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等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许 毅
摘要:目前,许多大学生对高等数学课不感兴趣,认为学习高等数学枯燥无味,而且没有什么用处,从而导致成绩逐年下降。因此,在高等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兴趣,进而提高教学质量是高等数学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关键词:高等数学;学习动机;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8-0283-02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再好的教学设计,再科学的评价机制,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都是一纸空谈,学生应该是整个教学活动的起点和终点,教学要达到预期的效果,必然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而学生的积极参与又离不开强烈的求知欲,而强烈的求知欲来源于教师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可以提高教学效果,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强成功体验感,使学生形成自信的人格魅力。可见,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学习动机的激发正是顺应了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
一、影响高等数学学习动机激发的因素
1.对数学学习需要缺乏正确的认识,动机不明确。目前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因不是非常明确,很多学生可能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学数学,而又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的动机不是发自内心的对知识的渴望,而是由于外部的其他原因促使他们进行学习。一旦学习过程受到挫折,学生的学习动机很容易减弱甚至丧失。
2.缺乏数学学习兴趣。由于数学本身的应用在各个领域中不是很直接,学过了积分微分,生活中真的用这些东西去解决问题的机会少之又少,更不用说什么多重微积分了。数学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需要表面看起来距离相差的比较远,同时数学虽然是伴随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的,但是现代先进的数学已经是一门高度抽象化、逻辑化、结构化的学科,许多学生对这种抽象,逻辑不是很感兴趣。
3.自我效能感低,缺乏自信,自暴自弃。数学是一门逻辑性、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学好它需要较好的数学基础,有许多学习困难的学生并不是不想取得好成绩,而是因为在学习上屡遭挫折,无法达到预期的学习结果,因此容易使他们觉得自己能力有限,即使努力学习也难以取得好的学习成绩,因此便形成了较弱的自我效能感。有些数学后进生在未接触到某数学知识之前,就对知识产生畏惧心理。没有足够的信心去学习这些知识,稍遇到一点挫折就会完全丧失信心,产生习得性无力感,自暴自弃,认为数学不是他能学好的,最终放弃学好数学的信心。
4.错误的成败归因。很多学生将数学学习失败归为不可控或稳定的(如基础差)的原因,由于这些因素难以用一己之力或后天能力去改变,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灰心丧气,认为努力也不能带来相应的结果,容易产生无力感。
二、高等数学教学中激发学习动机的思考
1.由浅入深编排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教学活动。教师在实施教学之前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因为数学是一门逻辑性、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学习基础不够,教学将无法进行。数学教学内容的组织要适合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既不要超越学生接受的可能性,又不要延缓学生的发展。要从实际出发,探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之产生学习的欲望;否则,只能使学生“望而生畏”,或者使之兴趣索然,激不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因而不可能会有好的学习效果。根据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要使学生经常处于“跳一跳摘果子”的状态,既使学生感到负荷满,有适度的紧张感,又使学生觉得压力不太大,问题可以解决,帮助学生在学习上获得成功,产生愉快的情绪,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经过他们自己主动积极的探索而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数学教学活动应该建立在学生的全部心理活动的基础上,只有在学生的全部心理活动都积极地投入到数学教学中来时,数学教学的进行才能卓有成效。在课堂教学的各项活动中,备课时对后进生的要求要恰当,低标准起步,一步步地引向深入,让他们逐渐认识到自己的优点。
2.给学生足够的学习主动权。数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活动都带有强烈的主体性,这种主体性决定了人们在学习或研究数学时,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唯有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效果。设计教学过程时,注意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尤其是动机的差异性),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积极活动的保证,要让学生有机会经历各个抽象阶段:从现实中抽象出数学对象,通过从大量的或复杂的数学材料中抽取本质的属性或特征,从表现形式不同的数学材料中分析它们的共同点的思维活动,形成新的数学概念,通过分析数学对象的特征及其之间的联系或关系,掌握数学的定义、定理、公式、法则等等,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来学习数学。美国数学家、教育家M.Klein曾指出获得研究数学动力的唯一源泉就是数学家们自身的实践。由于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与数学家研究数学的过程具有很大程度的相似性,可以说,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就是他自己的主动实践。因此,教师必须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设法引导他们“卷入”到教学活动中来,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程“心中有数”。
3.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教学实践表明,只有那些与学生“最近发展区”相适应的问题情境,才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才能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任务的难度是形成问题情境的重要因素之一。不需经过努力就能完成的任务,或经过再大努力也不能完成的任务,都不能引起学生兴趣。只有那些“半生不熟”、“似懂非懂”、“似会非会”的内容,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并迫切希望掌握之。所以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现有认知发展水平、数学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为学生提供适量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具体材料,创设一定的数学教学情境,以引起学生认知的内部矛盾冲突,让学生能从这些情境中引出好奇点,引起他们的疑惑、惊讶,给予学生更多成功的体验和满足,从而产生求知欲和学习兴趣。首先,教师应准确把握教学要求,熟悉教学内容,掌握教材结构,把握新旧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其次,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了解学生已有数学认知结构和智能发展状况。在此基础上,按照数学知识发展的逻辑顺序、学生数学思维规律,从已知到未知、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由容易到困难地安排内容,通过教师设问的方式提出,又可以作业的方式提出;既可从新旧教材的联系方面引进,也可从学生的日常经验中引进。
4.正确运用奖赏与惩罚。在现代教育中,我们面对的很多都是独生子女,对待他们应该用的方法多是表扬和鼓励,这与他们成长的环境有关,并且对于学生来说,能得到教师的肯定或表扬有利于保护其学习积极性,每一个学生从内心来说,都是希望能得到表扬的。在学习上,学生的长处和短处是交织在一起的,不易被发现。教师要以敏锐的洞察力发现他们的长处,要“以一当十,以小见大”,尤其是缺乏数学学习兴趣的后进生,哪怕是微不足道的长处和进步,都要及时地给予表扬和鼓励,这有助于将其外因型动机及时地转化为内因型动机。对于缺乏毅力、缺乏自信心的学生,教师要发掘情感的积极因素:接近、关心、尊重、了解后进生,建立起民主平等的知心朋友的关系;加强与学生感情的交流,增进与学生的友谊,关心他们、爱护他们,热情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作学生的知心朋友,使学生对老师有较强的信任感、友好感、亲近感,那么学生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喜爱你所教的数学学科上了,达到“尊其师,信其道”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王振宏.学习动机理论――社会认知的观点[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1.
Reflection on Activating Students Academic Motivation in Teaching Advanced Mathematics
XU Yi
(Harbin University of Finance,Harbin 150030,China)
Abstract: At present,many students who hold that advanced mathematics is dull and useless have no interest in it,which give rise to their poor grade yearly.Hence,teachers are confronted with the important problem of how to activate students’ learning motives to raise their interest in advanced mathematics and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Key words: advanced mathematics; academic motivation; learning interest[责任编辑 陈鹤]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966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