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安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柯 军

  我国内需相对不足,经济发展的外贸依存度逐年攀高。对消费结构进行研究,有利于促进消费结构优化、扩大内需,具有现实意义。本文试探讨安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状况。
  
  一、安徽城镇居民消费总量分析
  
  收入是居民消费因素中最强硬的制约因子,收入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居民消费的开展。1990年~2006年安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354.60元增加到9,771.05元,增长了6.2倍,年均增长13.1%,表现出了较快的增长态势,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期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90年的1,510.2元增长到2006年的1,1759.45元,年均增长13.7%。同时由图1可以看出,两者绝对额在“十五”期间逐步扩大,但2006年两者差距有所减小,这主要是因为安徽近两年城镇居民收入增长较快的原因。(图1)
  安徽城镇居民每人年均消费性支出由1990年的1,182.12元,上升到2006年的7,294.73元,年均增长12.05%,低于同期全国12.73%的年均增长速度。尽管安徽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及消费性支出绝对额增长较快,但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与西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城镇居民1990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388.70元,人均消费性支出1,156.42元,2004年人均可支配收入7,996.08元,人均消费性支出6,433.58元,分别年均增长13.32%和13.04%,同期安徽年均分别增长13.0%和11.9%,这导致了安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人均消费性支出在20世纪九十年代初还高于西部省份,到了九十年代后期,就开始低于西部地区水平。只是由于近两年安徽发展较快,使得2006年安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略高于西部地区,但人均消费性支出仍低于西部地区,2006年西部地区人均消费性支出7,504.39元。由此可见,尽管安徽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绝对额有所提高,但相对于西部地区并没有优势。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这一差距就显得更大。
  
  二、安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分析
  
  总体来说,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不断增加,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以及服务支出所占比重逐年减少,医疗保健、交通通讯、娱乐教育文化服务等支出所占比重逐年增加,安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渐趋合理,但是在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增长中也存在一些问题。(表1)
  (一)食品消费。安徽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变化从表1中可以看出,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如果仅按恩格尔系数这一标准,安徽城镇居民自1998年便已步入了小康,但同全国同期恩格尔系数相比,比重明显高于全国水平。如果按照我国1995年制定的城市小康水平12个标准来衡量,只有恩格尔系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实际收入等少数几个指标合格,其他的都未达标,如2006年安徽城镇居民文化教育娱乐支出比重为11.92%,明显低于16%的标准水平,因此安徽城镇居民还未实现小康生活。与东部地区省份相比差距较大,如2006年安徽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2.38%,同期东部地区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4.6%。不仅如此,也高于西部地区36.9%的水平。由此可见,安徽的恩格尔系数处于较高的水平,安徽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与全国其他省份相比还处于较落后位置。
  (二)衣着消费。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情况表明,随着衣着消费的发展,衣着消费支出占整个消费支出的比重会相应地呈现三个阶段的变化:第一个阶段,支出比重有一定程度的上升;第二个阶段,支出比重会保持相对的稳定;第三个阶段,由于其他发展和享受数据方面的支出比重明显提高,衣着消费支出所占比重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安徽城镇居民衣着消费总额一直呈上升态势,但衣着消费支出的比重保持相对稳定状态,并伴有一定的波动,可见其衣着消费处于第二阶段。
  
  从衣着消费的内部结构可以看出,随着安徽城镇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人们对衣着的质量有更高的要求,自己做衣服越来越少,成衣消费发展迅速,这一点可以从衣着加工费的逐年递减可以看出,表明人们的消费质量在提高。
  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1995年安徽的衣着支出比重还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到了2004年已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安徽为11.17%,全国平均水平为9.56%,同时也高于西部地区的10.81%。2006年更是如此,全国平均水平为10.36%,东部地区平均水平为8.9%。从趋势来看,全国平均水平及东、西部地区衣着支出比重呈稳步下降趋势,安徽衣着支出比重下降速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及东、西部地区,安徽城镇居民衣着支出比重偏高。
  (三)家庭设备用品消费。我国家庭设备用品消费大致也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主要特点是非耐用消费品的增长快于耐用消费品的增长。第二阶段为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主要特点为耐用消费品的增长快于非耐用消费品的增长。第三阶段为20世纪九十年代之后,主要特点是家庭设备用品消费支出在整个生活消费支出中所占比重趋于下降,文教娱乐用品消费有明显增长。安徽城镇居民家庭设备用品消费从2001年后才进入第三个阶段。主要特点是家庭设备用品消费支出在整个生活消费支出中所占的比重趋于下降,文教娱乐用品消费有明显增长。安徽家庭设备用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在2001年以前一直呈上升态势,在2001年后则呈逐步下降趋势,其中耐用消费品保持与之相同的变化趋势。主要耐用消费品消费渐趋饱和,自2001年以来,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等主要家庭耐用消费品增长速度减缓,在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限制下,新的耐用消费品消费热点处于酝酿和形成过程中。
  (四)居住消费。安徽城镇居民居住支出的收入弹性较低,变动的原因不是来自于收入的增加,而是来自于住房体制市场化改革。1998年全国城镇正式取消福利型实物分房体制,住房消费体制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安徽城镇居民居住支出1995年~2006年年均增长11.36%,同期全国增长11.11%。居住支出比重增长也较快,到2004年就已接近于全国平均水平。从居住消费的内部比重来看,住房支出的比重明显上升,而其中水、电、燃料等支出比重则下降。安徽城镇居民住房条件也明显改善,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逐年增长,2005年安徽人均住房面积为19.9 m2,比2004年增加0.6 m2,但低于全国平均26.1 m2的水平。从趋势上看,随着住房、房租的市场化改革和私人购房比重的上升,城镇居民居住支出比重会进一步上升。
  (五)劳务消费。这里以劳务消费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医疗保健、交通和通讯作为衡量劳务消费的指标。医疗保健支出与交通通讯支出均增长较快,1995年~2006年年均增长分别分22.07%和15.11%,所占消费支出总额比重也上升到2006年的6.05%和10.81%。同期全国平均水平的医疗保健支出的年均增长速度为17.02%,交通通讯支出的年均增长速度为18.15%;西部地区医疗保健支出的年均增长速度为11.65%,交通通讯支出的年均增长速度为17.14%。可见,安徽医疗保健支出的年均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及西部地区,但是其人均支出绝对额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及西部地区的平均水平,这主要是由于早期安徽城镇居民生活水平较低,医疗保健支出绝对额较低的缘故。高速增长的趋势说明,城镇居民越来越重视健康服务,反映了居民消费结构的优化,但也应看到安徽医疗保健支出滞后于全国平均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交通通讯支出的年均增长速度低于全国水平及西部地区,2006年人均支出的绝对额为788.25元,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及西部地区平均水平,处于中部地区的平均水平,反映了安徽交通通讯消费的滞后。

