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新农村建设中金融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现实选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蒋昭侠

  摘要:金融是新农村建设发展的核心和动脉,是保证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转换的直接推动力。金融资源配置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协调互动决定着新农村建设发展的质量。探讨了金融资源配置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协调互动关系,分析了当前农村金融资源配置缺陷,提供了金融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金融资源配置;新农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4-0017-03
  
  随着新农村建设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金融资源的配置问题日益凸现。产业结构的变化实际上是生产要素――资源的重新组合,而资源的重新组合中起导向作用的则是金融资源。金融是新农村建设发展的核心和动脉,是保证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转换的直接推动力,金融资源配置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协调互动决定着新农村建设发展的质量。
  一、金融资源配置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协调互动
  产业结构优化实质是经济资源在各个产业部门重新组合和配置的过程,是通过劳动和资本在不同产业和不同部门内部进行转移,实现不同产业和不同部门内部产出的调整。金融正是通过金融政策等手段影响资本市场和信贷市场:资本市场通过一级市场进行增量调节,通过二级市场进行存量调节,并通过上述两个途径改变资金的供给;信贷市场则通过使用利率等手段对消费贷款、生产贷款进行调节,以影响资金需求;资金供给和需求的变化改变了资金的流量和流向,进而影响了金融资源的分配;金融政策等手段通过资金形成、资金导向、信用催化、产业整合、防范和分散风险等机制影响产业结构的调整。同时,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对金融资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影响金融资源的配置,金融资源的配置又通过影响金融体系的发展,进而影响金融资源的供给。资金的运用结构决定了产业结构的变化,而某一时刻的产业结构,反映的便是资金的分布状况。金融部门可以通过资金配置实现产业优化的外在硬约束,履行产业导向的初始推动力作用。也可通过金融结构的优化形成灵活、高效的资金融通机制带来资金融通效率的改善,使资金流量倍增,缓解三次产业协调发展而面临的资金资源不足困难。因此,金融资源配置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二者是互动的关系。金融资源配置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条件。充分发挥金融在业结构调整中的促进作用,不仅是实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目标的关键,也为金融本身创新发展提供了契机。
  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意味着金融机构与金融工具的多样化,表现为金融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金融机构规模得到迅速的扩大。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关键就是金融资源。金融资源的配置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互动主要体现是通过资金形成导向机制和信用催化机制,改变资金供给水平和配置结构,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现阶段我国推动金融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应基于国家实现统筹城乡和城乡均衡发展的战略决策。并充分考虑当前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市场环境;既要最大限度地发挥金融对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支持作用,也要兼顾金融本身创新与发展,实现金融资源配置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协调互动。一方面,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目标和方向需要全方位的金融支持。农民增收需要金融支持,农业发展需要金融推动,新农村建设更离不开金融服务。建立合作金融、政策性金融、商业金融和民间金融相互融合的竞争有序、分工合理、监管有力的多元化的农村金融市场格局,已经成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必然选择。另一方面,金融资源合理配置的实现又要求金融在城乡间均衡发展。要求城乡之间以及农村内部的行业、产业之间拥有平等的金融服务机会;既要重视农村乡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又要处理好城乡间资金流动的合理比例。要协调好城市与农村、长期资源配置与短期资源配置的关系。新农村建设作为一个长期任务,所需资金投入将达15万亿元-20万亿元。但现有的金融支持力度远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要,金融支持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透视出我国金融资源配置上所存在的体制和制度原因,也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金融资源配置良好互动的瓶颈。
  二、金融资源配置不适应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要求
