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甘肃省人才资源与科技创新能力协整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金书红

  摘要:通过分析甘肃省人才资源与科技创新现状,找出影响甘肃省人才资源和科技创新的各项指标,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对指标进行筛选。结果表明,可以采用科技活动人员数来代表甘肃省人才资源,用专利申请数来代表甘肃省科技创新。为了对人才资源对科技创新的影响进行定量分析,建立简单的回归模型。结果表明,人才资源对科技创新具有正相关的关系,也就是人才资源投入越多,科技创新能力越强。
  关键词:科技创新;人才资源;协整分析;甘肃省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6-0064-02
  
  任何科技创新活动都离不开人的因素,因此,人才资源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创新水平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才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是决定高新技术产业增长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研究人才资源对科技创新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特别是对甘肃这样一个人才外流和科技创新能力下降的特殊省份而言,尤其如此。
  一、甘肃省科技创新和人才资源现状
  (一)甘肃省科技创新现状
  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它一般从知识创造能力、知识获取能力、企业创新能力、创新环境、创新绩效五个方面进行衡量。2008年,甘肃省创新能力与2007年相比,在全国的排名由第24位下降到第27位,总体创新水平居于全国的中下等。其中,知识创造能力的下降最为明显,主要表现是国际和国内论文数量、发明专利申请受理数以及政府科技投入、科研人员数等指标增长缓慢,甚至部分指标出现了较快的负增长;知识获取能力由2007年的第2l位下降到第27位,主要是因为大中型工业企业国外技术引进和科技论文合作等指标增长缓慢,有些指标也出现了负增长;受技术改造投入、外观设计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经费支出等指标增长缓慢或负增长的影响,企业创新能力排名也由2007年的第24位下降到第27位。虽然创新环境和创新绩效指标的排名略有上升,但其影响小于其他三个方面的影响。
  1.知识创造能力
  知识创造能力主要是通过研究开发人员的投入水平、政府科技投入水平、发明专利授权、国内国际论文数、科技投入产出的效率等指标来体现。本文着重从发明专利授权来分析甘肃省知识创造能力。全国三种专利年增长率为23.7%,发明专利年增长率为22.16%,甘肃省的三项专利年增长率为 19%,发明专利年增长率为23.9%,甘肃省的年均增长率低于全国年均增长率,这就造成甘肃省的三项专利占全国的比重逐年降低。而发明专利的年均增长率稍微高于全国的年均增长率,这就使甘肃省的发明专利占全国的比重有所提高。
  2.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比较
  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可以用大中型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指标来反映。2004年,甘肃省大中型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为109 000万元,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为10.17%,在全国排名中为第27位,在全国处于下游水平,随后几年在全国的排名基本未变,直到2008年,甘肃大中型工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大幅度提高,在全国的排名位于第25位,而且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也明显上升,达到了7.60%,在全国排在第24位。但就总体而言,甘肃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依然较低,2006年甚至只有2.18%,在全国的排名也下降到第29位。
  从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地区全部研发经费支出比重可以看出,科技创新主体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政府主导型逐渐向企业主导型转变,这充分说明了甘肃省的大中型企业逐渐认识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加大研发经费内部投入,而且也改变了过去主要依靠政府投资的方式,逐渐向企业主导型转变。在2004年,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地区全部研发经费支出比重只有25.25%,仅占全部科研经费的1/4左右,而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地区全部研发经费支出比重在2008年达到了41.77%,企业的科技创新积极性有了明显改善。但是企业仍未成为研发主体。在全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投资比重逐年加大,企业逐渐代替政府成为研发活动的主体(见表2)。
  3.知识获取能力
  知识获取能力主要通过知识获取中的合作、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合作、技术市场交易、大中型工业企业购买技术成交额、外国直接投资等一系列指标来表示。在此主要通过技术市场交易来分析甘肃省的知识获取能力。甘肃省的技术交易额逐年提高,年均增长率为24.92%,超过了全国的年均增长率18.89%,总体上甘肃省市场交易额占全国的比重还是很低,占全国的比重不足1%,这说明甘肃省的知识获取能力逐渐提高,虽然占全国的比重还是很低,可是增长潜力很大。
  (二)甘肃省人才资源状况分析
  人才资源是指人力资源中层次较高的那部分人,是较复杂的劳动力,它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人事部在《人事人才发展“十五”规划纲要中》将人才规定为具有中专以上学历和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可是,实际上这些人员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处于科技创新服务工作,只有很少一部分从事科技创新活动,鉴于此,本文选取了R&D人员折合全时、科学家和工程师、R&D全时人员、研究生毕业人数、科技活动人员数等指标来反映甘肃人才资源来研究对科技创新的作用。
  目前,甘肃省的人才资源状况呈现以下特征。
  1.科技人才总量规模居于全国中下游,且科技人才近几年出现负的增长率
  全国科技活动人员逐年增长,2007 年增长率达到了9.7%,2008年增长率为9.3%;甘肃省科技活动人员总数逐年下降,呈现负的年增长率,其中2000―2003年下降幅度较大,增长率为-15.77%,2008年比2007年略有提高,为正的增长率6.64%。从表4中可以看到,甘肃省科技活动人员占全国的比重也在逐年下降,2000年占全国的比重为2.2%,到2008年仅占全国的1.13%。再看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全国几乎每年都在增加,只在2003―2004年有小幅的波动,2005年增长幅度最大,达到了13.72%;甘肃省科学家和工程师的人数呈逐年下降,仅在2006年、2008年出现了正的增长率,达到了10%以上,占全国的比重也是逐年下降。全国无论是科技活动人员还是科学家和工程师都出现了正的年均增长率,而甘肃省的年均增长率均出现了负值,这说明了甘肃省的科技创新人才与全国相比逐年下降,大量科技人才增长率的下降必然会导致科技创新水平的降低。
  2.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结构发生变化,科学研究人员比例下降
  2008年,甘肃省总各专业技术人员496 499人,其中科学研究人员1 813人,科研人员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比重仅为0.37%,可见甘肃省人才结构不均衡,科学研究人员所占比重偏低。近几年甘肃省科研人员占专业技术人员的比重呈正态分布,在2005年达到高峰,占比1.27%,以后各年逐年下降。这充分说明了甘肃省的科研人员的增长速度远远低于专业技术人员的增长速度。
  3.人才资源发展潜力比较小
  2008年甘肃省大中型企业研发人员数2.36万人,居于全国第22位,大中型企业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比重为4.97%,位于全国第13位。6岁及6岁以上人口中大专及大专以上学历人口数(抽样数)746人,位居全国第27位,6岁及6岁以上人口中大专及大专以上学历所占的比例为3.3%,位居全国第28位,6岁及6岁以上人口中大专及大专以上学历人口增长率为-22.49%,位居全国第31位。可见,甘肃省的人才资源发展潜力比较低,不久可能就会出现科技人才的断层现象。

