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试述“十二五”时期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路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胡迟

  中国企业联合会按照国际惯例新近连续第7次推出了2011年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各项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的营业收入、资产总额、所有者权益、利润、门槛值依次为17.81、16.75、5.77、0.73万亿人民币、55.42亿人民币,分别比上一年剧增了34.61%、22.35%、17.27%、40.38%、33.25%。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从1990年以来,中国制造业生产率的年增幅在10―15%之间。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使得2010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产出最高的国家。根据有关机构估算,2010年中国占世界制造业产出的19.8%,略高于美国的19.4%。分析认为,中国把美国赶下其盘踞110年的最大商品生产国宝座,标志着中国制造业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余年的发展,终于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根据中国企业联合会的最新统计研究,2011年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呈现出八大特征:入围企业的规模继续大幅增加,经济效率有所上升,研发投入与专利均有增加,产业分布基本稳定,东部地区仍有明显优势,民营企业继续强劲增长,国际化水平有所下降,劳动生产率继续提高。虽然,我国制造业近年来飞速发展,但仍存在种种问题,其中绝大部分问题均是“老生常谈”,仍然缺乏根本性的变化,从而制约了我国制造业企业随着规模的扩展而一同转型升级。因此,这些问题应当给予持续的高度关注。“十二五”时期,中国制造业应当从以下方面着手,努力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
  一、实现长期稳健发展
  根据中国企业联合会的最新发布,2004―2010年,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的营业收入、资产总额、所有者权益、利润、门槛值的平均增长率分别为23.45%、22.44%、22.34%、22.12%、18.31%。如此超高的增长率使得中国制造业的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但在目前粗放的发展模式下,高速增长给资源、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对企业而言是不可持续的。“十二五”时期,中国制造业企业应当在前期高速成长的基础上,着手建立一种更可持续稳健的业务增长模式,追求愿景更为清晰,对主业更为专注,对创新的追求更为实际,对内功修炼更为倚重,对机会追逐更为谨慎,实现从“快公司”向“稳公司”的转变。
  二、增强战略管理能力
  “十二五”时期,我国制造业企业的成长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制造业企业要以金融危机为鉴,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提升战略动态管理能力和市场把握能力。为此,要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加强风险防范
  企业对于在危机中暴露的问题,要找到这些问题的根源,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并从中学习经验,预防相似的情况发生,为自身未来发展扫除障碍,求得长远发展。
  (二)深入了解国际市场
  通过这次经济危机,能够使我国的企业更多地走进国际市场,更多地了解世界经济的规则,认识国际市场的发展,学习并吸取经验,调整企业的结构和方向,适应国际经济市场的变幻莫测。
  (三)提高抗风险能力
  运用避险类支付、结算和衍生工具规避金融风险,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随着人民币升值幅度的加快,企业应逐步增强运用避险工具锁定汇率升值风险、规避汇兑损失的意识,运用避险类支付、结算和衍生工具,如贸易融资、运用金融衍生产品、改变贸易结算方式、提高出口产品价格、改用非美元货币结算、增加内销比重和使用外汇理财产品等,主动规避风险,减小人民币升值对出口企业的影响。
  (四)实施精细化管理
  企业要向管理要效益,特别要切实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全面实现管理信息化。信息化可以真正帮助企业在理顺内部管理的基础上,实现有效的成本控制,实现生产制造和物流供应过程的可视化和可追溯,实现生产现场信息的及时反馈,有效监控产品质量、设备,加强与供应商的协作,提升对客户的服务水平,强化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充分利用企业已有的信息系统和数据资源,将数据有效化、有序化、合理化,并充分利用,实现产品设计制造和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
  三、优化供应链管理
  目前,国内许多制造业企业已经开始把创造价值的各个环节进行整合。对制造企业来说,可以沿着以下路径整合供应链。
  (一)向产业链两端延伸
  根据微笑曲线理论,价值最丰厚的区域集中在价值链的两端――研发和市场,而研发和市场正是我国制造业目前所缺乏的。因此,我国制造业企业应当在生产环节上全力向上游与下游拉伸,力争改变以加工为主业的发展方式,打造一条从上到下、纵向一体的“垂直产业链”。必须指出的是,这种向产业链两端延伸的模式并非让企业回到原来“小而全”的轨道上,而是以行业内大企业作为龙头企业,构筑产业集群的大平台,带动中小企业分工合作,摆脱同质化竞争的困境,形成差异化发展。最终增强产业的稳定性,提升整个产业链的水平。
  (二)提升供应链的运作
  首先,供应链管理要将品牌从过去点对点(个体对个体)的竞争,转变为系统对系统(产业链对产业链)的竞争;即伴随着专业化的分工,品牌应该进入到包括产品生产、设计、研发、销售、物流、信息化管理、渠道建设等在内的“系统竞争”阶段。这将是一个更为高水准同时也更为复杂的竞争。其次,要从过去相对较封闭单纯的买和卖之间的合作关系,形成一个相对较开放的平台,让整个供应链的利益方都能参与到产品的开发、价格的制定、集成创新等环节中去。再次,供应链管理应该关注从有形创新向无形创新的转变。过去,业内更多注重的是产品内在一些功能性方面的创新,比如质量、技术等。但是随着产业的发展,产品应该在节能降耗减排带来的功效、可持续消费、商业模式的创新等方面下更多的工夫。
  (三)借力信息化
  制造业企业需要借助信息技术优化供应链管理。目前这方面已经有了不少运作成熟的软件系统,但信息化绝不是单纯的软件应用问题,它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企业管理架构的调整、业务流程的重组等方面。先进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提供的是一个整体企业运作模块,它蕴含先进的经营理念、科学的管理流程和敏捷的IT技术,将引导企业进入标准化的管理运作模式。
  四、切实开展产业融合
  产业融合不仅能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还能使企业创造制度绩效,形成开放性的产业融合体系。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新科技革命的步伐以及大型跨国公司的发展,全球产业融合发展日趋明显。基于我国国情,实现产业融合是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现实选择。具体而言,可以选择以下路径推进产业融合。
  一是传统制造业内部重组融合,通过企业兼并、重组等,优化原有产业结构和组织形式。提高整体竞争力和生产效率。这类似于传统兼并重组中的横向与纵向模式。
  二是传统制造业与高新产业融合,通过高新技术嫁接改造等多种方式,拓展新的产品和市场,使传统制造业提高产品附加值,推出新产品,实现装备现代化,获得新的生命力。
  三是传统制造业与网络产业融合,借助计算机、通讯和媒体的三网融合,加速电子商务发展,使传统制造业实现经营方式多样化,信息流无障碍流通,价格信号传递及时准确,标准化更易实行,生产经营效率大大提高。
  四是传统制造业与文化产业融合,通过形成、提升和提炼企业文化、产品文化,实现传统制造业与文化产业的对接。通过对传统制造业所拥有的传统工艺和历史文化底蕴的合理保留和运作,使之转化为文化产业的基础元素,变历史文化底蕴为新的竞争优势。
  五、有效实施产融结合
  随着中国经济迈入“十二五”时期,各行各业都面临着新一轮的高速发展机遇,如何利用有限资金将企业核心竞争力指数级放大,进而构建产业链控制力并影响整个行业的发展趋势,势必成为有实力的制造业企业需要面临的重大课题。从国内外企业的经验看,企业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来实现产融结合:

