旅游产品大多为草原观光、蒙古族民族风情观光的项目,产品类型仅仅停留在观光为主的层面上。草原旅游景区(点)给旅游消费者提供的消费体验,也只是草原景观观赏、吃手把肉、骑马等浅尝式的自然与民俗文化体验。
2.草原旅游景区规模小且分布散
草原旅游景区(点) 呈现“规模小、遍地开花式” 的局面,成规模的草原旅游景区(点)却极少。不利于形成市场集聚,发挥草原旅游规模效益,重复投资建设,使草原旅游景区(点)同构现象严重,造成景区(点)之间恶性的价格竞争,削弱了内蒙古草原旅游的整体竞争力。同时,小规模开发建设,规范的综合管理难度较大。
3.环境破坏比较严重
在扩建和新建草原旅游景区(点)过程中忽略了对草原生态旅游承载力的研究,只注重把草原旅游资源作为草原旅游产品重要构成要素深入地开发利用,却没有考虑这一旅游生产要素开发利用的适度性、有限性,导致“先开发,后治理”即“先破坏,后治理”的被动的局面。旅游者的喧闹惊扰动物,或改变动物习性,或迫使动物迁移流转,甚至为了满足游客的需要以及当地居民受经济利益的驱动,致使珍贵的动植物,如内蒙古地区的发菜、飞龙等动植物,被搬上了餐桌或变成了特色旅游商品,直接影响动植物的数量,破坏了生态平衡。旅游生产、旅游服务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严重污染环境,诸如水体富营养化、大气质量下降、土壤重金属污染等等。在旅游区修建道路、桥梁、楼堂馆所、索道等人文景观及服务设施,由于工程量大,占地面积也大,必然会对草原生态环境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在工程建设中,砍伐树木、炸山采石、过度开采地下水等活动,结果造成地貌破坏的加剧。不恰当的旅游生产活动和旅游者行为,使旅游区整体草原生态系统受到破坏,降低了草原生态系统的景观价值,种种问题亟需解决。
4.季节制约性比较严重
内蒙古自治区受自然环境条件的影响,使得旅游发展严重受到季节制约。淡旺季明显,适宜旅游的季节短,大部分地区只有七、八、九三个月左右适宜旅游。在夏季,内蒙古草原的平均气温较低,最热月平均气温多不足20℃,昼夜温差大,降雨量少,多是温和舒适的天气,具调理身心和避暑的良好条件,是旅游的最佳季节。淡季大量旅游设施闲置,人力、物力资源浪费严重,而在旺季又面临人力及物力资源短缺。
5.缺乏专业的人才
内蒙古属于典型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缺乏有较高专业水平的旅游管理人才,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较低,缺乏市场知识和草原生态旅游管理知识,管理手段和管理水平低,服务质量差。
三、内蒙古草原旅游开发策略
1.全方位打造草原旅游精品
内蒙古生态旅游业的市场定位应该突出民族文化这一细节,结合草原的特点设计出草原精品。以资源为依托,根据不同的草原类型,进行分区域规划。草甸草原和典型草原的草质好,分布广,优势植物多,具有观赏和科考的价值;荒漠草原和沙地草原形式单一,可观赏性低,可以作为科考等考察的用处。从内蒙古旅游资源的独特性来看,草原生态与民族文化相结合才是其世界级的独特性卖点。深入挖掘蒙古、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主要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等独特的民族文化内涵,并全面地展示给旅游者,为旅游者提供各种参与性的活动。制作适合国际、国内旅游者审美情趣的旅游宣传品,包括精致的旅游手册、招贴画、精美的风光画册、电子风光片等。同时发展旅游电子商务,与国家旅游局的中国旅游网联网进行营销。
产品开发要突出游客的参与性、互动性,增强消费者的“体验”意识,如骑马比赛、射箭比赛等;如和牧民一起放牧,学习搭建蒙古包,一起熬奶茶制作奶食,一起烤羊、牛肉,一起参加蒙古族的婚嫁民俗及大型敖包仪式来体验蒙古族的起居生活、习惯、放牧等生活方式等。游客可以在淡季到内蒙古与牧民一起制作特色的手工艺品、风干肉等,做一次蒙古人,做一次牧民,体验原汁原味的“牧民之家”异族生活的生态感觉。应设计出反映民族特色的旅游纪念品,经营风格独特的草原旅游纪念品专卖店。旅游纪念品要以蒙古族传统工艺品为主,如蒙古刀、蒙古族酒具、蒙古族首饰、成吉思汗纪念品、蒙古族旗袍、蒙古族头饰、手工纯银碗、工艺牛头、蒙古包摆饰品、天然牛角梳、马头琴、羊毛挂毯等。
