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信息资源数字化对社会的影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杜 娟

  摘要:近年来,全球范围内掀起信息资源数字化的热潮,数据库、数字图书馆也相应出现在我们的视线里,显现出一片“繁荣”景象。信息数字化为信息保存、传播和利用带来了伟大的变革,但我们不能忽视数字化信息资源存在着很大的局限,这是我们需要认识的一个问题。
  关键词:信息资源数字化;社会问题;数据库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1-0196-02
  
  进入21世纪,随着数字化技术迅猛发展,电子期刊、数据库、数字图书馆等新兴事物也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产生、成长。数字信息资源成为新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成为国际高科技竞争中新的制高点,更成为评价一个国家基础设施水平的重要标志。
  一、信息资源数字化的意义
  在当今信息时代,若以传统形式保存、使用信息资源显然不利于这部分资源的开发利用,更不利于远程使用与信息共享。通过数字化将传统媒体文献等转换成数字化信息,将为信息资源赋予时代意义,并提升其对社会发展的价值。
  1.保存价值
  可更有效地保存相关资料,极大地减少甚至杜绝珍贵文献资料的破损、遗失。
  2.传播价值
  通过互联网各种形式的上传下载广泛传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建共享。
  3.使用价值
  利用全面系统的数字化信息,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提供更有价值与针对性的服务,并提高人们获取有价值信息的效率。
  二、信息资源数字化的内容
  在我国,信息资源数字化主要是文献资源数字化。常见的有数据库、电子出版物、数据化古籍等。
  1.我国数据库建设情况
  文献信息数据库中,规模较大的有《中文期刊数据库》、《科学系列数据库》、《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政策法规数据库》和《经济动态新闻数据库》,这些数据库均已实现检索方便、全文提供、定期更新、维护良好等需求。
  期刊全文数据库建设实现了质的飞跃,期刊全文数据库已达到日更新,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连续动态更新的期刊数据库之一。
  商、企事实型信息数据库建设进展显著,是各类数据库增长最快的一类,也是当前上网数据库中数量最多的数据库。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2年度的信息资源数据库调查报告显示,在所有在线数据库中,产品数据库的数量最多,占所有数据库的35.5%;其次是报刊新闻数据库,比例为12.80%;第三为科技信息数据库,比例为11.90%。
  2.我国电子出版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在2008年2月21日颁布的《电子出版物出版管理规定》中,将电子出版物定义为:是指以数字代码方式,将有知识性、思想性内容的信息编辑加工后存储在固定物理形态的磁、光、电等介质上,通过电子阅读、显示、播放设备读取使用的大众传播媒体,包括只读光盘(CD- ROM、DVD- ROM等)、一次写入光盘(CD- R、DVD- R 等)、可擦写光盘(CD- RW、DVD- RW等)、软磁盘、硬磁盘、集成电路卡等,以及新闻出版总署认定的其他媒体形态。
  电子出版物与传统纸张出版物相比具有不同的特性:信息量大、可靠性高、承载信息丰富,具有较强的交互性,制作和阅读过程需要相应软件的支持。电子出版物形式多样、种类繁多。其类型可分为电子期刊,电子图书,电子报纸,电子软件等。
  (1)电子期刊
  电子期刊其实就是电子杂志,它可以借助计算机惊人的运算速度和海量存储,极大地提高信息量;在计算机特有的查询功能的帮助下,它使人们在信息的海洋中快速找寻所需内容成为可能;电子杂志在内容的表现形式上,是声、图、像并茂,人们不仅可以看到文字、图片,还可以听到各种音效,看到活动的图像。总之,可以使人们受到多种感官的感受。加上电子杂志中极其方便的电子索引、随机注释,更使得电子杂志具有信息时代的特征。但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电子杂志目前在国内尚处于起步阶段,大约于1993年在深圳由海天电子图书公司首次开发成功。
  值得一提的是,电子杂志在各种传媒系统(如电视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的出现,已经打破了以往的发行、传播形式,也打破了人们传统的时空观念,它将会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更加密切人与人之间思想、感情的交流,更好地满足新时代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要求。
  (2)电子图书
  电子图书拥有与传统书籍许多相同的特点:包含一定的信息量,比如有一定的文字量、彩页,其编排按照传统书籍的格式以适应读者的阅读习惯,通过被阅读而传递信息等等。
  但是电子书作为一种新形式的书籍,又拥有许多与传统书籍不同的或者是传统书籍不具备的特点:必须通过电子计算机设备读取并通过屏幕显示出来;具备图文声像结合的优点,可检索,可复制,有更高的性价比,有更大的信息含量,有更多样的发行渠道等等。
  截至2008年底,我国电子图书总量为81万种,2008年新增电子图书15万种,同比增长22.73%,继续保持强劲的上升势头。2007年,我国电子图书交易册数4 950万册,实现销售收入2.263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5.12%和33.91%。 可以看出,与纸介图书规模的徘徊停滞、增长乏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电子图书在品种、交易册数和销售额三项指标上都保持着高速增长的态势,正在成为我国图书出版业的新宠
  我国计算机处理古籍整理方面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这方面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绩,古籍数字资源从无到有,逐渐发展,就数据量而言,根据专家统计,我国古籍的数量超过20万种,已经数字化的古籍恐怕已近其半,大型类书或丛书如《四库全书》、《四部丛刊》、《古今图书集成》、《续修四库全书》、《大藏经》、《太平御览》都已数字化,一些珍本古籍包括《讳书集成》、《北京图书馆珍本年谱丛刊》等也被陆续数字化。
  3.电子报纸
  电子报纸是电子出版物的重要组成部分,由美国《哥伦布电讯报》于1981年推出。读者家中装有与电脑中心连接的电脑终端,电脑可同时提供多种报纸内容,由读者选看。典型的如美国的《华尔街日报》,我国的《广州日报》、《中国青年报》、《科技日报》,《人民日报》、《电脑报》、《华声报》和我国台湾地区的《中时电子报》等。
  电子报纸的类型:(1)按载体形式划分,可分成三种:一是网络版电子报纸;二是以光盘或硬盘等载体存储和发行的报纸,如《人民日报》光盘数据库和便携式电子报纸;三是一种全新的电子报纸概念,它融合了报纸、计算机和网络的特点,表面上看同普通报纸没有两样,但它有一个微电脑在报纸的夹板内。(2)按报纸内容划分,可分成两种:一是综合性报纸;二是专业性报纸,如计算机类、文学类、经济类、体育类、休闲类等。
  三、信息资源数字化对社会的影响
  1.对社会生活的冲击
  信息时代才刚刚开始,但是数字化的信息无处不在。所有的文字、字母和符号等已经被数字化,人们已经不常用纸和笔来写文章或写信。只需把文字直接输入计算机,用word或wps等软件进行编辑、修改、排版和打印,既轻松又方便。打印出来的文章比手写的文章漂亮得多。而且数字化的文章可以很方便地存在小巧的软盘或优盘中随身携带,甚至可以直接通过网络立即传到世界任何地方。
  大量的书籍,期刊等文献资料已经数字化。现在人们无需亲自到图书馆,坐在家中,就可以在任何时刻方便地通过网络查找并阅览所需的各种资料和信息。
  无数的音乐、歌曲、电影和电视节目等已经数字化,他们被放在因特网上供人下载或在线欣赏。

