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反思性教学对中师生反思能力培养的可行性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利平,倪连晶
摘要:时下,反思性教学已经越来越深入人心,甚至成了衡量教师是否优秀的指标之一。而当今对教师的反思研究主要集中在在职教师领域,对中等师范生反思能力的培养研究则比较少。从中等师范生反思能力欠佳的现状出发,以思政课反思性教学为切入点,以达到中等师范生反思能力培养的目的。
关键词:思政课;反思性教学;反思能力;中等师范生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3-0235-02
反思性教学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性教育改革和实践中蓬勃兴起的一种教育理论,它撼动了在教育领域中长期占主导地位的技术性教学理论。
师范教育是“工作母机”,是整个教育的基本建设。师范教育在整个教育事业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1]。中等师范学校的师范生是将来的幼师或小学教师,是幼儿启蒙阶段的老师,他们对幼儿今后的影响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当今,对教师反思研究的对象主要集中为在职教师的反思研究,对师范生反思能力的培养研究则比较少,对中等师范生反思能力的培养研究则是少之又少。
笔者希望以中等师范学校思政课的反思性教学为例,寻找出培养中等师范学校师范生教学反思能力的途径, 帮助中等师范学校毕业班的学生尽快转变角色成为一名具有反思能力的青年教师。
一、反思性教学的理论基础和含义
(一)反思性教学的理论基础
杜威认为,所谓反思是“指对任何信念或假定的知识形式,根据支持它的基础和它趋于达到的进一步结论而进行的积极的、周密的和持续的思考。”反思“包括这样一种有意识和自愿的努力,即在证据和理性的坚实基础上建立信念。”[2]从杜威对反思的论述中,不难看出:反思是有指向的,反思应该是主动的,反思是要讲方法的。杜威在《我们怎样思维》(How to think) [3] 一书里,论述了反思性教学的思想。根据先前所提出的关于反思的概念,杜威认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主动地把教学活动当做对象,有目的有方向地对其进行反思。当然,杜威并不主张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进行反思,而应该是要有针对性,这样反思的效果就更加明显了。可见,杜威的思想形成了反思性的一个重要部分,为我们当前的教学改革向反思性教学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
另外,建构主义对反思的心理过程,做了详细的研究,为反思性教学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使反思性教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二)反思性教学的含义
杜威在他的著作《我们怎样思维》中阐述了关于反思性教学的思想。他将反思概括为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认为反思起源于主体在活动情景过程中所产生的怀疑或困惑,是引发有目的的探究行为和解决情景问题的有效手段。
中国对反思性教学研究的代表人物是熊川武教授,在他的《反思性教学》一文中对反思性教学作了定义:“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发展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learning how to teach)’与‘学会学习(learning how to learn)’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 [4]
二、思政课反思性教学的基本方法和特点
(一)思政课反思性教学的方法
本文在这里讨论的反思性教学的方法是指在反思性教学中进行反思可以用什么样的方法。关于思政课反思性教学的方法在各类研究中有很多,笔者集百家之长,认为思政课反思性教学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写教学日记。教师在每天上完课后,可以采用日记的形式,把上课的心得体会、迷茫困惑、经验教训,下一步的计划等等,记录下来,久而久之,就会带来好的习惯,提高教学水平。第二,对学生进行访谈。通过对学生的访谈,可以了解自己不能发现的问题和学生的一些想法和建议。第三,问卷调查法。对于有些比较敏感的问题,通过对学生的访谈不能实现,只好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这样往往能获得学生的真实想法,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第四,集体备课法。在适当的时候可以和同事一起就某一教学内容进行集体备课,取长补短,完善自己的同时也介绍了自己的经验,何乐而不为。第五,行动研究法。开展反思性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解决教学问题,实现教学目的。而问题往往是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因此,我们要经常开展反思性教学活动,通过实践活动来培养自己的反思习惯、增强反思意识、提高反思能力,其带来的直接好处就是让老师提高教学水平。
(二)思政课反思性教学的特点
思政课反思性教学的特点主要体现在:
第一,思政课的反思性教学需要追求教学效果的思想教育性,要求教师具有积极的心态和强烈的责任心。这是思政课与其他课程所担任的任务不同决定的,思政课除了传授课程知识外,还必须更加注意学生的德育教育。第二,思政课的反思性教学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专业素质和广博社会生活方面的知识。思政课的内容所涉及的知识面相当广泛,思政课程以生活为基础,事关人伦日用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对政治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三,思政课的反思性教学要求具备不断的创新精神,要体现时代的特征。思政课程本身肩负对学生进行国家大政方针的教育,时代感理应很强。第四,思政课的反思性教学要求教师教学中要理论联系实际。思政课本身就是一门事关日常生活中经济、政治等各方面的学科,所以,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必须被每一个思想政治教师所采纳。
