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积极促进农村劳动力流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长路

  摘要:探讨了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原因与影响,提出政府应根据本地发展的需要,有计划有目的地输送劳动力,使其合理流动的建议,这样,一方面有效地发展本地农村经济,另一方面也可减轻城市压力。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流动;影响;建议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3-0111-01
  
  一、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原因
  
  1.城乡改革给农村劳动力流动创造了条件。农村实行土地承包后。因人多地少,一些劳动力被剩余出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打破了原来的“铁饭碗”,竞争机制开始促使一部分人转岗跳槽,有特长的可各显身手,任何人都可以大胆地干自己的事业,另外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三资企业的增多,沿海经济的突飞猛进,需要人的单位也增多了,这些因素给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
  2.外出打工赚钱是改变农村经济的主要手段。改革开放后,沿海6城市成了科技、信息的窗口,城市经济的迅猛发展,对劳动力需求不断增加,同时越发达的地区工资就相应越高,这对收入普遍较低的农村来说具有相当的诱惑力。于是大批农村青年南来北往,车站、码头、城市、乡村到处可以看到他们的身影。由于流动劳动力为本地赚回资金。不仅改善了家庭的生活,活跃了农村经济,而且为将来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地方政府为他们制定了优惠政策及保护措施,成立劳务输出组织。
  3.社会科技的发展,加速了农村劳动力的流动。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中的大量应用,造就了劳动效率的大幅度提高,再加上农村管理水平的提高,广大劳动者不再满足于温饱状态,他们也渴望过丰衣足实的生活,也渴望有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而要改变这些现状,拥有这样的条件,已不是在家干生产就能解决的,于是很多人就到大城市里去吸收新文化、新技术来满足他们的需求。
  
  二、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积极影响
  
  1.增加了农民收入。劳动力外出的最大动机就是寻求高收入,因此外出的最直接的效果是促进了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改革开放初期,农民生产经营活动单一、收人来源单一,农民收入以农业收入和粮食收入为主体,实物收入占很大比重,比重基本都在70%以上。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随着农民外出务工人数的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以农业收入为代表的家庭经营收入比重下降,而以外出务工收入为代表的工资性收入则呈现出不断增长态势。
  
  2.缓解贫困。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劳动力外出的可能性与家庭收入水平之间成反比关系,这说明劳动力外出与家庭贫困缓解之间存在反向关系。许多贫困地区将劳务输出作为反贫困的重要措施也是出于这个原因。近年来,贫困地区非农产业发展落后,为了摆脱贫困,许多农村劳动力流向就业机会较多的东部发达地区,使得贫困程度大幅缓解,成为中国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大亮点。
  
  3.有利于推动城市和经济发展。城市发展的动力除来自城市内部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以外,另一个重要的动力来自于农村人口进城所推动的城市化及其引起的连锁反应。中国目前的城市率只有45%左右,距离世界平均水平还有较大的差距。可见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对输入地经济和城市的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大批廉价农村劳动力进城一方面降低了城市发展的成本,另一方面也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三、促进农村劳动力流动对策建议
  
  1.确立以公平为价值取向的公共政策体系。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它不仅涉及到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也同时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以及政治问题。在设计解决方案时应统筹考虑上述因素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并将缩小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平作为制定相关政策的权威性社会价值标准,只有确立以公平为价值取向的公共政策体系,才能促进整个劳动力市场健康、持续的发展。
  2.政府发挥职能,充分利用收入分配调节机制抑制两极分化。将城市公共福利和安全水平作为衡量政府执政能力的重要依据,充分发挥政府职能。确保政府公共行为和政策与社会公平的价值目标相一致。
  3.以保障公共安全和社会安全为目标,提高农村流动人口的基本社会保障和福利水平。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必然对城市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在确立以公平为价值取向的公共政策体系的基础上,保障公共安全和社会安全也成为和谐发展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因此,有必要建立以保障公共安全和社会安全为目标的公平合理的市场经济制度,提高基本社会保障和福利的统筹层次。
  
  参考文献:[1]盛来运.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经济影响和效果[J].统计研究,2007,(10).[2]柳彦.关于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政策分析[J].经济问题,2007,(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995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