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政府角度的企业技术创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郝丽娟

  摘要:企业技术创新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其最终目标是要实现发明成果的商品化,为实现这一目的,要求政府在这个过程中承担一定的责任。政府在企业技术创新中起着重要作用,不但为其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以及培养创新人才,还提供了资金支持,但现在仍然还存在着一些缺陷,这就要求政府在企业技术创新中不仅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还要不断增强企业的创新意识。
  关键词:政府;企业;技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1-0049-02
  
  一、政府在企业技术创新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一)政府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
  政府不仅直接推动制度创新,还通过制度创新来推动企业的技术创新。完善的政策体制环境是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立的可行保证。首先,知识产权法律制度是企业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法律基础和保障。另外,企业的技术创新还需要国家制定鼓励其财税等优惠政策。无论是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制定各种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优惠政策,还是进行科研管理体制改革和投融资体制改革,这些改革和制度创新都离不开政府。
   (二)政府为企业技术创新培养创新人才
   当今世界发达国家都在调整教育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创新型人才则是我国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人才培养新目标,高等教育必须担负起培育企业家和创新人才的任务。而这一任务的执行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我国政府为培养科技人才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增加教育投资。中国政府把教育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事业,不断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2005年,全国教育经费为8 418.84亿元,比上年的7 242.60亿元增长16.24%。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包括各级财政对教育的拨款、教育费附加、企业办中小学支出以及校办产业减免税等项)为5 161.08亿元,比上年的4 465.86亿元增长15.57%[1]。二是加强科研机构的建设,充分发挥理工科大学、科学技术院和科学工业园区的人才基地作用。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一批规模适当、学科综合和人才汇聚的高水平大学,要充分发挥其在科技创新方面的重要作用。
  (三)政府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了资金支持
  我国政府为了给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创造一个更好的投融资环境,促进中小企业更健康快速地发展,1999年国务院批准设立了“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自1999年设立创新基金至今,全国有两万多个中小企业申请创新基金,其中近5 000个企业获得支持,创新基金共投入30多亿元[2]。另外,创新基金是非营利性的基金,它不以自身营利为目的,而是通过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对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和总量增长做出贡献以及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作为回报。
  
  二、政府在企业技术创新中的缺陷
  
  (一)企业技术创新环境不完善
  从企业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看,一是我国尚未形成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的竞争环境。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来源于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和外部市场的竞争压力,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市场经济体系不够完善,部分企业尤其是部分国有企业依赖政府的思想依然存在,其技术创新的意识不强;二是高技术产业企业技术创新的科研基础薄弱。2001年,我国全部R&D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仅为1%,不足OECD国家平均水平的一半。由于科技投入的明显不足,造成了我国高技术含量的科研成果较少,目前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占全部专利申请量的比重不足20%,无法满足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3]。从高技术产业企业内部环境看,企业还没有建立良好的技术创新机制,尤其是人员的激励机制和经费的投入机制。20世纪90年代以来,尽管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企业尤其是高技术企业进行科技开发的财税政策和信贷政策,但由于贯彻落实没有完全到位,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并没有充分调动起来。2001年末,我国大中型高技术产业企业中,有独立科研开发机构的企业不足1 500家,绝大部分企业的技术创新组织仍处于一种分散状态,很难开发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4]。
  (二)政府为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而出台的一些优惠或扶植政策起到的作用并不很大
  中国政府对企业和企业家过度的管理,以及浮躁、急功近利的心理都是阻碍“自主创新”发展的主要原因。所以说,政府在一些高新技术领域虽然也出台过一些优惠或扶植政策,但起到的作用并不很大。例如,政府支持的IC技术开发,以及AVD、EVD技术开发,还有HDTV技术开发等项目,都没有使这些项目或参与这些项目的企业得到健康发展,政府的支持反而起到拔苗助长的作用,使人们的思想更加浮躁,急功近利的思想更加急激升华,年初招标,年底就可以获收,只能鼓励企业弄虚作假,谁的台词说得漂亮,谁就胜出擂台,因此,弄虚作假的行为到处横流,1999年50周年大庆就宣布试播成功的中国HDTV高清晰度数字电视广播系统,现在已经时隔七年还在继续试验之中[5]。
  (三)当前政府向企业科研投入当中存在的逆向悖论
  国内知名IT行业媒体《计算机世界》今年3月发表题为《谁在分食中国科技经费》的文章,报道了一些企业采取种种手段“骗取”政府科研投入的做法,其手段五花八门,典型如:一是和地方政府一起游说上级政府,将到手科研经费的相当部分瓜分,剩余小部分用于应付项目验收;二是企业专门找与项目验收的评审专家有利害关系的科研院所合作,以求验收过关;三是虚构最终用户。显然,这是一个逆向悖论,政府向企业科研活动进行投入,目标自然是针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但在实践当中,由于投入模式的缺陷,使得政府的巨额投入反而流向竞争力偏弱企业的腰包里面,与初衷正好背道而驰[6]。
  