  我国金融资源的配置目前不适应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要求,主要体现在:
  一则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不合理。在我国银行业资产总额中,中农工建交五家国有商业银行总资产超过一半。即便在农村金融组织中,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仍居于主导地位。金融资源的占有和分配高度集中,农村金融机构在政府的金融压制政策下日显单一化和垄断化。资源分配集中于东部沿海发达省区农村地区,进一步扩大区域差距。农村金融机构少、资金量小,供给总量不足;农业银行收缩经营范围,把经营核心转移到金融资源聚集的城市,对农村的放款大幅减少;农业发展银行的职能单一,其他业务拓展缓慢;邮政储蓄银行,由于制度设计上的先天缺陷,成为了农村资金的抽水泵;农信社虽然在农村市场上占据了主导地位,但其能力有限,且表现出“非农化”和“城市化”倾向,限制了农村金融需求“主力军”作用的发挥。正式的金融安排越来越难以满足农村金融需求,非正式金融安排的发展又受到遏制,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占资产总额一直徘徊在10%上下。由于小农经济对资金需求的零散性,以及小农经济所蕴含的高风险性与现代金融机构所追求的资金规模化和安全性之间存在尖锐的矛盾,造成了农村金融网点的撤并和金融业务的收缩,加剧了金融供给和需求在总量和结构上的错位。
  二则农村金融资源服务功能不完善。现实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中,不论金融机构的网点分布、网络硬件设施,还是金融产品的种类都不足以满足农村金融需求多样化的发展要求。农村金融投资机构严重缺乏,农村信用社经营业务主要限制在传统的存贷业务,没有金融投资业务,而邮政储蓄银行只吸收存款,农业银行改制以后,逐渐从农村金融市场撤离,农业发展银行虽然是支持农业的政策性银行,但也没有相应的农村金融投资业务。农村资金需求多样性与资金供应结构单一化的矛盾形成了农村金融机构“难贷款”以及农户“贷款难”的局面。随着农村发展性农户和市场性农户的增多,对金融服务也产生多样化的需求,但农村金融机构服务落后,大批农信社业务模式普遍趋同商业银行,普通金融服务和保障性金融服务没有有效区分,“穷人的银行业务”存在边缘化趋势。
  三则农村金融资源逆向流动严重。现行金融运行体制与信贷政策,为农村资金外流提供了多种渠道。农、工、建、中行及其他商业性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为了防范金融风险,将贷款审批权上收,使得基层机构基本成为了储蓄所,除了小额质押和消费贷款外,基本上不放款。邮政储蓄在电子汇兑方面的优势,近几年来邮政储蓄存款的增幅已超过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只存不贷的特殊制度安排挤占和流失了巨额农村资金,使本来就紧张而缺乏的农村金融供给市场更加恶化。农业是社会效益高而经济效益较低的弱质产业,存在信用程度不够高等问题,这与商业盈利性目标存在突出矛盾。不少涉农金融机构经营目标取向上具有内在冲动,在追求利润冲动下,农村资金主要以上存形式向中心城市集中,来自乡镇以下大量金融资源集中到县及以上中心城市。由各自的上级部门集中投向优势行业和产业中的大项目、大企业。农村资金向城市积聚,这种风险既动摇了社会稳定的基础,破坏了信贷市场的平衡,又增加了中央银行的资产风险和财务负担。
  四则农村金融资源配置绩效相对低下。历史经验和实证研究同时证明,我国农村金融资源配置绩效总体偏低,现状令人担忧。农村金融制度性缺陷、结构性矛盾、信用的缺失、政府宏观金融干预的不力以及上述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不合理、金融资源服务功能不完善等问题均可归结为金融绩效的低下。多年来政府为农民所提供的信贷计划对于刺激农业发展的效果微乎其微。金融资源结构不均衡,融资结构呈间接融资偏大、直接融资偏小的不对称金融发展格局。银行业市场机构呈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寡头垄断的格局,银行结构与农村农业结构存在着严重的不对称现象。用于信贷计划的资源极少产生令人满意的利润结果,农村金融资源的投入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弹性不高,未能在农民收入增长方面做出应有的贡献。从省际层面上看,资源配置的效率存在着较大差异。与发达地区相比,欠发达地区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弱化,农村经济系统的整体运行绩效不佳,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态。而且地方财政自给率低,农业部门盈利能力又差,导致地方政府缺乏增加农业投入的积极性和内在机制,致使地方财政农业投入状况呈现不断恶化的势头,导致农村经济发展出现资金投入不足和资金配置低效率的双重瓶颈。

  三、金融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现实选择
  第一,加快建立、完善多渠道、多元化的农业投入机制。解除我国农村金融资源配置缺陷需要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村金融资源配置联动的角度进行,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村金融资源的配置结合起来。政府要努力提高财政支农资金在总支出中的比重,硬化农业投入的约束机制,充分发挥财政投入在各项投入中的引导、示范作用。从财政支农资金影响农民生产经营行为的途径和机制看,财政支农资金应该在完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降低农业生产市场风险,增加农村社会保障资金供给,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等方面发挥主要作用。在投入有限的情况下,把财政支农资金的重点放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增加投入而依靠市场和非政府组织解决不好或解决不了的关键环节上。要激励农户农业的投入行为。赋予农民法律意义上真正的土地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不断完善土地流转机制,来激发和强化农户对土地投入的热情。建立农业投资补偿经营机制,从税收、服务、价格等方面给予农户优惠,将农户的投资为更多地导入农业;还要制定优惠政策,包装农业项目,引导支持社会、企业、居民、农业大户组织资金投入农业,鼓励支持回乡农民在农村创业。
