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学分制下高校创新学分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左 颖

  提要我国许多高校创新学分应运而生,它的产生有其必要性。我国的人才资源缺乏,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创新学分,所以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实现创新学分是高校学分制的大势所趋。
  关键词:学分制;高校;创新学分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传统学分制是一种以学分计算学生学习量的柔性教学管理制度。但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现行学分制教育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创新学分制应运而生。“创新学分”是指全日制本科生在校期间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从事超出本专业教学计划要求的科研活动而得的具有一定创新意义的智力劳动成果或其他优秀成果,经校创新学分专家评审委员会评审认定后被授予的学分。“创新学分”制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素质教育为核心,能够发挥大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动手能力和自主学习的习惯。那么,为什么实行创新学分?实施创新学分的途径?它的功能有哪些?一直是高校思考和关注的问题。
  
  一、学生取得创新学分的具体途径
  
  创新学分在不同高校有不同的规定,但大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学生的创造发明和科研成果。社会用人单位对学生的普遍要求是,既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能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又要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能够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通过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我们深刻认识到科研能力和水平与学生的就业有很大关联,因为一个有科研能力的人往往是一个勤思考、会思考和善思考的人,而且具有发现问题、勇于探索、努力解决的能力以及敏锐的观察力,这种能力对于任何工作都是必不可少的。同时,在大学里争取一项科研课题,从事科研活动,一方面能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应用水平;另一方面能明确未来就业的方向,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
  2、学生各类活动的成果。我们学院有各种各样的竞赛活动,有知识竞赛,如英语竞赛,ZHC汉语能力竞赛;有特长竞赛,如演讲比赛、书画比赛、辩论赛、体育竞赛以及各类文艺演出等;还有一些综合类竞赛,如机器人大赛、创业计划大赛等,这些竞赛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合作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让学生从认识到参与,从参与到投入,逐步实现创新―创造―创业的三级跳跃,完成自己去想―去做―去实现的理想。
  3、第二课堂等实践活动。大学生社会实践总结出了许多好的活动形式和内容,如支教、普法宣传、党的理论宣传、义务文艺演出等,可分为勤工助学,暑期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青年志愿者行动等若干项目种类,学生可根据社会的需要和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时间和项目进行实践。这样使大学生普遍受到教育,得到锻炼,为将来走向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学院设立创新学分,激励学生投入社会实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利于素质教育的发展。
  
  二、创新学分的必要性
  
  1、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促进他们的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它的实施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创新能力需要终身培养,创新的动机需要终身激励,推行创新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它愈来愈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它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主要教育目标。所以,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创新精神,已成为世界性教育观。
  2、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创新型人才。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也是一个人生命价值的体现。国际竞争说到底也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关键又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竞争。知识经济时代最重要的只能是创新型人才。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必然成为知识经济社会的脊梁与灵魂。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的收益远远大于物质资源投资的收益。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要多方面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真正培养知识经济时代所需要的创新人才。
  3、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创新教育。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要求高等院校人才的数量、层次和结构与不断变化的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相适应,因此要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人才观。在知识和能力结构上更要注意基本素质的培养和知识能力的综合化,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应变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教学方法主要为分科教学,课堂教学多以讲授为主。这种教学形式在教育史上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它使得教学活动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有利于学生积累知识,打下扎实根基,但缺少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高等教育改革不仅是在教育体制、教育模式和教育内容上的改革,最重要的是要加大创新教育的力度,以改革助创新、以创新促改革。实施创新学分正是搞好教学改革、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举措,即将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由原来的定性化上升到定量化,由原来的弹性指标上升为硬性指标,使学校的意志变为学生的内在要求。为了考核大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有必要建立“创新”学分,由鼓励创新变为要求学生创新,通过创新能力培养,最终达到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和质量的目的。
  
  三、创新学分的功能
  
  1、创新学分的设立,能够进一步加深对学分制本质的认识。本科生教学质量的高低是包括世界一流大学在内的所有相关院校生存发展的基础,设立创新学分是人们在探索提高本科教学质量进程中对学分制的不断深化完善,是高校主动适应社会对高素质创新人才需求日益增大的重要举措。传统的教育观念最主要的问题是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在培养模式上,强调人才培养的统一性,不重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限制学生的自由。教师是主体,在课堂向学生传授和灌输各种知识,学生是被动的客体,而不是自主学习的主体。而创新学分的设立,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让他们自主学习,发挥特长,培养个性,提高他们综合素质,让学生处于教育的主体地位,使他们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是从深层次体现学分制的个性化,人性化和多样化的先决条件。
  2、创新学分的设立,能够进一步挖掘大学生科学研究潜力。一些学校把创新学分作为毕业的一个必要条件,有些学校甚至把创新学分作为保送研究生或者评优的一个条件,无疑起到了激励本科生把精力更多地投入到科研中的作用。实践表明,本科生是具有科学研究的潜质的,创造心理学的理论也证明创造力是每个正常人都具备的,只是创造力的大小有区别而已。美国小学生在教师的引导、鼓励下写出长达数页的有关水、苹果和青蛙等的“论文”,已不是天方夜谭。美国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自信地脱口而出:“我认为”、“根据我的理论”,这在我们的课堂(大学课堂)是要遭人非议的。这种非议的缘由之一就是陈腐的“师道尊严”观念在作祟。为此,学校通过制定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计划,让学生了解创新学分的必要性、重要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想像力,充分挖掘科学研究潜力。
  3、创新学分的设立,能够进一步压缩学士学位学分,缓解学生压力。国内学分制实施效果欠佳的原因之一是学分过多。以北京大学为例,学士学位学分经过多次改革压缩,才从170~180减至150学分,可谓步履艰难。如此高的学分负担使学生很难有精力和兴趣投身科学研究。在当今知识“爆炸”的年代,本科生毕业时在校所学的书本知识已有一半过时。因此,学会学习,掌握基本的方法和技能日渐重要。当然,压缩学分后对学生会出现“无所事事”的状况也存在一定担忧。不过创新学分设立后,学生所获得的创新学分可免一门公选课或选修课,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学分压力,同时学生又得到了实践和科研的锻炼,培养了其动手和科研能力。
  4、创新学分的设立,能够进一步提高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实现创造教育。创造教育是以普通人都具有一定的创造潜力为基本理念,它的实施有利于教育者创造潜力开发,并使之转化现实创造能力的教育,学分制的实施是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创新学分的设立要求教师切实转变观念,树立创造教育目标,培养富有创造性的学生,即重视知识的积累,但更重视强调对学生创造能力的训练。他们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而不能搞一个“模子”进行工厂化“批量生产”。创新学分的实施,加之压缩了学时,提醒教师在教学中要“精讲”,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既要传授知识,更要激荡学生的思维。总之,创新学分的设立在教师的提高和进步过程中起到了促进作用,促使教师积极投入自我学习和发展。
  “创新学分”是激励而非压力,表明学校的人才评价机制已经发生重大转变,过去那种认为只要学好书本知识的思想已经远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才是学校最终的培养目标,当然它不是最终的目标,重要的是通过参与学校提供更多的创新活动,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提高自身的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作者单位:鞍山师范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韦巧燕.创新学分制的内涵及对策研究.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07.4.
  [2]刘洁.解析高校创新学分:现状、功能、问题及设想.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6.9.
  [3]赵环宇.大学“创新学分”制的内涵及实施,2008.1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083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