2.加大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
明晰草原产权,从制度上杜绝草原的过度利用。严格控制在重点旅游区内开垦土地,不允许以任何借口毁坏林地、草原,污染河流、湖泊、温泉,建立领导责任制和资金惩罚制。实行禁牧、休牧、划区轮牧措施。对重点旅游景区要划定保护及缓冲范围,坚决杜绝一切破坏环境和与环境不协调的建设项目。要研究旅游区的环境容量,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有效地调节旅游设施的建设密度和旅游者的流量,避免因游客超载而造成旅游区环境的破坏。对生态敏感的旅游区、旅游项目要进行生态环境监测,及时发布旅游生态环境状况及其变化趋势信息。进行草原补播。要提倡文明旅游,游客自带生态环保用品,如环保塑料袋等。建立规范旅游者行为的环保指示牌、观光通道、环保停车场等设施。应普及太阳能、沼气等能源的利用。对生活污水及垃圾的处理应采用生态工程技术,做到物质的循环利用及资源再生。
3.建立多角度的金融投资体系
内蒙古自治区作为经济欠发展的地区,在草原生态旅游开发中应在原有的优惠政策基础上,进一步放宽政策,加大内引外联的力度,靠优惠的政策来调动各方主体投资的积极性,吸引其对内蒙古草原生态旅游的投资,建立多渠道的投资体系,形成全社会参与、开发建设旅游业的格局。鼓励当地旅游企业走出去,联合发达地区或者有经济实力的企业共同开发草原旅游。可以在草原生态旅游中引进风险投资机制,其运作方式效仿中小型高科技企业,这样可以用少量投资带动全社会来进行旅游风险投资与创业,还能降低政府的投资风险。
4.加强内蒙古草原的综合管理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
完善主要景区(点)的电力设施。改善景区(点)的饮用水供应,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可直接饮用自来水的供水系统。加快旅游区信息系统建设,特别是通信基础网络建设。建成覆盖旅游区的高效的宽带网,提高信息化水平。建设方便快捷的邮政服务网点,大力开发旅游邮品。建立健全重要景区(点)的医疗救助、安全防范、事故处理等快速应急系统。推进旅游厕所建设工程和旅游环境综合整治。加快民航、铁路、公路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
(2)加强监控的管理力度
建立内蒙古草原旅游的监测评估体系,传统监测手段与现代遥感技术相结合,利用该体系对草原旅游生态环境各主要因素、草原植被状况、旅游客源状况、游客心理预期等进行监测,并及时发现问题,加强监控的管理力度。为经营商和管理者决策提供更可靠更全面的信息。同时也能给旅游者提供查询服务。
(3)创新用人机制
用优惠的政策来吸引更多的人才进入草原工作,同时加强对当地人的培训教育,严格实行岗位培训等制度。办好和设置现有高等院校和中等专业学校的旅游专业,并鼓励社会力量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进行草原生态旅游培训教育。导游人员除了具有一般的草原风光、民俗风情的服务技能和基本知识外,最重要的是具备草原生态的特点,草原退化、草原建设等生态环境保护知识。
参考文献:
[1] 尹立军.提升草原旅游体验价值――以呼伦贝尔为例[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3).
[2] 李楠.蒙古族传统文化在草原旅游纪念品专卖店设计中的融入[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
[3] 韩巍.草原民俗内蒙古旅游产品开发的重中之重[J].内蒙古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学报,2008,(4).
[4] 高娃,邢旗,吉木色.内蒙古草原三化与防治措施及成效[J].内蒙古环境科学,2007,(2).
[5] 庞羽.生态经济与草原生态旅游[J].内蒙古大学人文学院学报,2008,(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929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