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旅游对目的地居民社会文化的影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叶玉洁

  提要 随着旅游业在我国的蓬勃发展,旅游引发的社会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多元,对旅行社会影响的研究也越来越得到政府和学术界的重视。本文以广西桂林阳朔县为例,通过实证调查,运用旅游地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等理论与方法,阐释对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的认知,研究分析旅游对当地居民所造成的社会文化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旅游对社会文化影响的有效调控措施。
  关键词:旅游;社会文化:影响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一、旅游对社会文化影响的概念
  
  作为旅游学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旅游的影响研究可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将其划分为旅游的经济影响、旅游的物质环境影响和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三个大的类别。其中,单就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而言,又可细分为对旅游者(客人)的影响、对目的地居民(主人)的影响和对主一客关系的影响三方面。
  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非常复杂,一般主要从两方面入手来研究这一问题:一是通过分析旅游者的行为来研究这一问题。考虑的主要因素有:(1)旅游者的数量:(2)旅游者逗留时间的长短;(3)旅游者的特征;(4)旅游者的经济特征;(5)旅游者在当地的行为活动。二是通过分析旅游地居民对旅游业发展的态度来认识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如,巴特勒(1974)等认为,旅游的社会影响在接待地或旅游目的地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关于接待地或目的地的特征,包括对于主一客关系的影响。如,文化效应、犯罪、示范效应等;另一类是旅游对基础设施和当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影响,如旅游开发对地方资源和设施形成的压力,输入外来劳动力对当地就业造成的压力,当地语言、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等。福克斯指出,“旅游的社会影响被归结为价值体系、个人行为、家庭关系、集体生活方式、安全水平、道德规范、创造力、传统庆典以及社区组织等几方面的改变”。而史密斯则把旅游开发的社会影响归结为示范效应、社会分层与社会化、自尊、文化复兴和憎畏感。马西森和沃尔认为,旅行社会影响是“作用于接待地社区居民的影响”。所以,旅游社会影响研究的焦点往往集中在接待地社区和旅游目的地,而不是旅游客源地。
  本文的研究主要针对对目的地居民(主人)的影响,并且重点集中在旅游对目的地居民的社会文化影响上。本文中旅游对目的地的社会文化影响是指,旅游活动对目的地社会的价值观和意义体系(如语言、服饰、民间艺术、宗教等)以及社会生活质量(如家庭结构、性别角色、社会结构等)所产生的影响。旅游者一旦进入接待地,与接待地发生各种各样的接触,势必会对接待地的社会文化造成影响。这不仅会推动接待地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民族认同意识,促进了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挖掘和复兴。本文以桂林阳朔县为例,就旅游对目的地居民的社会文化影响做初步探讨。
  