  首先,实业资本转换成金融资本。往往都是将流动资产参股相关金融产业,从持股到参股,最后到控股。利用这种方式从实业产业渗透入金融产业。通常企业自发的产融结合多是从小做起,从典当、担保等较易入手的金融行业做起,实现资本的原始积累。
  其次,利用实业资本和产业资本的互动关系,进行相互渗透,背靠实业面向金融机构,打通融资过程中的瓶颈环节,获得更多的融通便利。通过贷款、次级债、企业债、变相融资、社区银行和股权交易等形式扩大企业的融资能力。
  再次,要将实业资本、金融资本和虚拟资本进行融合,通过IPO、借壳、股权置换等形式运作上市,大幅提升企业的融资能力。通过菜单式的兼并收购,实现企业社会影响力的提升,借助融资后获得的资金实力通过兼并收购,实现高速的产业整合及扩张。
  最后,也是产融结合的高级阶段,是在产融一体化的基础上,进行多元化产业支配和结构性投资。企业控股商业银行、成立担保公司和组建证券公司,将实业、银行、保险、债券等资本市场联系到一起,将国内市场直接与国际市场对接。
  六、积极拓展新兴产业
  2010年9月,国务院常务会通过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确定了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制造业、新能源等七个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并将其作为实现经济发展转变、方式转变的先导。工信部预计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约4.3万亿元,2020年将达到11.4万亿元。企业在拓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时,应当注意以下问题:
  (一)对企业而言
  现阶段最应注意的是技术风险。因为目前的新兴产业均处于产业的形成期,虽然技术创新的强度非常高,但各种技术路线都在探索当中,许多领域最大的特点是技术的不确定性,很多技术不够成熟,一种技术可能很快被另一种技术所代替,且往往具有颠覆性。因此,盲目投资蕴含着巨大的风险。企业应尽量规避这种不确定性风险。
  (二)从产业角度看
  就有效助推制造业转型升级而言,最需关注的是加快推进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因为装备制造业是制造业产业链的核心环节,具有技术密集、附加值高、成长空间大、带动作用强等突出特点。大力培育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是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重要途径。“十二五”期间,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总体思路是面向我国工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迫切需求。
  (三)从宏观角度看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还必须处理好几个重大关系:一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关系,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绝不能脱离现有工业基础,另搞一套新的产业体系,必须要和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相结合。二是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的关系,既要着力推进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又要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加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三是整体推进与重点领域跨越发展的关系,要合理规划、统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协调发展。同时选择最有基础和条件的领域作为突破口,重点推进,形成新的增长点,大力培育产业集群,促进优势区域率先发展。
  
  (胡迟,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148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