  数字化信息资源还带来了工作方式的变化,人们已经可以实现远程教学、远程会议、远程诊断、网上办公等。为充分利用资源,提高工作效率提供了理想条件。
  信息数字化提供了新的丰富多彩的信息交流方式:电子邮件、网上聊天、网络文学。人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可以跨越时空界限,无拘无束的同许多认识或不认识的人交流,可以自由自在地在网络上展现自我。
  信息资源数字化给我们带来了新的生产和管理方式:管理信息系统(MIS)和企业资源规划系统(EPR)使生产效率大大提高,电子报关和报税、网上商店、购物拍卖等电子商务(EP)活动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2.对文化的冲击
  文化大融合。 一部人类社会进步史,也就是一部文化大融合的历史,就以今天的中华民族文化来说,便是融合了千千万万的部落,数以万计的民族文化后形成的。进入数字时代,高科技技术,互联网的相继出现,使文化融合进一步加快。
  提高公民道德文化素质水平。(1)加强文化素养。终身教育是提高公民文化修养的重要途径之一,而数字化的信息资源,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能提高收集和使用知识的效率。读者通过互联网就能学习知识、提高文化素养。这对启迪广大公众的创造力,激发人才潜能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2)培养再就业能力。经济危机的大环境下下岗失业人员多,图书馆可通过网络远程教育系统,建立下岗人员技能培训基地,帮助他们提高生存技能,树立生活信心,无形中对社会的稳定也起到了推动作用,为科教兴国提供源泉和动力。
  3.对经济的冲击
  在国内,通过数字化的信息资源为各级地方政府和经济部门提供全面系统的有关本地区自然、历史、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信息,使之结合当地现实情况制订出符合本地实情、发挥本地优势的科学的经济发展规划与措施,加快地区开发的步伐。
  展示地方特色。将各地优秀企业、优秀产品、地方特产、旅游资源等信息资源数字化,通过互联网广泛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东北,认识并接受;同时,也可吸引国内外的投资经营者来国内投资,为企业和经济的振兴牵线搭桥,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拉动地区经济建设;另外,还可以以此争取企业资助,筹措数字化建设资金,形成良性循环。
  服务民营企业。民营企业是不可忽视的力量,但许多中小民营企业苦于无法得到其需要的信息而阻碍了发展。图书馆可通过数字化网络将这些企业组织起来,为其定期提供所需的各方面数字化信息,也可为其提供专门的网络展示,达到沟通信息、互通有无、把握市场、持续发展的目的。
  4.对法律的冲击
  (1)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信息资源数字化带来的版权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大量的作品正在越来越多地从传统形式(主要是纸介的形式,还包括录音、录像等形式)转换为网络形式,并上网传播,在这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作品的权利人以及传统形式的邻接权人与网络形式的传播者之间的权利冲突乃至纠纷。我国目前的网络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尚未完善,虽然已经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来约束网民的行为,但由于法律的滞后性和保守性,立法还远远不能适应网络技术的发展速度。网络侵权行为具有涉及地域广,证据易删除、难保留,侵权数量大、隐蔽性强等诸多特点,这些问题的解决都依赖于网络技术的发展。而且对于网络技术的立法,还面临着确认难、取证难、侵权责任分担复杂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难题。
  (2)信息安全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网络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保证。信息网络涉及到国家的政府、军事、文教等诸多领域,存储、传输和处理的许多信息是政府宏观调控决策、商业经济信息、银行资金转账、股票证券、能源资源数据、科研数据等重要的信息。其中有很多是敏感信息,甚至是国家机密,所以难免会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各种人为攻击(例如信息泄漏、信息窃取、数据篡改、数据删添、计算机病毒等)。通常利用计算机犯罪很难留下犯罪证据,这也大大刺激了计算机高技术犯罪案件的发生。计算机犯罪率的迅速增加,使各国的计算机系统特别是网络系统面临着很大的威胁,并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
  
  参考文献:
  [1] 阮建海.我国信息资源数字化的现状与发展[J].图书情报知识,2001,(6) .
  [2] 陈幼松.数字化浪潮[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3] 王善平,张静波.数字化信息技术与技能[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987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