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两江新区发展低碳经济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邹海红
摘要:在经济社会发展日益受到能源和环境制约的背景下,低碳经济作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保障能源安全的基本途径和战略选择,正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同。作为中国的第三新区的两江新区,担负着重庆乃至西部转变增长方式的重任,发展循环经济是其实现健康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两江新区;低碳经济;发展;重庆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6-0209-02
低碳经济是一种正在兴起的经济形态和发展模式,包含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城市、低碳生活等一系列新内容。发展低碳经济既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国家权益和人类命运的全球性革命[1]。处于全国六大老工业基地之一和西部地区唯一直辖市的重庆市也面临着城市发展的瓶颈――资源的耗竭,环境的恶化等。所以重庆两江新区的发展,有必要在经济发展方式上做文章,率先发展低碳经济,走绿色健康之路,探索适合重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一、重庆两江新区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意义
(一)有利于重庆实现国家战略意图
今年国务院“3号文件”的出台,将重庆的发展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并提出重庆要“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这对于重庆来说,是一项艰巨而光荣的任务。要完成中央赋予的目标任务,重庆必须跳出先行地区曾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粗放型经济发展的老路,转而寻求既能实现追赶跨越,又能体现可持续发展要求的集约型发展的新路。而发展低碳经济有可能成为重庆抢占区域经济制高点,实现新一轮“率先”和“加快”发展的突破口。
(二)有利于重庆转变发展方式
作为全国六大老工业基地之一,重庆传统产业,特别是高碳排放的重化工比重大,工业污染源面广量大,经济增长呈现明显的粗放型特征。国家下达我市“十一五”SO2和COD(化学需氧量)的减排任务是11.9%和11.2%,2009年SO2、COD分别还要减排4%、2%,任务艰巨。而低碳经济把节能降耗、清洁生产、新能源开发和高科技、现代服务等低能耗产业作为主题,这对于重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个重要契机。
(三)有利于促进重庆对外开放
低碳经济不仅是一种政府行为,更是一种以碳排放指标为交易对象的市场交易机制,即清洁发展机制。按联合国相关规定,需义务减排二氧化碳的发达国家,可用于发展中国家进行节能项目合作的方式,获得更多的温室气体减排指标,以抵消其超标减排义务[2]。对重庆来说,这是一个增补生态环保要素市场空白和获得外来节能项目投资,拓宽开放领域的重要机会,更有利于重庆对外开放。
(四)有利于推动“健康、宜居重庆”建设
发展低碳经济,就是要经济上更有利于重庆人生活,使人们更加健康地生活,毋庸置疑,更利于“健康重庆”的建设。发展低碳经济备受争议的一个方面就是所谓的“共同效益”,即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和社会效益无关,对此人们重视不够,发展低碳经济模式能够减弱传统的污染,改善当地的大气质量。通过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重庆在清洁大气方面已经取得了可观的成绩。2008年重庆良好空气质量天数为297天,而2000年良好空气天数仅为187天。这样理所当然利于人们居住,宜居重庆建设更具实际意义。
二、重庆两江新区发展低碳经济的比较优势
(一)国家优惠政策支持
重庆市为全国首批低碳试点城市,两江新区具有高度的战略地位。两江新区是继浦东开发区、天津滨海中国第三个、内陆唯一的国家级新区。整个重庆是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试验区,两江新区就是这个试验区的先行区,是内陆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基地;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和创新中心;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是科学发展的示范窗口。两江新区的优惠政策的有:西部大开发政策;国务院3号文件给重庆一批政策,我们说的十二个大的方面,然后有五十几个具体方面的各种优惠政策,两江新区全覆盖;国务院文件里特别讲了两江新区的政策比照浦东新区和滨海新区的政策。这样就使重庆的两江新区可以动态地生成各种政策,始终保持国家最优惠的政策,有利于低碳产业落户两江工业园。
(二)产业规划科学
作为老工业基地,要成为科学发展的示范窗口,重庆的空气质量亟待改善。由于重庆的山城地势与湿热气候,空气污染物不容易稀释扩散。为了给居民生活和招商引资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展现健康的城市面貌,两江新区要快速发展而且永葆生机,必须走低耗能、低污染、低排放的集约型发展道路。按照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要求,两江新区将以低碳经济、自主创新为方向,在壮大现有优势产业的同时,将布局轨道交通、电力装备、新能源汽车、国防军工、电子信息等五大战略性产业以及国家级研发总部、重大科研成果转化基地、备灾及数据中心等三大战略性创新功能布局。同时构建“现代服务业板块”、“综合功能板块”、“进制造基地板块”形成江北嘴中央商务区、保税港区、鱼复现代制造和物流区、龙石先进制造区、北部新区、空港新城、悦来会展城、蔡家高技术产业区、水复生态产业区、木古出口加工区等十大功能分区。