  二、数据与模型
  (一)指标和数据的选取
  国内大部分学者经常采用R&D机构数、R&D经费内部支出额、科技经费内部支出总额、科技经费筹集额、研究与开发机构课题数、科技服务课题数、技术市场成交额、专利申请授权量作为反映全国创新能力的指标。由于主要说明的是科技创新能力,可以采用专利申请数、R&D活动的单位数、专利授权量、科技活动经费支出额、技术交易额来反映甘肃省创新能力,将R&D人员折合全时、科学家和工程师、R&D全时人员、研究生毕业人数、科技活动人员作为代表甘肃省人才资源的指标(见表6)。数据来源于1999-2008年《甘肃年鉴》。
  运用spss16.0进行因子分析,结果表明,专利申请数可以用来表示甘肃科技创新能力(y),科技活动人员可以代表人才资源(x)。
  (二)模型与检验
  为了进一步弄清甘肃省科技创新与人才资源存在的定量关系,可以进行协整分析。协整理论是目前计量经济学的前沿研究领域和分析建模的主要手段。如果一组非平稳时间序列存在一个平稳的线性组合,即该组合不具有随机趋势,那么这组序列就是协整的,这个线性组合被称为协整方程,表示一种长期的均衡关系。为了避免出现“伪回归”的问题,我们首先运用Eviews5.0进行数据处理,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表7)。
  表中,(C,T,L)中,C代表常数项,T代表趋势项(T=0表示不含趋势项),L代表滞后阶数。单位根检验结果表明,原水平序列的检验统计量大于临界值,说明原序列具有不平稳性,而它们各自的一阶差分序列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均为平稳序列,即这是一个I(1)序列,不能单纯的采用线形回归的方法描述变量之间的关系,因此可以采用协整方法。
  在S. Johansen建立的分析框架内作有关协整的假设检验(表8)。从表8中可以看到,协整方程反映了这两个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也就是他们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
  那么变量间的长期稳定的协整方程可以写为:
  Ln(y)=9.492954ln(x)
   (2.53634)
  上式表明人才资源每增加9.5个百分点,甘肃省的科技创新能力将增加一个百分点,也就是说,甘肃省的人才资源状况对科技创新能力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但是人才资源的增加并不能完全转化为科技创新能力,这可能是由于甘肃省特殊的经济环境及自然资源造成的,也可能是由于存在人才的“挤出效应”,大量人才资源的浪费造成的。从表1和表4也可以看出来,占全国比重1.13%的科技活动人员,仅创造出占全国0.26%的三项专利,这说明了甘肃省人才资源存在普遍的效率低下现象。
  三、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甘肃省科技人才总量规模居于全国下游水平,密度较小,科研人员比重逐年降低,未来科技人才发展潜力较小,科研创新效率低下等是现在甘肃省面临的人才资源现状。为了加强甘肃省科技创新状况,必须从根本上加强科研人员的素质。对此,提出以下建议:
  1.逐步培育和强化区域人才队伍建设
  着眼于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的生活环境和质量,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并将素质教育和人文关怀视为今后提升人力资本水平的基石,为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人才环境。
  2.建立长效的人才引进机制
  针对甘肃省科技人才总量较低的状况,“已有人才留不住,外部人才又吸引不来”,这一现象也成为了影响甘肃省科技创新的一个瓶颈。所以,要建立长效的人才引进机制,为大量的科技人才提高良好的创新环境,不但要以优惠政策引进外部人力资本,而且更要充分重视提高本地区现有人力资本的使用效率。
  3.加大教育投资力度,完善教育体系,优化教育结构,培养大批高层次人才
  大力发展中等教育是提升整体人力资源素质的关键。全省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社会大量需要的实用型人才为目标, 以培养高水平复合型人才为目标,突出高等教育的“专、精、尖”特色,为地区高技术创新提供高层次人才。
  
  参考文献:
  [1] 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经济管理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科学出版社,2001-2002,2002-2003,2003-2004,2004-2005,2005-2006,2006-2007,2008.
  [2] 李群,郑林.江苏省科技人力资源现状分析与对策[J].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6,(6).
  [3] 逯进.西部地区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06.
  [4] 甘肃省统计局.甘肃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5] 杜强.spss从入门到精通[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6] 易丹辉.数据分析与EVIEWS 应用[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7] 张晓桐.EVIEWS使用指南与案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8] 王学定.论甘肃科技创新能力的现状与发展[J].经济理论与实践,2008,(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968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