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构建高校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余佳佳,励睿淑

  摘要:志愿者精神是新时期服务社会的新生力量,而大学生志愿者正是其中流砥柱,但其服务机制仍存在一些问题。我们在对温州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进行了比较全面研究、调查以及和其志愿者探讨基础上,将深入分析其存在缺陷和不足,及其可能完善其服务机制,进而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以更好的形象走进人们心中。
  关键词:温州大学;青年志愿者;长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9-0269-02
  
  大学生青年志愿者行动倡导了一种精神,就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大学生志愿者行动是“跨世纪青年文明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新载体[1] 。每位志愿者之于社会,无异于沧海一粟,而正是这无数的沧海一粟,构成了川流不息,构成了波澜壮阔。社会需要志愿者,人类的发展需要志愿者。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对温州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及各个学院志愿者机构进行了较大范围的调查。主要调查对象是温州大学各个学院的志愿者、温州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温州大学志愿服务对象等。通过对这些群体的调查,收集温州大学志愿者服务的资料和信息。
  在2010年3月初至2010年10月初的几个月调查中,我组成员结合文献法、调查问卷法和电话访谈法等方法进行调查,并观察在校服务队发展动向,搜集相关资料。调查问卷主要针对温州大学各学院志愿者、温州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温州大学志愿服务对象三个类别进行发放。我组成员通过电话问卷和直接做问卷的方式,向温州大学各学院志愿者和青年志愿者协会负责人以及温州大学志愿者服务对象共发放问卷500份。其中,向温州大学各学院志愿者以及青年志愿者协会的负责人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59份,回收率为89.75%;向温州大学志愿服务对象发放问卷100份,回收86份,回收率为86%。有问卷为423份。
  二、调查与分析
  (一)温州大学志愿服务关注度及了解程度分析
  学生们愿意积极参与志愿服务的前提是对志愿者服务有一定程度的关注,同时,也应对志愿者服务有较高的了解和认识。在对温州大学的志愿者和青协负责人的调查中,我们发现24.19%的学生平时对志愿服务给予了很高的关注;56.23%的学生表示他们仅在看到有志愿服务的宣传时才会对其产生一定的关注;而19.58%的学生表示他们平时并不会给予志愿服务多少关注。而当问及参与志愿服务的频率时,30.24%的学生表示他们会经常参与志愿者服务;60.52%的学生表示他们会偶尔参与志愿者服务;而9.24%的受访学生表示他们平时几乎不参与志愿者服务。
  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频率与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关注程度几乎是成正相关的。所以,如何提高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关注程度是我们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之一。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尽管温州大学的对志愿服务的态度居中者居多,但是总的来说温州大学学生对于志愿者服务的关注度还是较高的。
  (二)温州大学志愿服务机制、体制完善度分析
  调查期间,我们结合资料对温州大学志愿服务机制和体制的完善度进行了思考与分析。
  1.管理条例。温州大学校级青年志愿者协会有十分具体的管理条例即《共青团温州大学委员会――青年志愿者服务中心工作章程》(以下简称《工作章程》),该章程对青年志愿者协会的任务、组织构建、监督管理等作了细致的规定。
  2.奖惩机制。温州大学校级青年志愿者协会的《工作章程》规定了志愿者活动的奖惩机制:校志愿者中心每年对下辖志愿者组织进行考核,对于表现突出的优秀志愿者组织予以表彰,对于表现突出的优秀青年志愿者予以表彰;对于违反本章程和中心相关规定的,视其情节轻重,交由温州大学志愿者代表大会表决,予以相关具体处罚措施。
  3.信息交流平台。温州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有专属的网站,青协负责人会对其中内容进行经常性的更新。所以,温州大学的志愿者服务活动的动向大多能在网站上了解到。除此之外,青年志愿者协会会定期举行志愿者交流会和各个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间的交流。
  4.组织结构。温州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的基本组织分为校级和院级。18个学院的志愿者协会在校级青年志愿者协会的领导下活动。机构下设有各个理事会,内有理事长、干事。
   (三)社会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态度
  本研究小组在探讨调研的过程中,也向温州大学志愿服务对象分发了问卷,得到了较大的支持与鼓励。本节从志愿服务对象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关注程度、大体印象以及志愿服务未来发展趋势的想法等几方面探讨社会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态度。从数据中可知,志愿者服务对象对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关注程度总体情况如下:对大学生志愿服务关注程度一般的人数超过了总人数的30%,居最高;而对大学生志愿服务不关注和不太关注的人数分别超过了对大学生志愿服务比较关注和非常关注的人数。从调查数据可知,24.48%的志愿者服务对象认为大学生志愿服务给人们创造了一个奉献社会的好平台,20.98%的志愿者服务对象认为大学生志愿服务是一个援助弱势群体的良好机制,不过也不能忽视有15.38%的志愿者服务对象认为大学生志愿服务纯粹是做宣传、搞形式。