  第二,要进一步加快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培育和发展,进行金融业务和工具的创新,以适应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要切实落实国家 “确保3年内消除基础金融空白乡镇” 的要求,稳定和发展现有银行业金融机构服务网络,加大金融扶持农村发展的力度,发挥金融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促进作用。金融机构要加快农村信贷产品的创新,丰富农村金融产品。金融产品的开发要着眼于能适应和满足当前农村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一是要满足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消费的需求。扩大农村需求、增加农民收入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关键举措。解决“二元化”的收入差距的农村市场潜力和投资空间巨大,是中国的特有优势,也是我们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个着力点。只有农民收入和农村购买力有所提高,潜在的市场才能转变为真实的市场,扩大内需的方针才能真正落实,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的难题才能破解。二是要满足农业产业化生产的需求。随着规模农户的增多,信用社要充分考虑农户扩大再生产的需求,支持农民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扶持形成与资源相适应的产业化经营;发展农村信贷体系,弥补农民经济实力不足的弱点,鼓励农民建立股份合作组织,以克服一家一户在扩大再生产过程中显示出来的经济实力不足及抗风险能力差的弱点。三是要满足乡镇企业转型改制多元发展的需求。信贷资金在乡镇企业的发展中曾经发挥了重大的历史作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乡镇企业的超常规发展在较大程度上得益于国家的信贷扶持政策。在当前形势下,促进乡镇企业发展,关键要改善乡镇企业日趋严峻的融资环境。要切实缓解乡镇企业融资困难,建立乡镇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对金融机构乡镇企业贷款按增量给予适度补助;设立多层次乡镇企业贷款担保基金和担保机构,建立完善乡镇企业的风险监控、补偿和转移机制,规避农业贷款风险;提高大额和小额支付覆盖面,疏通汇划渠道,为乡镇企业提供快速便捷的支付服务。
  第三,金融资源配置要立足于农业产业化经营,奠定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经济基础。农业产业化就是在一定的经济组织范围内,在农产品的生产链上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在经济利益上实现各生产环节间一体化,形成生产、利益共同体,把农户与市场连接在一起。通过农业产业化形成的“龙头”企业与农户生产经营的联结,可以促进专业化、区域化、规模化农产品基地的发展,形成各种有特色农产品的产业。要大力调整、优化和重组现有城乡分割、关联性不强和结构趋同的产业体系,顺应城乡经济不断融合的要求,统筹规划和整体推进三次产业的发展,实现产业分工一体化。产业化的关键是发挥区域优势,获取比较利益。在制定产业结构调整规划时,既要考虑国内外市场需求变动,又要深入分析当地的特点和优势。要立足当地经济和生产发展中所独具的资源与有利条件确定主导产业,充分考虑生物的生理特性,考虑当地的地理、人文、资金、技术等因素,发挥比较优势,使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同时,要通过资金形成导向机制和信用催化机制,改变资金供给水平和配置结构,推动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第四,金融资源配置要放眼于现代生态农业建设。现代生态农业要求严格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保护、培植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治和减少环境污染,形成农业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在发展生产的过程中,它强调强化资源节约和环境的零损害,尽量避免以至根除恶性循环;它突出现代高新技术的先导性和经济核算的合理性;生态农业在指导思想上明确以经济发展与环境、自然资源的持续承受能力相适应,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优化与统一,这一指导思想与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相适应,也符合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生态农业发展状况与整个国民经济及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息息相关。我国生态农业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面临着工业化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和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所带来的诸多问题,也存在着来自管理保障、技术支撑方面的制约。发展生态农业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作,尚需我们付出更加艰辛的努力。对现代生态农业的追求,必定会成为今后金融资源配置的主要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1] 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2009 关于进一步做好金融服务支持重点产业调整振兴和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指导意见(银发〔2009〕386号).
  [2] 蒋昭侠,Е.Ф.Яковлева,沈正平.产业组织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3] 蒋昭侠.产业结构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982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