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探究生产要素空间组合的逻辑结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景林

  黑龙江青年学者李清均同志新作《空间生产结构优化问题研究》一书,最近由经济管理出版社列入《中国现实经济热点问题系列》正式出版发行。它是作者历时五年半时间深入研究与独立思考的结果。解读此书,我感到有这样三个特点:
  第一,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性。运用新经济地理解释空间经济增长与结构变化问题是一项很时尚的研究。但李清均同志却另辟蹊径,首次提出空间资源的基本概念,将空间经济学与资源配置理论进行有机整合,形成了空间逐利的理论分析架构。以其解释特定空间经济活动存在的张力,即生产要素集聚效应形成的向心力与资本技术扩散扩张形成的离心力。其理论创新点突破了传统刚性空间区位对于生产要素合理流动的结构性束缚。他认为,在空间逐利的不断强激励下,特别是要素驱动转化为创新驱动,形成了物理尺度的空间压缩,导致空间区位内生化发展可能是一种新的空间配置形式。这些带有原创新的理论成果值得读者注意。其理论意义在于引导人们客观、合理地关注空间逐利的自我调整功能:虽然空间逐利冲突是显而易见的,但竞争与合作机制的作用总能找到利益调整、保护与发展的激励结构,并在非均衡中寻求新的均衡。
  第二,注重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的相互统一。空间生产结构优化问题研究实质是空间资源的流动、组合与优化配置研究。为了集中再现生产要素、资本与技术的空间逐利特征,李清均同志将研究对象界定为空间组织与利益主体,即不同尺度的空间组织与利益主体:包括全球化层面的空间组织与利益主体,国家层面的空间组织与利益主体以及区域层面的空间组织与利益主体。因为逐利价值取向不一,所反映的特征与本质的差异性自然被显现出来。这三个层面的空间组织与利益主体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互利共生的网络逐利创新结构。这是作者在深化研究中的一个亮点。为了把研究对象向纵深推进,作者采取国际经济学研究流行的研究范式:即典型事件描述→理论模型构建→实证研究推进→个案经验证据→战略思考深化的逻辑结构,力争求索一个更为贴近现实的研究结论。运用这一研究方法不难发现,不同的空间尺度的空间组织与利益主体之间存在这样一个激励结构:因空间逐利使然,空间组织与利益主体在失利后都懂得利益冲突问题“囚徒困境”的制度出口,自由竞争制造不断重复的制度博弈,导致博弈规则的良性演变,从零和博弈转向正合博弈。
  第三,试图构建生产要素空间组合的逻辑结构。在李清均同志看来,空间生产结构优化存在一个内在的动力机制――空间逐利机制。即导致空间资源优化配置是私人逐利、公共逐利与志愿者逐利多元、共生与伴生的制度博弈发展结果。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国际化与区域一体化是比较典型的空间逐利的发展结果与变化趋势。也就是说,现在与未来,空间逐利更多地倾向于资本青睐资源,资源青睐市场的新变化新特征――“资本跨域逐利,要素集聚发展,技术寻求蛙跳增长空间。”这是沿用李清均同志在书中强调空间的科学逻辑结构推论来出的新结论。于是,我们在书中看到这样的空间生产结构优化情景,中心――外围的空间生产结构。在中心城市与产业集聚之间的良性互动与共轭发展中,空间逐利机制把空间资源做出一个立体化的优化配置,即将国际城市体系与带有产业集聚特征的特定地域生产基地重构出诸多具有不完全竞争报酬递增的新空间经济体。这一理论解释,对于空间经济增长决定因素解释赋予了新的含义:即新的空间经济增长源泉是,在特定空间依靠空间逐利机制,对非本地化资本规模化、高效率与可持续化的科学配置。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930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