三、师范生反思能力的含义和特征
(一)师范生反思能力的含义
在本文中笔者借用了申继亮、辛涛对反思能力定义的界定,即教师反思能力是指教师在职业活动中,把自我作为意识的对象,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自我及教学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 [5]。
(二)师范生反思能力的特征 [6]
根据对中等师范生反思能力的理解,笔者认为,要成为一名具有反思能力的中等师范生则应该具备以下特征:
第一,具有强烈的责任感。教师是天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工作的对象是祖国的未来。在师范生还没有登上七尺讲台的时候就应该使他们明白自身的责任。只有有了这种深深的责任感,师范生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才能极力的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发现教学过程中的不足,积极的去改善教学,形成教学反思的习惯。第二,善于观察,积极探索,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反思型的教师是乐于、善于对教学进行反思的群体,对自己的课堂驾驭、教学开展、师生沟通等各个方面都会反思,作出有助于教与学的决定,用证据来支持判断自己的决定和立场。他们在走上讲台之前的学生生涯一定也是爱观察,喜思考的。第三,勇于自我批判,注重合作。反思的过程是一个破茧成蝶的过程,是一个将自己的不足展示于人的过程。反思型教师敢于班门弄斧,敢于在专家里手面前展现自我,同时得到肯定和批评的意见,作为自己进一步改善自己教学的妙计。反思型教师首先是个反思型的学生,当反思型教师还是学生的时候,就应注重合作,以开放的姿态和强烈的责任感,积极的与同学、师长合作交流,汲取经验、弥补不足。第四,具有较强的专业素养,思想开明,严谨认真。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要为人师,必定要拥有较强的专业素养。正所谓的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一名具有反思能力的师范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就应当努力学好自己的专业课程,为将来从业作好准备。
四、思政课反思性教学特点与中师生反思能力特征的共性
第一,两者都要求具有较强的专业素养。思政课的反思性教学要求思想政治教师具有较强的专业素质和广博社会生活方面的知识。而中师生反思能力特征表现为具有较强的专业素养,思想开明,严谨认真。第二,两者都要求理论联系实际。思政课的反思性教学要求教师教学中要理论联系实际。而中师生反思能力特征表现为善于观察,积极探索,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第三,两者都要求具备不断的创新精神。思政课的反思性教学要求具备不断的创新精神,要体现时代的特征。而中师生反思能力特征表现为中师生注重与老师同学之间的共同协作,共同进步。第四,两者都要求有主动积极的心态和强烈的责任心。思政课的反思性教学需要追求教学效果的思想教育性,要求教师具有积极的心态和强烈的责任心。
可见,思政课反思性教学的特点和师范生反思能力特征有着本质上的相通之处。
五、通过思政课的反思性教学培养中师生反思能力的案例
Z老师八年前毕业于江西师大思政教育专业,之后一直在上饶师范学校担任政治教师。在读大学时,Z老师学了许多教育学、心理学和思政教育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可是在她刚走上讲台的时候,总觉得学生对她的课没有兴趣,为此她感到苦恼。后来她在一次不经意中与同事聊起这个问题,该同事说,我们在学校学习的知识毕竟是理论层面的,要它成功指导我们的教学还必须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上课的具体情景来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Z老师听后恍然大悟,之后她便开始注意观察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注重与学生的沟通,随时对自己的教案和教学方法进行调整,教学效果大为改观,现在Z老师已经成了学生最欢迎的教师之一。与此同时,Z老师也会在指导学生实习的时候,把这段经历讲给学生听,要求学生们要有反思意识。潜移默化中,学生们牢牢树立了反思意识。Z老师教书时间不长,居然有自己培养的学生在基层教育中成为名师了。Z老师不仅在教学中成功贯彻了反思性教学思想,而且还成功地培养了学生的反思性教学能力,的确值得借鉴。
从上述的理论探讨和案例展示中我们不难发现,在中等师范学校思政课教学中进行反思性教学,对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以及培养中等师范生的反思能力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召开的全国师范教育会议[R],1980.
[2]布鲁克菲尔德.批判反思型教师ABC[M].张伟,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1.
[3]杜威.思维与教学[M].孟宪承,庆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
[4]熊川武.反思性教学[J].教育研究,2002,(7).
[5]申继亮,辛涛.论教师教学的监控能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1).
[6]鱼霞.反思型教师的成长机制探新[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责任编辑 陈鹤]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985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