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江西省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SWOT分析及创新模式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易启洪,任仲平

  摘要: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是一个包含诸多要素的关系系统。对江西省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优势、弱势、机遇、挑战进行分析,对探索与建立江西省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创新模式并有效开展农村科技服务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江西省;农村;科技服务;创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5-0013-02
  
  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是由农村科技信息服务、农业科技示范服务、农业科技专家服务、农业科技培训服务等内容组成的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体系。它包括农村科技服务的主体(组织)、受体(农民或农户)、中介以及服务的方式等基本要素。只有当这些基本要素有机结合、相互促进时,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才能凸显整体效应,才能有效发挥其作用与功能。高效、完备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随着江西省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转变以及农村内涵建设与可持续发展要求的调整、延伸,对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必须在全面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加强其体系建设的模式创新。
  一、江西省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一)优势(Strength)
  1.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框架初步形成
  近年来,江西省各地科技管理部门根据当地农业产业结构和农业资源特点,围绕地方政府中心工作,在科学制定科技发展思路和定位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比较健全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如信丰县按照“横向拓宽、纵向延伸,提高县级、加强乡级、配齐村级”的原则,建立了县、乡、村三级科技管理服务体系,全部配齐了乡、村科技副职,在赣州市科技局帮助下建成了农村科技信息“户联网”,每年网上接受技术难题咨询两三万人次,发布各类信息数千条;余干县建起了“农业科技专家咨询中心”、“新型农民培训基地”等农业科技中介及培训教育机构,形成了县有培训基地、乡有培训学校、村有培训教室的三级培训网络;在乡镇和行政村建立了烟叶、辣椒、蔬菜、中药材、食用菌等技术服务组织,各类农业技术服务组织发展到120多个;高安市依托农业信息网、科技网、党员远程教育网和中小学远程教育网,建立了“四位一体”的农村科技信息服务中心和4 000多个用户服务终端,形成了市、乡、村、户四级科技信息服务网络,筹措资金2 900多万元建成了12个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发展各类农业技术协会125个,有效解决了科技与农业、专家与农户的直接对接问题;南昌县围绕发展都市农业和城郊农业建成了省级、市级和区级科技示范基地19个,围绕“菜篮子”工程大力发展“名、特、优”产品……综上所述,经过江西省各级政府与全省农民兄弟的共同努力,江西省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整体框架初步形成。
  2.农业科技成果为农村科技服务提供了动力和源泉
  “十一五”前四年里,江西省在农业新品种的选育、推广、成果转化以及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方面,累计组织实施1 200多项农业科技项目,培育、引进、推广应用面在千亩、万头以上农业种养新品种1 700多个,选育新品种214个,且有30%以上成为了各地的当家品种;推广先进实用技术1 500多项,建立现代农业示范基地180多个,农业新产品产值累计超过1 000亿元,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平均超过90%以上。这些农业科技成果,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为有效地开展农村科技服务提供了动力和源泉。
  3.有一支热爱农村、献身农业的科技服务队伍
  据江西省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到2009年,全省共有农业技术人员9.2万人,按职称分,高、中、初级农业技术人员分别为6.8万人、1.1万人和1.3万人,如此壮大的农村科技服务队伍,是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力量。他们热爱农村、献身农业,正在为江西省的三农事业辛勤工作、默默奉献。
  (二)弱势(Weakness)
  1.农民整体素质偏低,影响农业科技推广的广度与深度
  首先,江西省较高层次文化程度农业人口比重小,农业人口整体文化素质偏低。据江西省农业人口普查显示,到2009年为止,农村劳动力资源中,文盲占3.5%;小学文化程度占36.5%;初中文化程度占52.7%;高中文化程度占8.3%;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0.7%。其次,近年来受市场经济的冲击,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很多年富力强、有文化、有见识的农村“精英”大量流失,农村“空巢”化趋势明显。2006年末,江西省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中,18岁以下占19.7%;19~30岁占47.4%。外出从业劳动力中,初中文化程度占72.9%;高中文化程度占7.7%;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3%。
  2.农技服务机构设置单一,不能满足农村技术需求的多样化与个性化需求
  目前,政府农技机构一般是在县和乡镇设几个站所,在村设农技员,农业新技术大部分通过该体制逐级推广。这种整齐划一的机构设置,在如今农村种养结构趋向复杂化,技术、品种更新周期缩短,生产规模大小悬殊的情况下,已不能满足农村技术需求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需求。
  3.农技服务经费不足,制约和影响了农技推广的力度和质量
  从1982―2000年的19年中,江西省政府农技推广投资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一直在0.23%~0.37%之间徘徊,平均为0.25%。发达国家农技推广经费一般占到农业总产值的0.6%~1.0%,发展中国家平均也在0.5%左右。可见,江西省农技推广投资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由于农技推广投资总量不足,加之农技推广人员增加较多,使得资金与人员的匹配关系不协调,农技推广费用短缺成为制约农技推广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4.服务方式滞后,已无力应对服务需求的动态化要求
  江西省现有农技推广人员中具有与所从事的推广活动相关的专业学历的不到50%,将近一半的推广人员没有受过与所从事工作相关的正式教育;基层农技队伍大多已多年未得到补充和更新,知识结构老化、技术水平有限造成农技服务方式滞后,无力应对服务需求的动态化要求。
  (三)机遇(Opportunity)
  1.经济全球化推动了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经济全球化推动了贸易自由化的深入发展,外资对江西省农业投资的兴趣越来越大,外资的介入将有助提升农业层次。政府也积极考虑设立专门机构或制定优惠政策,创造条件,鼓励农业企业、教育和科研机构同国外或国际组织进行合作,积极争取对方的经济、技术援助,这将有利于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与国际市场的融合与接轨,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更好地融入国际市场创造了良好条件。