  二、旅游对目的地居民社会文化影响的实证研究――以阳朔县为例
  
  (一)阳朔区域研究概况
  1、地理环境。阳朔县地处广西的东北部,桂林市南边,距桂林市陆路65公里,水路83公里,总面积1,428.38平方公里,石山面积513.66平方公里,有2万多座石山,其中奇特山峰317座;水域面积24.56平方公里,大小河流17条,喀斯特岩溶地貌发育于一亿九千万年之前,区域内溶洞众多。阳朔属中亚热带季风区,年均日照1,548小时,年无霜期307天,年平均气温19℃。
  2、阳朔社会调查及结果分析。在阳朔县旅游局的帮助下,本次问卷调查确定了四个不同旅游发展程度的居民点作为调查对象地,即西街、普益、兴坪和高田。调查问卷是依据Ap&Crompton提出的旅游影响评估指标,参考国内旅游影响文献中所提出的相关范围设计而成,共分21个调查项。在小范围试调查的基础上,对问卷调查指标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进行评估、修改后,在四个调查地区进行发放。共发放问卷900份,收回784份。其中,有效问卷645份,占收回调查表数量的82.12%。之后,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包括频次分布均值、因子分析、方差分析等方法。其中,问卷调查表明旅游给当地社区带来相当大的变化,同时居民们也是喜欢这种变化的。因此可以说,对于旅游的发展,当地居民普遍持积极支持态度,认为旅游改善了他们的生活环境,推动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本次调查还分别对33个人进行了访谈,访谈对象主要集中在阳朔县城,访谈对象包括政府官员、企业家、雇员、居民、农民、学生等。访谈的内容涉及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传统,涉及家庭收入及变化,文化生活,对游客的态度、观感,涉及婚姻、宗教信仰、习俗变化,涉及访谈对象与旅游的关联活动情况,涉及访谈对象对个人生活的预期等。对访谈结果记录的归纳总结有如下几条:1、由于本地工业不发达,随着旅游者的增多,地方经济和居民收入对发展旅游的依赖性越来越大;2、道路交通条件的改善明显:3、居民的经济意识加强了,服务向有偿化的转变已经完成;4、旅游的发展对当地淳朴的民风和价值观提出了挑战:5、当地人对发展旅游业的态度是积极的,并主动参与旅游的发展,如家庭旅店、私营餐馆、农民导游等。
  3、旅游对阳朔当地居民的社会文化影响。基于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以及相关文献研究,本文对旅游发展对阳朔居民的社会文化影响做如下总结:“阳朔现象”的出现与在当地的驻留旅游者身份特征(背包旅游者为主体)及其心理需求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与当地政府旅游部门采取了适当的政策(在不牺牲传统产业并有所发展的前提下,将旅游业变成阳朔的支柱产业,以此作为制定相关政策的基石)和旅游业发展策略(先自然发展+指导――逐步规范,包括立法)关系重大:与阳朔的地理位置,特别是与其在桂林大旅游区的旅游产品价值链条中的位置有关。阳朔的旅游业从形成至今已近30年,正是由于其极具个性的旅游发展模式,使得阳朔的文化形态和居民的社会心理并没有被打上“新殖民主义”的烙印。就旅游引起的文化交流而言,阳朔的社会文化环境状况及旅游业发展的模式决定了本地文化在旅游活动中的强势地位。由于客观上旅游者的到访人数是相对有限的,东道主与适量进入的旅游者的关系得以建立在开放、平等、友好的基础之上。同时,又使当地居民的民风、民俗和传统生活方式在跨文化交流中,作为强势文化而发生着对旅游者背景文化,特别是价值观念的冲击。从经济的角度看,阳朔的旅游业发展是平缓的,旅游收入的增长是有限的。然而,从当地发展旅游业的综合效益来看,情况是令人满意的。特别是对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文化进步,阳朔的旅游业发展方式是与当地社会经济状况相适应的。
  (二)关于阳朔旅游影响的几点建议

  1、提高社区参与层次,规范社区参与行为。当地政府和管理部门应该对居民的初级参与行为进行规范和引导,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建立行业协会。可以考虑在政府的指导下设立各种类型的行业协会,如乡村旅馆、竹筏漂流和导游服务等行业协会:(2)制定地方性法律法规,阳朔可提请县人大审议通过有助于扩大社区参与的法律法规。
  2、建立平等的社区对话及利益分享机制。阳朔政府应该努力搭建一个三方(政府、开发商、当地居民)平等交流的平台,使当地普通群众从旅游决策制定到其后的执行和管理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这样做不仅有助于全面评估旅游多方面的影响,从而协调好旅游地社区三大利益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且提高了“社区参与”的层次,使社区居民的参与由操作层提升到决策和管理层。同时,只有社区居民的地位提高了,拥有了平等的对话权,才能在将来的收益分配中拥有合理的权利。
  3、有侧重点地加强宣传教育。社区居民对旅游业的态度对于该地区旅游发展能否取得成功是至关重要的,从前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出,阳朔居民对当地的旅游发展普遍比较支持,但是不同群体感知的情况有所不同,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在旅游宣传中有所侧重,特别要增加与那些非旅游从业居民之间的沟通。另外,阳朔政府可以考虑由财政出资,定期举办社区旅游免费讲座,邀请该领域专家学者或是有丰富经验的从业人员为社区居民做报告,报告的内容可以涉及:居民旅游环保意识的培育、参与旅游致富经验交流、国内外社区参与成功经验介绍等。
  4、建立完善的旅游影响评估和监控系统。当地政府部门应该注意实时监控,定期评估旅游发展带来的正面和负面效应,尤其要注意分析旅游对本地居民的种种影响,防止居民与游客之间或是居民与旅游开发商之间的矛盾激化到不可调和的程度而引发冲突,以做到防患于未然。需要补充的是,该项工作应该邀请多方面人士共同参与,特别是社会学、人类学和环境生态学方面的专家、学者。
  5、保持阳朔山水田园的风光特色。在整个阳朔社区规划和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遵循保持特色的原则,也就是说,任何景观、建筑物的新建都应以不破坏阳朔原有的田园风光特色为前提。除此之外,为了防止过分繁华与喧闹,县城的规模也不宜一味扩大。这是因为阳朔的客流多是为了躲避喧嚣,回归自然的城市人,他们的需求指向决定了阳朔旅游吸引力的核心。最后,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应该引起政府的格外重视。
  