  (四)构建高效学生志愿服务可持续性分析
  志愿服务的可持续性包括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时间的长久性和服务项目的持久性。
  1.高校学生在参与志愿者活动时有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与阻碍,首当其冲的是来自学习与经济的压力,其他的因素有家庭、生活、人际关系等,这个观点得到了大学生志愿者及志愿者组织管理者的普遍认同。
  2.在调查过程中,温州大学大多数大学生志愿者认为参加志愿者活动对自身有不同方面的提升与帮助。具体到了解社会、实现自身价值、获得学分、结交朋友和其他方面的人数分别占27.46%、6.14%、30.58%、16.79%、19.03%,可见有一大部分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志愿活动仅仅是为了获得学分,这就会使大学生志愿活动变成一种形式而可能无法落到实处。同时,我们看到为了实现自身价值而参加志愿活动的大学生所占比例最小,所以现今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可能大多数是抱着一种功利的目的而非实现自身的价值。
  3.大学生志愿者通过自己的行动,把志愿精神传播到社会每个角落,也散播了志愿服务的理念。在本组对大学生志愿者的问卷调查中,在问及一部分大一学生在大二、大三、大四时是否还会参与志愿者活动时,53.56%的大一受访者表示他们还会愿意参与志愿者活动,19.26%的大一受访者则表示不会再参与志愿者活动,而27.18%的大一受访者表示无法确定是否会继续参与志愿者活动。而在访问的过程中,有不少的学生表示他们萌生了参与志愿服务的愿望,这是可喜的。在我们调查过程中,当问及影响大学生服务数量和质量的主要因素时,大学生志愿者们普遍认为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五)总结当前高校学生志愿服务机制存在的问题
  志愿服务是大学生责任意识的体现,也是大学生自身全面提升过程[2]。自觉地服务他人服务社会,共同建设美好生活,是摆脱“百无一用是书生”这文弱形象的表现,是当代大学生成熟进步的重要标志。因此,我们迫切认为有必要改变当前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现状、完善机制。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1.尽管志愿服务活动经常开展,但是社会的影响力和认可度不高。社会上少数人对志愿服务存在一定误解和偏见。一方面,认为是搞形式、出风头、捞荣誉,个别学校领导觉得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耽误学习,是不务正业,因而不是十分支持。另一方面,社会上对高校做的一些志愿活动不是很看好,并认为有作秀的成分,在社会上没有形成良好的影响力。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工作的积极性。
  2.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和持久有生命力的服务项目,导致服务能力滞后,很多志愿者没有足够的动力去积极参与学校、协会组织的志愿活动,志愿服务的组织化程度不高,管理力量薄弱,导致志愿服务工作的经常性、持久性不够,随意性、突击性特点突出。
  3.资金的短缺是高校志愿者活动的主要障碍之一。一方面,作为一种公益事业固然要走社会化的路子,从而活动所需的资金支持的来源渠道比较单一,在初始阶段还需要政府以及学校的支持。另一方面,志愿者组织筹集资金和财务管理的能力也有限,没有通过联系企业赞助等方式去充分发挥社会其他组织的力量。
  三、建议
  对于以上问题,我们有以下几点建议:
  1.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制度。三分钟热度,这是大学生现阶段一个不可或缺的特点,因此 “有法可依”可以使大学生志愿服务正规化、有效化。另外,政府和社会应尽可能调动大学生志愿者的热情与积极性。完善规范体制与机制,强化大学生的志愿活动动机。结合当前高校实际情况,完善相关规则体制,如加强注册登记制度,建立活动服务考核体系,建立志愿者基金会,奖惩分明,也规范志愿者活动程序。
  2.重视志愿者的上岗培训。服务质量不高、专业化欠缺,这是志愿服务过程中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问题。因此加强对志愿者的专业化培训尤显得同样重要。同事进行志愿者的自我保护教育与培训,从而有效应对志愿者服务过程中出现的突发情况[4]。
  3.加大志愿者服务的宣传与交流。由于较多大学生志愿者和其服务对象以及其他社会公众对志愿服务并不十分了解。因此加大志愿者服务的宣传,从而更好地构建高校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再者,青年志愿者组织之间的长期、持续、频繁的交流,能有效促进信息的流动,进而提高志愿服务的质量。
  总之,大学生志愿服务需要得到行政组织、学校、团组织等的配合、宣传、帮助与扶持,从而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树立正确的服务意识,提高志愿服务水平,让大学生志愿服务成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股年轻力量。
  
  参考文献:
  [1]张晋.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管理机制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0,(13) .
  [2]蔡建淮,李荣志.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路径选择――以南京N学院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8).
  [3]张勖.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研究――中美比较的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09,(12).
  [4]邵政严.试论中国青年志愿服务的价值与影响因素[J].中国青年研究,2010,(7).[责任编辑 魏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944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