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圣芳

  摘要:企业内部控制与可持续经营具有紧密而重要的内在关系。昔日众多的明星企业从辉煌走向败落甚至破产倒闭,都与薄弱的内部控制有着直接的关系。影响企业可持续经营的因素众多,内部控制存在的缺陷是其中的关键因素之一。建立成熟、健全、高层次的内部控制是保证企业可持续经营所必须考虑的问题,建立适当的内部控制制度,保证内部控制的有效执行,是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从内部控制制约企业持续经营的几个方面入手,对内部控制问题的成因进行分析,构建企业内部控制对持续经营的保障措施。
  关键词:内部控制;可持续经营;制度保障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3-0021-02
  
  从世界范围看,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自21世纪以来,先后发生了安然、世通等财务舞弊丑闻,由此引发的多米诺骨牌效应,造成了这一期间美国有338家上市公司(约占美国上市公司总数的1/3)总计4 093亿美元的资产申请破产保护。为此,2002年7月30日,美国紧急出台了公司改革法案《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以增强公司治理的严肃性。该法案是1930年以来,美国证券立法中最具影响的法案,它加重了公司主要管理者的法律责任,加强了对公司高级管理层的收入监管,对公司内部控制建设及其评价做出了法律规范,强化了对公司外部审计的监管,加强了信息披露制度和其他有关公司监管的规定。人们不禁要问,美国作为世界上制度最健全的国家,公司治理模式也被其他国家纷纷效仿,但为什么会出现公司内部控制大面积失败的结局呢?
  中国企业的情况也不容乐观。近些年来,许多企业出现了巨额亏损、财务危机甚至重大舞弊违法等严重影响企业持续经营的恶性事件。这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我们的企业到底出了什么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究竟在哪里?毋庸讳言,战略层面出现偏差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技术层面出现问题也是重要因素,但更重要的深层次原因可能就是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出了大问题。
  一、中国企业内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分析
  总的来说,影响中国企业可持续经营的内部控制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越权决策
  越权决策是内部控制的头号敌人。如果企业的关键控制人滥用职权,蓄意营私舞弊,即使是具有良好设计的内部控制,也往往难以发挥其应有的效能。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机制,它理所当然地要按照其管理人员特别是实际控制人的意图进行。然而,越权决策,无论是出于管理者的过于自信,还是有其他图谋,其结果必然是打乱企业的正常管理秩序,这已经被历史经验无数次证明。
  (二)监控失职
  监控失职是内部控制失效的另一敌人。内控有效运行的前提条件是组织成员都能够恪尽职守,既不越权,又不失职。如果发生越权和失职行为,通过纵向的授权批准控制、横向的内部牵制和负责综合监控的内部审计职能,就能够及时纠正他人行使岗位职责中产生的偏差。问题在于良好的制度设计极有可能因相关责任人的失职而流于形式。这种情况既可能发生在主要管理人员身上,造成下属成员的为所欲为,也可能发生在一般管理人员身上,造成重要管理人员不受约束,致使越权行为泛滥,最终会使企业走上穷途末路。
  (三)串通舞弊
  如果企业内部不相容职务的人员相互串通作弊,与此相关的内部控制就会彻底失效。内部控制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将不相容职务进行分离,在实际工作中,如果处于不相容职务上的有关人员相互串通,相互勾结,就失去了不同职务相互制约的基本前提,内部控制也就很难发挥作用,其后果是企业资金外流、中饱私囊现象频繁发生,使企业面临持续经营威胁。
  (四)人为失误
  如果企业内部行使控制职能的人员素质不适应岗位要求,也会影响内部控制职能的正常发挥。内部控制是由人建立也要由人来行使的,如果企业内部行使控制职能的人员在心理上、技能上和行为方式上未能达到实施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对内部控制的程序或措施经常误解、误判,那么再好的内部控制也很难充分发挥作用。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下面以上市公司为例,分析深层次成因如下。
  1.治理结构不完善,企业缺乏完善内控的原始动力。中国大多数上市公司仍然属于国有控股企业,“一股独大”现象十分严重。从理论上说,大股东应当是公司强化内部控制、保持持续经营的最大受益者。但实际上,不少上市公司的大股东把上市公司作为“圈钱”的工具,通过各种形式的不平等的关联方交易,从上市公司中谋取到了巨额利益,从而丧失原始动力。从公司治理的角度,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有两个方面,一是大股东所有者缺位,二是政府自觉或不自觉地干预企业经营。这两类问题都会对公司的内部控制、持续经营甚至会计信息质量产生影响。
  2.忽视以企业文化为核心的内部控制环境建设,导致内控成为空中楼阁。近几年来,随着中国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追求个人成功成为主流社会趋向。遗憾的是,成功的标准更多地看重物质层面的东西,如金钱、地位、名利等,而忽视了精神层面的诉求 。其结果,巧取豪夺、贪污舞弊、损人利己等反社会理性的行为并没有失去市场,相反,成为部分人羡慕的对象。
  文化作为一种软资源,在经营哲学层面上以导向力、凝聚力、激励力和自我约束力的作用影响和调节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使人们获得源源不断的精神动能,并使个体价值趋向与组织价值和社会价值保持一致,成为整个内控机制发挥作用的基础。随着安然、世通等众多美国公司申请破产保护以及安达信退出民间审计业,美国舆论界渐渐聚集在探讨产生这些财务丑闻和欺诈行为的根源―― 一些企业商业道德沦丧,良心泯灭。在营造企业树立诚信的商业道德和维护“企业良心”的外部环境上,美国的法律不可谓不多,美国对企业的监管体制不可谓不严,美国拥有“五大”在内的众多超巨型国际会计公司,其审计技术和手段不可谓不先进,在此情况下,仍出现那么多财务丑闻和欺诈行为,人们不得不把关注的焦点从企业的外部环境转向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特别是保证内控机制健康运行的制度环境建设方面上。
  3.主要管理者的权力不受限制。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个人的权利得不到限制,只能导致企业的失败。人是有限理性的,面对动荡的市场环境和自身条件的有限,任何人都不可能做出永远正确的决策。在存在绝对权利的情况下,企业的经营决策往往缺乏科学论证,缺少有效的理论证据支持,但公司内部人员又无力反对,以致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另外,如果企业主要管理者的权利没有限制,就很容易造成其越权行为,其直接后果是各职能部门的管理权限有名无实,即使企业内部设立了不同的职能部门,甚至划分了不同岗位的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由于主要管理者的权力过大,相应的各职能部门也很难充分行使自己的管理权利。
  二、企业持续经营内控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如何建立成熟、健全、高层次的内部控制是保证企业可持续经营所必须考虑的问题。建立适当的内部控制制度,并保证其有效执行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内部控制制度的监督对象和范围应涵盖所有经营管理者
  以往传统的内部控制制度所监控的对象主要限于中层以下管理人员及普通员工,对单位高层管理者的控制相对薄弱,有的单位由于对高层管理者的约束严重失控,而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使企业无法持续经营而破产倒闭。我们在强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时候,首先应建立涵盖所有经营管理者的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在制定内部控制制度时,必须在巩固和完善日常管理控制的基础上,从资产所有者的角度把高层管理者行使权力的过程纳入内部控制制度的监控范围,在控制内容上,不仅监控其消费性支出,而且对其决策过程(如对外投资决策、重大技术改造和基本建设决策等)的控制,更应做到科学严谨,加大防护性监控力度,以避免关键控制点的失控。

