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哲学视野下的技术安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冯伟娜 王 超

  摘要:随着技术进步对人类社会影响的增强,由技术引发的越来越复杂的技术事件安全问题日益受到关注。从哲学角度探讨技术安全,应突出人本主义、人道主义的原则,通过反思技术、反思由技术带来的安全问题,建立反映人类文明成果的、有时代特征的新的安全技术观。
  
  关键词:安全;技术安全;哲学
  
  中图分类号:D9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7-0178-02
  
  当今社会最显著的特征无疑是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技术在给人类带来累累硕果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安全问题。要解决安全问题,无非从技术本身和使用技术的人两个方面着手。虽然,寻求新技术来解决传统技术所带来的安全问题是可行的,但是,新技术的使用必然又会带来新的安全问题。所以,真正解决安全问题应该立足于“人”,反思传统技术、反思现代技术、反思由技术带来的安全问题,将人性赋予技术,建立反映人类文明成果的、有时代特征的安全技术观。这也就是所谓的“技术安全”。
  
  一、现代技术的安全反思
  
  现代技术的发展令人眼花缭乱,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当人们沉浸于技术带给我们切实利益的喜悦中时,却很少去考虑其安全问题,人们认为技术是安全的。然而,事实上技术和安全是一对孪生儿,自从人类有了生产活动,技术就被作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不可避免地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后果,有对人类有利的,也有对人类构成威胁的。于是安全问题伴随着技术的出现,无处不在,只是其表现形式、威胁程度和引起社会的反响在不同的时期和文化中有所差异和不同。
  从人与社会关系方面看,先进的技术总是要被用于战争,用在武器的制造上,用来毁灭人类自身,这一点对人类来说无疑是危险的选择。从远古开始,由燧石、骨头等打磨而成的工具就已经包含了部落间争斗的器械;青铜器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刀剑的打制;制铁技术的发展衍生出了专门的军器匠,各色的冷兵器使古代战争表现得更为惨烈。火药、枪炮和舰船使近代西方列强开始了全球的掠夺和战争 [1]。20世纪以来对人类造成最直接和最严重的技术伤害是原子弹的研制与爆炸,而核武器对人类生存的直接威胁和对人类文化的见解威胁不但没有消解,反而呈现愈加严重的发展态势。
  从人与自然关系方面来看,恩格斯在一百多年前就告诫我们:“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2] 恩格斯所说的“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对人类来说无疑也是不安全的,危险的。生态的破坏在人类产生之初,在人类以其活动改变自然界的原初状态时就已经开始了,只是到了工业社会,这个问题才变得严重起来。前工业时代,人类生产活动中的工具主要是简单的石器、木器、铁器,其本身对人的威胁性较小,而且几乎没有改造自然的能力,安全性相对大一些。进入工业化以来,人类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和聪明才智,创造出改造自然的技术体系,其目的十分明确,即不断改变人类的生存环境。现代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其神奇的力量改变着人自身和自然的面貌,日益成为社会进步的主导力量,成为人与自然的核心因素。人们对技术的崇拜超过了一切,人们坚信技术能带来巨大的利益,解决一切难题。正是技术的这种巨大的作用力,使得它的发展像一匹脱缰的野马难以驾驭和控制。正如海德格尔1966年接受《明镜》记者采访所说的,“技术已经不是一种‘工具’,而且不再和工具有什么相干了。”这种不是工具的技术,海德格尔称其为“座架”。人与自然在座架之中都受到一种无可摆脱的促逼,人不能随意的支配自然,人对于自然的改造只不过是响应了某种要求。自然在座架中只被当做为了使技术正常运行的资源库,失去了原有的整体性和丰富性,于是自然开始对技术的创造者――人类进行报复和惩罚。温室效应、臭氧层损耗、森林覆盖率下降、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动植物种灭绝等问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在技术的发展历程中,因为旧技术被淘汰或者加以改进,一些对人类构成威胁的技术被不断改进而不复存在或被弱化了。然而,随着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工业革命以来,现代技术在社会生活中占据了愈来愈重要的位置,使得技术出现的安全问题也表现得更为明显,程度也更为严重。但我们也应该看到的是,技术的安全问题是在技术进步的过程中产生的。一方面,技术的发展必然会出现不可预知的安全问题;另一方面,如果没有威胁人类安全问题的出现,人类就不能发现技术的陈旧及其存在于其中的社会文化和社会制度的局限性。没有安全忧患的不断消解,技术就不可能进步,社会也就无法向前发展。一种安全忧患被消解,还会有新的安全问题出现,新的安全问题继续被消解,这也是一个不断前进的循环。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技术所带来的安全问题的确是一种“威胁”,但历史上看,这种“威胁”又是一种“进步”,是两者的结合体。安全问题的不断产生和被消解的历史,也是技术和社会发展的历史。
  
