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地区专业化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曹 宇

  摘要:地区专业化对经济增长有着怎样的影响?长期以来,学者们一直致力于对此问题的研究。以长三角16个城市为例、选取了1997―2007年11年的面板数据对这一问题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专业化程度普遍在提高,且与经济增长具有正相关关系。因此,加快地区专业化进程可以实现长三角地区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发展。
  关键词:长三角;地区专业化;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5-0146-02
  
  一、文献综述
  地区专业化(regional specialization)是指“各个地区专门生产某种产品,有时是某一类产品甚至是产品的某一部分”,是生产专业化的空间表现形式,是劳动地域分工不断深化的结果。分工有利于经济增长,这是经济学的古老命题。早在三百多年前,威廉・配第就认识到专业化对生产力进步的作用,他认为,荷兰人之所以有较高的商业效率,在于他们使用专用的商船来运输不同的货物。斯密在其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中也以做扣针为例详细阐述了劳动分工对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进国民财富的巨大作用。正是基于这一古老的经济学命题,为提高地区劳动生产率,促进地区经济增长,当代许多国内外经济学者们也对地区专业化进行了长期不懈的研究。
  Young(2000)研究表明,中国的地方保护主义自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严重,中国地区专业化水平不断下降。Naughton(1999)认为,中国1987―1992年间,中国地区专业化水平是提高的。白重恩(2000)整理出了32个行业13年(1985―1997)的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发现在1985年之后的最初几年,地区的专业化水平是降低的;但是之后,产业集中和专业化水平是提高的。赵继敏(2008)通过对京津冀和长三角地区的比较,发现京津冀地区区域专业化水平总体上高于长三角地区,即京津冀产业同构性小于长三角。范剑勇(2004)认为,尽管长三角一体化水平正在增强,但其制造业结构趋同现象仍相当严重,而一体化必然带来制造业的空间转移和地区结构差异性增强。陈建华(2007)认为,目前长三角区域间的专业化分工与产业集聚已初见端倪,制造业已经在长三角城市群之间形成初级的分工与协作关系。长三角地区以占全国2.2%的国土面积、10.4%的人口,在2008年创造了占全国17.9%的国内生产总值,成为中国经济最为密集和发达的地区。在这一经济快速增长的背后,地区专业化有没有起到一定的作用,目前中国长三角地区专业化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水平,下面本文将通过面板数据来研究这一问题。
  二、地区专业化的衡量
  1.衡量指标。地区专业化具有多重均衡和不稳定的特征,其度量是一项较复杂的工作。由于人们对于专业化的认识尚不统一,加上相关统计数据的限制,目前对于地区专业化的测度,国内外学术界并没有一个公认权威的衡量指标。本文将采用目前使用较为广泛的克鲁格曼专业化指数来衡量长三角地区专业化水平。
  克鲁格曼相对专业化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Si=-
  其中,Si表示i地区相对专业化指数,k表示工业行业,eik表示i地区k工业行业的就业人数,ei表示i地区的工业总就业人数,ek/e表示除i地区外其他地区k行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平均值。地区相对专业化指数表示地区专业化的总体水平,Si越大,表明地区i同其他地区的产业结构差异越大,地区专业化水平越高。
  2.测度结果。鉴于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选取了七个长三角地区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工业行业进行计算,分别为:(1)制造业;(2)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3)建筑业;(4)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5)批发和零售业;(6)金融业;(7)房地产业。所用指标为历年各工业行业总就业人数,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经济信息网统计数据库。运用上述公式计算出长三角地区1997―2007年16个城市11年间的地区相对专业化指数,结果(见下页表1)。
  三、长三角地区专业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检验
  1.模型建立。本文选择人均实际地区生产总值(按2000年价格计算)作为被解释变量,以地区相对专业化指数为解释变量。由于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不仅包括地区专业化指数,因此在研究地区专业化指数同经济增长的关系时,还应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笔者采用常用的模型形式进行估计,得到基本的线性回归模型:GDP=a+bRSI+u。其中,GDP表示地区生产总值、RSI表示地区相对专业化指数,u为随机误差项。
  2.实证检验。在模型设定方面,因为是将长三角地区16个城市作为研究总体,因此在截面方面选择了固定影响模型,鉴于 1997―2007年的数据,在时间序列方面也选择了固定影响模型,估计结果(见表2)。
  3.结果分析。从表2可以看出,R2为 0.911283,调整后的R2为0.895802,F统计量为58.86514,其P值为0,回归标准误差和残差平方和均很小,说明模型估计是有效的。
  因此,从整个长三角区域来看,地区专业化指数对经济增长是有一定的影响的,地区专业化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的关系,系数b为1.168151,即地区专业化指数每增加l%,则GDP将会增加大约1.17%,从而验证了本文的推断,并为经济学地区专业化有利于经济增长的古老命题提供了实证的支持。
  需要说明的是,基于数据的可得性,本文只选取了长三角地区七个行业的数据来进行研究,因此,所得结果可能不能全面反映长三角地区的情况。但是,鉴于所选取的行业非常具有代表性,因此,并不会影响我们研究所得出的两者之间的正相关关系的结果。
  四、结论与对策建议
  通过上述的检验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第一,2007年同1997年相比,长三角地区专业化程度普遍提高,这支持了已有的研究中中国地区专业化程度在提高的观点。第二,与1997年相比,上海、南京、苏州、杭州等几个大城市地区专业化增长速度较快,这说明大城市目前正逐渐走出产业同构的的困境,朝着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专业化领域进行发展。第三,在长三角地区,地区专业化与经济增长具有正相关关系,地区相对专业化指数每增加1%,则人均实际GDP将会增加1.17%,这为经济学中地区专业化有利于经济增长的古老命题提供了实证的支持。第四,目前,长三角地区专业化水平普遍还不是很高,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还起不到太大的作用,这一点从模型的结果1.17%就可以看出。这说明长三角地区专业化程度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因此,为进一步提升地区专业化发展水平,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必须继续限制地方保护主义,反对地区市场分割,各地方政府之间应该展开广泛合作,加快长三角地区市场一体化和地区专业化进程。其次,还可以根据长三角各地区不同的自然禀赋状况、经济发展水平、原有工业基础及科技实力等,寻求各具特色的地区专业化道路。例如,上海可以重点发展金融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江苏重点发展石化电子等知识密集型产业,而浙江则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等,做到分工与专业化发展。最后,可以在政府主导以外建立一个长三角“第二合作平台”,通过组建区域性行业协会将区域内的企业按行业组织起来形成利益共同体,加深区域一体化进程,从而实现长三角地区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和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保罗・克鲁格曼.地理与贸易[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73.
  [2]范剑勇.长三角一体化、地区专业化与制造业空间转移[J].管理世界,2004,(11).
  [3]陈良文,杨开忠.地区专业化、产业集中与经济集聚[J].经济地理报,2006,(12).
  [4]赵继敏.京津冀地区与长三角地区制造业区域专业化特征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8,(8).
  [5]郭志仪,姚敏.中国产业集聚与地区专业化水平测度[J].产业经济,2007,(11).
  [6]苗长青.中国地区专业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7,(11).
  [7]白重恩,杜颖娟,等.地方保护主义及产业地区集中度的决定因素和变动趋势[J].经济研究,2004,(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982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