  2.信息化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条件
  信息化是当代国际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农业信息化能够引导农民生产经营,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能够提升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实施对市场经济的有效调控;能够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有力促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调整;能够通过国内与国外的互联互通,推动农业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优化配置中得到提升。
  3.国家政策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保障
  2003年,科技部下发通知,决定依托国家星火计划,实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星火专项行动。2005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了各级政府要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在《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研究制订中,把与三农问题相关的科技工作摆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从而为江西省新农村的低碳、生态经济的发展以及农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所有这些都为江西省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四)挑战(Threat)
  1.经济与科技全球化给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带来了不利影响
  一方面,跨国公司有可能利用优厚待遇吸引和使用江西省优秀的农业科技人才,导致了本土大批农业科技人才流失;另一方面,一些高校和科研机构长期以来所积累下来的大量原创性科研成果没能得到有效的利用和保护,就有可能被一些国外机构轻而易举地将其占为己有,甚至抢先获得技术专利。这将导致江西省大量农业原创技术的流失,从而对我专利权的拥有及未来的经济发展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2.加入世贸组织对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不利影响
  虽然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具体承诺没有直接涉及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内容,但与农业相关的承诺(如扩大市场准入、取消出口补贴、执行规范的动植物检疫措施、开放服务贸易等)均会对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产生直接或间接的不利影响。
  二、江西省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模式创新
  (一)致力于培育农村科技服务主体
  要通过积极培育各类新兴农村科技服务组织,推动农村科技服务微观主体的更新,促进农村科技服务主体的多元化,逐步完善农村科技服务的竞争格局,从而增强各类服务组织的活力和服务能力,改善农村科技服务的效率。典型模式如农村科技合作社、农业科技传播站等。该类模式将有效推动新的农业科技传播体系形成,探索出一条适应市场经济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农村科技服务的有效途径。
  (二)致力于整合农村科技服务资源
  要通过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服务职能,有效整合和激活各类科技服务资源,调动社会各界,特别是高校、科研机构、政府部门的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等,流向农村生产、经营第一线,以更好地满足广大农户、专业合作组织等的科技服务需求。典型模式如三农科技服务网、科技特派员制度等。该类模式是新时期政府转变职能,创新科技工作管理方式的有益探索,是推进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一种有效模式。
  (三)致力于创新农村科技服务机制
  要通过打破各种行政性、体制性障碍,将高校、科研机构、农技推广机构、农村专业技术合作组织等各类农村科技服务主体与农户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特别要吸引高校、科研机构的科技人员走入农村,结合农村产业发展的需求,通过“一对一”的服务,将技术、信息等传授给农户,使科技能够真正惠及广大农民,科技人员也可以在科技服务实践中找到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有效途径。典型模式如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等。该类模式使科技成果进村入户、先进适用技术到田间地头成为现实。
  (四)致力于完善农村科技服务手段
  要通过结合农村实际,运用电视、手机、电话等多种信息化技术和手段,面向广大农户提供科技咨询、技术培训、市场信息等服务,重点是提高科技服务的覆盖面,解决科技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使各种信息和服务直接进入千家万户,并将广大农户的服务需求及时反馈给服务供给方,实现供需双方的互动。典型模式如农技服务110等。该类模式展现了丰富的内涵和强大的生命力,为开展农村科技服务提供了一条快速的通道,并形成了特点各异的服务模式。
  三、推进江西省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思路
  (一)大力培育多元化农村科技服务组织
  首先,要积极培育各类服务组织,强化公益性职能,深化各级农技推广机构的改革,明确职能定位;深入贯彻《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大力培育各类农村专业经济技术合作组织;鼓励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开展各种形式的农村科技服务,创新与其他农村科技服务组织的合作机制。其次,要提高各类组织的服务能力,要通过项目扶持、建设公共服务平台等方式,促使各级政府及其科技管理部门,善服务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推进各具特色的县域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近年来,江西各地根据自身实际,创造出许多行之有效的农村科技服务模式,推动了新体系建设,探索出一条“以模式创新带动体系建设”的发展道路。这些有益的探索和经验应继续坚持。政府有关部门要采取积极引导措施,激励地方和基层的创新精神,探索出更多行之有效的服务模式,并及时总结推广,以推动江西特色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形成。
  (三)大力推进体制和机制创新
  各种农村科技服务创新模式都是要突破原有的体制制约,将体制内、外的资源要素通过有效的机制结合起来,盘活存量资源,用活增量资源,有效地改善农村科技服务的效益和效率。因此,应将体制和机制创新作为推动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只要有利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农民素质,就应该大力鼓励探索。同时,各级政府应致力于优化农村科技服务政策环境、改善农村科技服务基础设施条件,推动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和现代道德准则的利益分享机制和诚信体系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廖星成.中国“三农”问题报告[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2] 梁植民.关于江西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组织、制度与政策演变[J].求实,2009,(3).
  [3] 专家讲座.江西农业合作社成功案例与经验借鉴[Z].江西农业信息网.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993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