  三、政府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对策
  
  企业需要进行技术创新,同时也意味着企业要增大技术研发经费的投入。目前,中国很多企业在资金方面基本上只能勉强维持生产,难以拿出更多的钱用于技术开发。并且搞技术开发转化成商品的过程时间非常漫长,风险很大,没有人愿意把有限的钱用来搞技术开发。政府必须在政策上,以及财力上给自主创新型企业更多的支持,企业才会有进行自主创新的积极性。
  (一)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步伐
  首先,我国政府必须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在确保基础性研究的同时,大力促使更多的科研机构进入企业或与企业联合。鼓励科技人员依靠科技入股的形式参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鼓励科技人员利用自己的科研成果创办高技术企业,促进高新技术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从而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其次,改革科技评审制度。科技项目的评审要体现公正、公平、公开和鼓励创新的原则,为各类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重大项目评审要体现国家目标。完善同行专家评审机制,建立评审专家信用制度,建立国际同行专家参与评议的机制,加强对评审过程的监督,扩大评审活动的公开化程度和被评审人的知情范围。对创新性强的小项目、非共识项目以及学科交叉项目给予特别关注和支持,注重对科技人员和团队素质、能力和研究水平的评价,鼓励原始创新。另外,还要改革科技成果评价和奖励制度。要根据科技创新活动的不同特点,按照公开公正、科学规范、精简高效的原则,完善科研评价制度和指标体系,改变评价过多过繁的现象,避免急功近利和短期行为。

  (二)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
  第一,我国政府要进一步深化国有、集体企业改革,使企业真正成为投资主体、风险主体和利益主体,充分调动企业尤其是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第二,政府要认真落实目前高新技术产业财税优惠政策和信贷政策,引导和鼓励高技术企业加大R&D经费投入力度,使企业真正成为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主体;第三,各级政府要根据不同时期的产业发展重点,选择有限领域或产品,在科研经费和产业政策上进行重点扶持,集中力量,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率先在高技术产业某些领域或产业取得突破性进展,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第四,政府要鼓励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科研开发与技术创新本地化,调整技术引进的结构,加大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力度,大幅度提高消化吸收的能力,尽快改变消化吸收强度严重不足的局面,增强自主开发的能力,提高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三)进一步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意识
  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意识要求政府大力加强科学普及工作,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风尚,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要在全社会培育创新意识,倡导创新精神,完善创新机制,大力提倡敢为人先、敢冒风险的精神,大力倡导敢于创新、勇于竞争和宽容失败的精神,努力营造鼓励科技人员创新、支持科技人员实现创新的有利条件。在这过程中,政府需要不断推广企业技术创新的典型,力争在全社会创造出有利于企业增强技术创新的浓烈氛围。
  综上所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对经济的调解,使企业成为独立的经济行为主体,也使企业技术创新成为一个自行组织的过程,即在企业技术创新系统内部,是由技术所引导的一个自行组织的演化过程,政府不要干涉也不能干涉。但是我们国家的市场机制还很不健全,因此,企业在技术创新实践过程中还需要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对其外在环境进行规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主要表现在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政策、财力的支持来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自主意识。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2005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Z].2007-01-02.
  [2] 严义埙.创新基金路径之辩[J].经济,2007,(1):38-39.
  [3] 高拓.中外科技投入情况比较(之二)――部分发展中国家科技投入情况及中外比较[J].河南科技,2004,(9):8-9.
  [4] 谷文勇,陈勇,等.我国科技创新的现状与发展对策探讨[J].阿坝科技,2003,(2):12-15.
  [5] 陶显芳.企业才是技术创新的主体[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7,(1):61-64.
  [6] 王凌峰.提高政府向企业R&D投入的有效度:问题与对策[J].中国科技成果,2006,(14):23-2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044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