  二、技术安全概念的厘定
  
  技术安全作为一个内涵深刻而外延不甚明确的概念,对一般的“安全”概念的多元化理解是定义技术安全概念的基础。
  1.哲学层次上定义安全
  从词源上追溯安全的含义,在牛津词典中,表示安全的词汇有:形容词“Safe”,其含义是免于危险与伤害;有名词“Safety”,其基本含义是安全的条件以及避免危险与伤害;另一个名词是“Security”,它的基本含义是免于危险的条件和感觉,以及确保此条件与感觉而进行的努力。《现代汉语词典》对安全的解释是:没有危险,不受威胁,不出事故。因此,“安全”一词的外延是非常广泛的,包括身体上没有受伤害、心理上没有受损害、财产上没有受侵害、社会关系上没有受迫害的无危险的主体存在状态,或者是国家没有外来入侵的威胁、没有战争的可能、没有军事力量的使用、没有核武器使用的阴影等状态 [3]。学术界对“安全”的界定也各种各样,莫衷一是,最能被接受的“当属著名的国际关系学者、安全问题专家阿诺德・沃尔弗斯在其1962年出版的《冲突与合作》一书中对‘安全’的界定――‘安全’,在客观的意义上,表明对所获得价值不存在威胁,在主观意义上,表明不存在这样的价值会受到攻击的恐惧。” [4] 后来,这种界定被一些学者发展为“所谓安全,就是客观上不存在威胁,主观上不存在恐惧”,成为当今学术界最为流行的安全概念。
  从哲学层面上定义安全,首先要确定安全所指对象,即“人”。其次,要区分安全是主观还是客观的。我们认为,安全是一种没有危险的客观状态,若将其指向主观状态,便与“安全感”的概念混淆了。事实上,“安全”与“安全感”从哲学高度来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安全感”是对“主体自身安全状态的感性认识” [5],是一种主观状态,与安全有着本质的区别。最后,根据逻辑学上属加种差的定义方法确定安全的属概念。通常来说,安全是一种价值,一种利益。
  2.技术安全的哲学含义
  前文已经提到了,目前理论界对技术安全的界定,大多是将其作为国家安全的一部分来探讨,从哲学层面来阐释技术安全的概念并不十分明确。技术安全的确是可以与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军事安全等归为国家安全下的一个安全子系统,然而从现代技术发展所引发的环境问题、资源问题、伦理问题、人口问题的态势来看,技术安全又是可以凌驾于国家安全之上的,因为技术所带来的安全问题已经不仅仅威胁国家利益,更会威胁到自然、社会甚至整个全人类的利益。我们知道,技术之所以存在安全问题,有两个方面原因。一是技术本身存在缺陷,二是人类使用技术不当。明确这一点,结合安全的定义,我们认为,所谓技术安全就是指人类在利用技术改造、控制自然而满足自己需要的过程中,避免自身利益受到威胁和侵害的客观的价值存在,其目的是实现人与技术的和谐共存。技术安全有其丰富的内涵:(1)技术安全是一种相对的状态。同安全的内涵一样,技术安全也不是绝对的,完全理想的技术安全也是不存在的。我们所探讨的技术安全也是一种包含着不安全的安全。(2)技术安全的主体是人,客体是技术,目标是实现人与技术的和谐共存。马克思说过:“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6] 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演变,而社会又是人的社会,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前提和条件。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的安全需求是仅高于生理需求的一个个体成长的基础层次。因此,人类安全得到保障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我们探讨技术安全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3)技术安全是目的性过程在客观上出现的悖论。目的是一个主观性的范畴,因为目的只存在于人的思想之中。可是,目的之所以成为目的又在于它是应该成为现实的,但目的在它实现的过程中,往往又会出现许多悖论性的问题。技术安全的目的是实现人与技术的和谐共存,但是现实中新技术的研发和使用又会带来新的安全问题。(4)技术安全是动态的,包含技术存在安全与技术发展安全。技术安全是动态的,表现在一些技术一经使用,就出现一系列损害人类利益的问题,称之为“技术存在安全”。还有一些技术在当前看来是安全的,没有侵害人类的利益,却在将来给人类带来安全威胁,这类技术的安全问题是隐性的,称之为“技术发展安全”。技术存在安全和技术发展安全是技术安全的两种形态。
  技术改变了我们所生活的世界,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但是技术这把“双刃剑”有害的一刀,不仅具有潜在的危险,而且在现实中已经割破了许多人的手指,还伤害了无数人的肢体、内脏甚至整个生命。无限制的发展技术,将安全作为技术的附庸,无疑是危险的选择。在无数次血的教训面前,我们应该共同重视安全的重要性,以人文精神为出发点,把技术与安全有机地结合起来,为人类创造一个高度安全的社会环境,实现技术与人的和谐共存。
  
  参考文献:
  
  [1]乔瑞金.技术哲学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249.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3.
  [3]余潇枫.安全哲学新理念:“优态共存”[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2005,(2).
  [4]尹建华.“安全”概念之缺陷与修正[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8):6.
  [5]刘跃进.哲学层次上研究安全[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0,(3):62.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责任编辑 王晓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991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