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增收困难原因及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高书纯
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阶段,农村的任务尤其艰巨。虽然长期困扰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农产品供给不足的矛盾缓解了,但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农业综合效益不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矛盾日益突出;农村教育、医疗等基本社会事业的发展明显滞后;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还未根本扭转。
一、造成我国农民减收的原因
造成我国农民减收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不外乎有以下几个因素:一是农业经营结构不合理,导致农产品低水平、结构性过剩。二是农村市场体系发育不足,农民组织化程度低。三是农业投入不足,投资环境恶劣。四是我国农业深受土地资源约束。五是农业效益下降,农村劳动力就业渠道有限,农业科技水平落后,农产品竞争力不足。六是农产品标准化问题是影响当前农产品质量、销售、流通和出口的重要因素,是制约农民收入增加的重要因素。
二、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几项措施
1、大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素质和效益,是新阶段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对农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关键是要跳出长期以来片面重视提高农产品产量的圈子,把提高农产品的品质放到第一位;打破农产品自求平衡的圈子,发挥各地农业的比较优势,发展不同类型的专业化生产区、区域性产业带,提高农业商品化、专业化、集约化水平;改变长期以来农业生产、加工和销售三个环节相脱节的状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扶持龙头企业发展,采取“公司带农户”的模式,带动农户从事专业化生产,实现生产、加工、销售的有机结合,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
2、加快农业市场化进程。首先看要素市场,投入到农业生产的要素主要有土地、劳动力与资本三大类。土地虽然归国家或集体所有,但是在现行土地承包政策下,积极发展使用权转移市场大有可为。一方面,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把土地集中到少数种田能手手中,改变目前土地面积狭小所带来的规模不经济问题;另一方面,可以避免土地撂荒,提高土地利用率。在资本市场上,要在农业生产中引入市场机制,鼓励各种资本(包括外资)进入农业部门,加大对农业的投入。
3、加大投入,整合资源,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财政部科教文司赵路司长认为,按照中央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今后财政的科技投入以项目支持为主,以技术支持为辅,但现在财政科技投入存在交叉浪费、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的问题,今后要加强项目的通盘考虑和规划。国务院政策研究室李炳坤司长认为,科研经费不足,重复研究过多,科技成果闲置,转化率、利用率低,已经制约了整体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他建议不同层次的政府部门,不同层次的农业科研单位要明确分工,合理配置资源,提高效率。科技成果推广的关键是要与生产挂钩,要扩大规模,通过集中连片大范围的覆盖,缓减家庭土地经营规模过小的矛盾,使科研成果能够得到比较快、大面积的应用。
4、改革现有户籍制度,加快城镇化进程。应当逐步消除对职业选择、流动迁徙、社会身份改变的不合理限制,改革现行的户籍制度,全面建立新的户籍制度,形成按居住地划分城乡人口,按职业确定身份的户籍登记制度。
5、注重实效,讲求实际,努力营造体制与机制创新的宏观环境。资源配置的有效性是经济学的重要法则,同时资源配置的有效性也是城市化成效最重要的因素,从资源配置有效性的要求来说,我国城市发展最缺的是合理有效的体制与机制,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的观念,各级政府为此要致力于营造一个有利于人的观念更新,体制与机制创新的宏观大环境,借以调节城市物质要素在空间上的配置,并引导经济资源和各种要素的合理流动和最佳组合,城市化发展战略的制定不能就城市化论城市化,应从本地的实际出发,注重实效,以生产力发展为标准,以体制创新为要求,以农民增收为最终目的。
6、扩大农产品出口是增加农产品需求的重要途径。加入WTO对中国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贸易产生重大影响。从中国农产品的价格走势来看,我国粮食、棉花的价格已失去了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我国蔬菜、水果、畜产品的质量很低,而农产品产后的加工和运销更为落后。加入WTO以后,WTO的规则限制和约束了国家对农业支持和保护的空间。中国的小规模经营农户与发达国家的大农场将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展开直接竞争。后者不仅在技术、市场营销管理和资金上优势明显,并且常常得到政府高额补贴。相比之下,中国农业生产劳动成本虽然低廉,但生产率低下。尤其是,中国在农业科技开发和推广方面的投入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这些都制约着农产品出口的增长和中国农业竞争力的提高。适应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要求,今后应大力发展优质果、菜、花卉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增加养殖及加工品的生产。应该利用加入WTO的过渡期,制定投资、技术、价格、税收等各种优惠政策措施,支持和帮助农民扩大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的出口。
7、劳务输出是促进农村劳动力流转的主要渠道之一。既可以缓解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压力,增加收入,又可以提高劳动者素质。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系统于2001年11月份,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69个村庄、11.6万户农民的最新调查表明,外出劳动力有47753人,占总劳动力数量的21.9%,比2000年提高了近1.9个百分点。外出劳动力以男性为主,占62.5%,女性占37.5%。其中,出省就业的占35.6%,省内、县外就业的占27.0%,而在本县就业的仅占31.4%。平均每个外出劳力有8.2个月时间在外就业,比上年延长了20天;举家外迁户占农村总户数的4.1%,同比增长了近0.3个百分点;平均每个外出劳动力带回和寄回的现金收入3335元,增加幅度为7.3%。这不仅表明大多数外出务工或经营者对流入地进行了人力投入并获取了收入,同时将收入的一部分通过生活消费投入流入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而且已有4.1%的农户与候鸟性的外出打工或经营人群有了本质的跨越,成为中国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加速城镇化过程中的最早期移民。
8、精简乡镇机构和人员,稳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减负必须治本,首要的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大力精简机构,下决心减人、减事、减税、减费,特别是在精简机构和人员、降低农村社会管理成本上要有所突破。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有国家的政策支持。建议把用于税费改革的成本首先用于精简机构和人员,对现有的财政供养人员“买断”一批、保险一批,千方百计减轻人员包袱,只有这样才能减少社会管理性支出。同时,要加快乡镇体制改革,使领导农业、指导农业最直接的乡镇一级政府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实现工作职能、管理手段、工作方法的转变。依法从分配上理顺国家、集体和农民三者利益关系,杜绝一切乱收费、乱集资、乱摊派;开展专项治理,加强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经营性收费的监管,严肃查处加重农民负担的违纪违法案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141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