  (六)文化教育娱乐消费。目前,安徽文教娱乐消费支出在消费支出总额中的比重偏低。由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自1990年以来,安徽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总体呈下降趋势,而文教娱乐支出的比重却在12%左右上下波动,略有下降趋势。从文教娱乐支出的内部结构看,教育及文化娱乐服务项支出均有所下降,而文化娱乐耐用消费品的比重上升较快,从而限制了其他两项支出的增长。2004年这种情况有所好转,文化娱乐耐用消费品支出比重下降,其他两项支出比重有所上升。1990年以来,全国城镇居民的文教娱乐消费支出比重一直呈上升趋势,到了2006年支出比重达到了13.83%,远高于安徽11.92%的水平。西部地区自1995年开始该项支出的比重就大于安徽,到2006年达到了13.61%。由此可以看出,西部地区城镇居民较安徽更注重在文教娱乐方面的投入,这也是西部地区城镇居民生活水平比安徽提高得快的一个重要原因。从该项支出的内部构成看,2006年全国城镇居民文化娱乐用品、教育及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占文教娱乐消费支出额的比重分别为25.79%、50.87%、23.34%,江苏分别为27.57%、49.19%、23.24%,安徽则分别为23.09%、62.48%、14.43%,且教育支出比重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这说明,安徽城镇居民对教育较其他两项更为重视,但由于受收入水平的影响,使得教育支出比重占全部消费性支出总额的比重还处于较低水平。
  
  三、问题及对策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总体上安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渐趋合理,但在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及不足。
  (一)存在的问题。1、城镇居民生活水平仍然相对较低。这主要表现在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及绝对额和消费性支出的增长速度及绝对额均处于较低的水平,不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也低于西部平均水平。2、食品和衣着支出比重仍然偏大,大于全国平均水平,吃、穿支出比重大反映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处于较低水平。3、家庭耐用消费品的消费增长缓慢。4、劳务消费及文教娱方面的支出滞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一方面受制于安徽的经济发展水平;另一方面也是受到居民消费观念影响,反映出安徽城镇居民消费观念落后。
  (二)对策建议。由上述问题可以看出,对于安徽城镇居民消费问题,总量和结构上的问题同时存在。这两个问题实际上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而收入的高低是影响居民消费需求最直接、最根本的因素,并最终决定着居民的消费层次和消费结构。同时,除收入水平外,还有其他因素影响着消费结构,如消费习惯、环境、心理预期等,因而政府应出台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提高居民消费积极性并引导居民消费结构向更加健康、合理的方向演进,以期全面提高安徽各地区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有鉴于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坚持发展经济,努力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收入增长缓慢制约消费增长,而实现居民收入较快增长的途径便是大力发展经济,并对失业问题、经济效益问题等给予足够重视,努力消除或减弱各种制约居民收入增长的因素。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扶持下岗职工及其他低收入者,确保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线;对个体经济、中小私营经济实行适度优惠政策。
  2、促进居民消费。培育良好的消费环境,规范消费市场,维护消费秩序,确保居民消费安全;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发展消费信贷,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住房改革方案,全面实行货币分房,鼓励住房信贷,刺激居民住房消费需求。
  3、引导居民消费。政府应积极引导居民对房地产、耐用消费品、教育产业的消费,加大劳务消费的比重。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消费水平、提高劳动者素质,而且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就业,增加有效需求。
  4、调整产业结构,满足消费结构升级。消费结构决定了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也反作用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需要不断适应经济可持续发展、居民消费领域的拓宽以及消费结构的升级,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119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