(三)低碳经济发展领域广阔
重庆作为老工业基地,产业门类齐全,产业结构重型化特征突出,但能源结构十分单一。据了解,火电所占比重高达75%,低碳或无碳能源发展才刚刚起步,还非常落后。权威人士认为“从另一个角度讲,恰好这是一块很好的试验田”,温室气体排放的重点行业,主要集中在钢铁、水泥、电石等领域,这些领域重庆一应俱全。目前,我市已向国务院申请设立两江新区,加上国家级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蓬勃发展的市级特色工业园区,无论在区域层面、工业园区层面,还是企业层面,都能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丰富的试点内容,可谓到处都是“实验室”,可以为全国温室气体排放的所有重点行业创造经验和方法,将产生巨大的示范效应。
(四)低碳产业在重庆市已初具规模
电子信息、垃圾焚烧发电、新能源研发生产、风能发电、太阳能的生产,建筑节能等方面等成立了一批有实力的企业。“重庆完全可以把‘森林工程’与‘低碳经济’结合起来。”植树造林不能盲目乱种,应当与国际碳汇指标相接轨,按照通行惯例,科学规划栽种规模和树种,使之成为重庆与国际接轨的重要筹码。有关人士认为,重庆还可以在节能汽车、风电等方面做文章。目前,重庆汽车生产总规模排名全国前三,前不久被确定为“国家节能汽车试点城市”。“重庆造”汽车要想跻身全国第一、第二的位置,必须紧盯节能汽车这一突破口,力争在技术和数量上抢占全国领先地位。此外,重庆的风电也具有先天优势。尽管重庆的风电资源不多,但全国风电技术刚起步,各地都处于同一起跑线上。
三、两江新区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制度创新,提供政策保障
一是征收碳排放税,用经济手段促使单位 GDP 碳排放量的下降。二是根据碳排放总量确定碳排放权,碳排放权可以通过市场进行交易。三是对低碳技术和节能减排技术创新给予政策和财政资金的扶持。所有技术的研发、运用,都会经历从高成本到低成本的转化过程,如果我们给予补贴,就会加速降低成本的过程。对一些暂时不具备商业竞争力,而社会成本又比较低的能源和技术进行补贴,会使它们更迅速地成长,走向市场竞争。
(二)积极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根据重庆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积极发展核能水电这样的新能源可再生能源。重庆的可再生能源资源很丰富。例如太阳能热水器,农村的小沼气,运用得很普遍;中国每年所利用的农作物秸秆等生物质能,可以进一步推广。交通领域,汽车不再只烧石油和液化天然气,现在有混合动力汽车、电动汽车等。电动汽车时速可以达到150公里,最远可以跑400公里,如果蓄电池性能再好一点、动力更强一点,竞争力就会更大。太阳能汽车、氢能燃料电池等技术也在研发中,如果成熟,交通服务将实现很少的碳排放甚至是零排放。
目前的核能利用,尽管在核废料处置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但相对来讲它是经济可行的;从安全的角度看,核电大国――法国就没有发生过核事故。中国也在大力发展核电,原来是在沿海地区,现在延伸到了内地。两江新区要把握好中央这次产业布局的机会,加快重庆的核电建设。
(三)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
一是大力发展微电子产业,以北部新区和西永微电子园为依托,以惠普、广达、富士康、英业达为龙头,着力加以培育。二是加快金融发展,尽快将两江新区的金融中心建成长江中上游地区的金融中心。在江北嘴的建设计划表中,到2012年,约30栋商务金融办公楼、高档酒店和公寓的主体完工,预计约200多万平方米,两江新区金融核心区初见端倪;到2015年,将建成600万平方米的建筑,金融核心区初步形成;到2018年,金融核心区将全部建成,成为两江新区的引擎和发动机,并成为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的核心区。
(四)以建设宜居之城为契机,大力发展森林两江
宜居是所有人的追求和梦想,随着城市发展速度的加快,生活品质要求越来越高。宜居的地方,一定要生态环境良好,周边配套齐备。“森林两江”的规划明确要求,两江新区内的四山――中梁山、龙王洞山、铜锣山、明月山不仅不准开发,四座山的森林面积还要由目前的173平方公里增加到200平方公里,平均森林覆盖率达到95%以上。到2015年,两江新区森林覆盖率将达到40%,城市绿地率达到40%,人均公共绿地15平方米,成为中国低碳城市发展的标杆和科学发展的示范窗口。通过林业生态保护,再加上积极治污,确保重庆的蓝天白云、库区的青山绿水。
(五)加强规划引导,创建低碳园区
在两江新区经济发展规划编制过程中,要将低碳经济产业规划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并将创建低碳经济试验园区列为“十二五”期间重点工作任务来抓。在两江新区三大板块、十大功能区中,北碚区水土、复兴镇位“先进制造基地板块”范围内。水复生态产业区规划建设用地12平方公里,目前已经开发建设1平方公里,将重点布局低排放、低污染的清洁制造及生态休闲产业。在这些产业中,目前最引人注目的重中之重的项目就是“两江低碳产业园”。 水复生态产业区正在筹建我市第一个“碳排放交易所”,并推进重庆的低碳产业立法。预计到2020年,重庆有望建成中国第一个低碳城市。
参考文献:
[1]王虹.循环经济思想发展与影响评述[J].工业大学学报,2004,(4).
[2]莱斯特・R.布朗.生态经济[M].林自新,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2.[责任编辑 吴迪]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955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