  三、旅游对目的地居民社会文化的积极影响和促进措施
  
  (一)旅游对目的地文化的积极影响
  1、强化当地的民族认同意识。在旅游过程中,接待地的居民自觉不自觉地要与各种各样的国内外游客打交道,而在日益频繁的接触中又往往会唤起他们对自身归属的认识,进而引起他们对自身身份表述的强烈关注。同时,在旅游业迅猛发展的特定情势下,每一个民族都会紧紧抓住这一难得的契机展示自己、张扬自己,以是其中的一分子而感到自豪和骄傲,并借机重新树立自我形象,强化民族认同。
  2、促进当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复兴。旅游已成为现代人的一种基本需要,而人们外出旅游总是受一定动机支配的。在人们外出旅游的所有动机中,体验和了解不同的文化是旅游者的主要动机之一,所以许多国家和地区都逐渐对自己的民族传统文化采取了系统的保护、挖掘和利用措施,以使本国、本地旅游业更具特色和魅力等,一些原先几乎被人们遗忘的传统习俗和文化活动又得到开发和恢复。
  3、促进当地开发自己的民族特色产品。民族手工艺品是少数民族地区特有的文化瑰宝,但近些年有逐渐消失的趋势,但通过发展旅游,可以使濒临消亡的民族手工艺重新得以复苏。
  (二)促进旅游对目的地居民社会文化积极影响的措施。以社会交换理论为指导,我们可以找出如何弘扬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的正面影响和抑制其负面影响的有效措施,从而推动目的地居民以积极的态度对待旅游。要实现这一目标,至关重要的是,在进行旅游规划时要吸收当地社区居民的参与,保证当地居民对旅游开发的发言权和参与决策权,使当地居民最大限度地从旅游开发中获益,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旅游开发后社会文化的改变状况。具体而言,以下五条措施将有助于旅游对目的地居民社会文化影响进行有效的控制:
  1、为当地居民兴办企业提供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并从政策上予以优惠。这样,当地居民就能更多地从旅游开发中直接得到较大的经济效益,从而增加其对旅游发展的支持。
  2、对当地居民进行培训,使其具备被旅游企业雇佣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并且在旅游开发中尽可能地雇佣当地居民。
  3、保证当地居民进入新开发旅游设施的权利,并在门票等方面享有优惠。在开发针对旅游者的娱乐设施的同时,针对当地居民特点开发相应的娱乐设施。
  4、就旅游开发的规划、收益及可能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对当地居民开展广泛的教育,使其对这些方面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
  5、对外来旅游者的风俗、价值观及生活方式等内容进行适当的介绍,以加深当地居民对旅游者的了解。
  
  四、结论
  
  总的说来,旅游的发展和对目的地所产生的影响,会因物质生活水平的基础条件、社会物质文明程度、自然环境条件、文化传统习俗等的不同而各异。正如R,Benedict在《文化模式》一书中所说的,“人们对文化模式的选择是多种多样的”。这样,在适应旅游发展的过程中,不同地方的人们也会依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再次做出文化模式的选择。旅游在对于接待地社会文化的作用总体上是积极的,必须确立社会性的旅游发展观,寻求一种在旅游开发的同时又能有效保护传统文化及其所依托的生态环境、使旅游与文化持续协调发展的模式,尽可能在开发之初注意实现接待地包括社会、经济、文化和环境等重要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桂林工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108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