  (二)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必须执行有效,提高防护功能
  任何一项制度,不管其制定得如何健全严密,如果执行无效,还不如没有制度,有些企业表面上存在比较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但不能有效的执行,造成了贪污挪用公款等重大经济案件的发生,在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方面,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强化会计监控力度,增加制度执行的有效性。
  1.通过对财会人员的继续教育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内部控制制度的核心是会计控制,财会人员的道德水准和业务水平的高低,是内部控制制度执行强弱的关键,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财会队伍是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有效的重要保证。
  2.加强企业的内部监督。企业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纳入管理过程的大量制度及活动实现的。因此,要确保内部控制制度被切实的执行,且执行的效果良好,内部控制就必须被监督。在内部控制的监督上,应克服重程序监督轻内部人员监督的倾向,真正做到以下三点:首先,加强对企业法人的内部控制监督。建立企业重大决策集体审批制度,以杜绝管理者的独断专行。其次,加强对企业部门管理的控制监督。建立部门之间相互牵制的制度,以杜绝部门权力过大或集体徇私舞弊。最后,加强对关键岗位管理人员的控制监督,建立关键岗位人员轮岗和定期稽查制度,杜绝企业中层干部和供销、会计等重要岗位人员以权谋私或串通作案。
  3.制度明确的职责权限并以行政法律手段予以约束。在中国,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是新会计法的配套规定,要使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有效,就应当以新会计法的有关规定为基础,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各个控制点的责任人进行行政、法律约束,明确行政法律关系。只有通过行政法律手段,才能有效保证各种制度的贯彻执行。
  
  参考文献:
  [1]程新生.公司治理、内部控制、组织结构互动关系研究[J].会计研究,2004,(4).
  [2]杨有红,胡燕.试论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对接[J].会计研究,2004,(10).
  [3]沈小燕.中国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机制的有效对接[J].税务与经济,2005,(4).
  [4]李连华.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的衔接与互动[J].会计研究,2005,(2).
  [5]邓春华.企业内部控制:现状及发展建议[J].审计研究,2005,(3).
  [6]刘华.审计理论与案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7]赵保卿.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责任编辑 吴高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984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