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对农业产业化生成\发展及作用的再认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慧娟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农产品供应一直处于短缺状态。随着政策不断放宽,各类专业户、家庭农牧场等应运而生并以合同购销等方式发生产销联系,此后各类经济联合体不断涌现,各种社会化服务组织崭露头角。进入90年代以后,我国的农业产业化已处于快速发展中,并开始形成一支大有作为的重要经济力量。本文拟就农业产业化的生成、发展及其作用等问题进行再认识。
  一、农业产业化的生成与发展条件
  农业产业化是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取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核心的,以当地资源优势和加工流通企业为依据,以农产品生产基地为基础,对农产品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所形成的一种较为完整的产业系统。它是以农业为基础的多种产业相结合的经营方式与组织形式,它的生成与发展是有条件的,同时也是一个演进的过程。
  (一)生产力达到一定水平,分工不断明确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各产业间的依赖性进一步增强,联合与协作的重要性更加突出,贸工农一体化的需求也日趋强烈。此时,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产品购销已变为独立的生产部门,现代先进的技术装备、科学和管理知识得以广泛运用,使得农业产业化发展具备了坚实的物质、技术条件。
  究其实质来说,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过程就是农业工业化的过程。在工业化初期,工商资本需要进行自身的积累与集中,同时也需要农业为其提供原始积累。而此时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因为大大低于工业的劳动生产率,所以工商资本必然没有向农业领域扩张的积极性。只有进入工业化中期以后,当工商资本具有较多的积累,需要寻找新的出路时,才会选择在农业领域的扩张。于是,工商资本直接向农业和农产品加工部门渗透,使贸工农一体化具有了可能性。此时,也是农业现代化的起步之时,农业本身也已具备了一定的积累和能力的集中。由于大量现代科学技术和先进装备的应用,使农业已逐渐转变成使用机器进行生产的部门,且其发展也更加依赖于由农业外部提供的现代装备和科学技术,提供的产品销售市场,这就使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成为了农、工、商三个方面的共同需求,于是贸工农一体化的互相融合便应运而生,且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时俱进。
  (二)农业生产的专业化、社会化、规模化和集约化
  农业生产的专业化、社会化、规模化和集约化是农业产业化生成和发展的最根本的内在条件。其中,起核心作用的条件在于农业的专业化。这是因为,在农业生产不断发展的同时,专业分工也在不断细化。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农业的生产过程不仅与产前及产后阶段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而且其内部也分化出越来越多的专业和部门。这些部门相互之间密切衔接,从而形成一个包括从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与供应,到农业生产全过程,再到收购、加工、包装、运输和销售各个环节在内的有机整体。各环节的密切协作及农业再生产的兴旺发达,把在分工、协作基础上相互关联的行业和部门,通过必要的利益联结成为一个综合体系,进行社会化大生产成为必要。
  由此看来,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必然是农业产业化的应有条件,缺乏这种条件,产品的批量过小,交易成本必然偏高,竞争能力差,企业难以在现代市场上生存,因此也谈不上加入到贸工农一体化的社会大生产中去。由于农业生产的专业化,也涵盖区域、部门、生产经营单位及工艺的专业化,利于迅速提高生产力,因此,其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必然起着核心作用。
  (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离开了体制基础,以市场为导向的农产品交易必将遭遇重重阻碍,资本的平均利润率就不会存在,农业的产业化也就不可能得以实现。当然,在具备了上述条件之后,农工商一体化内部的非市场安排、各主体利益间的协调以及运行机制的促进也是不可或缺的制度性条件。
  二、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重大意义
  (一)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农业及其工、商业的全面发展
  实行工贸农一体化经营,将大大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广大农民进入市场。这是因为通过把实力较强的、具有带动辐射、服务与扶持、市场开拓能力的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做龙头,把农产品生产基地、农户和市场紧密连接起来,做到种养有指导、生产有服务、销售有市场、价格有保障,使广大农民的生产经营活动通过龙头企业顺利地实现同国内外大市场接轨。而农产品的加工流通企业,也因为同大批农户形成了利益共同体,而拥有了稳定的原料生产基地,可以减少生产的波动,保证市场货源的充足,必然会促进农业、工业和商业的全面发展。
  (二)有利于实现农业的两个根本性转变
  农业产业化本身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产物。农业产业化的项目,也是依据国内外市场需求来选定的。因此,农业产业化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最佳经营模式,推进农业产业化为实现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提供了可靠的基础。目前,国内许多地方的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基本还属于粗放经营方式,低产低效,农业增加值的科技含量较低,农村经济结构和农业内部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农产品多以大路货为主,原料型产品多,加工增值少,精深加工更少;低档产品多,名优新特产品和无公害绿色食品少。实施农业产业化,将可以吸引各种高级生产要素向高效的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流动与集中,并且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断优化的过程,也是实现向集约化经营转变的过程,必然促使经济效益得到提升。
  (三)能够促进我国农村改革的第二次飞跃
  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与科学种田基础上的适度规模经营,是实现农村改革发展第二次飞跃的标志,二者相辅相成。在坚持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实行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社会化布局与经营,对于实施科教兴农、科学种田以及应用先进技术与装备是切实可行和极为有利的。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是农业分化的内在要求。在提升农户经营规模的基础上,要求产前、产中和产后各环节联结起来,而龙头企业把农户分散的生产引向专业化、规模化生产经营,也促进了农业的社会化。
  农业产业化也将为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合作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为改善农业的生产条件、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强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集体经济实力奠定了基础。同时,农业的产业化也可为乡村兴办经济实体开辟门路。乡村集体经济或合作经济可以通过兴办各种农产品加工与流通企业,创办集体农场、养殖场等,加入贸工农一体化组织;也可以在更高层次上、更大范围内进行跨所有制、跨部门、跨社区的横向联系与合作,以发展新的更高级的集体经济。由此可以看出,推进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必将能够促进农村改革与发展的第二次飞跃。
  (四)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保证农村小康目标的实现
  推进农业产业化,就是要把优化生产经营机制作为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这是因为,推进农业产业化,必然要求加强农产品基地建设,增加农业投入,改善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和基础设施,对于提升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确保粮、棉、油等主要农产品的稳定增长,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农业产业化的统一体内部,农产品加工流通龙头企业大多会以预付定金、提供服务和执行合理价格等形式收购基地的农产品,这将有利于农民增收。通过农业产业化,延伸产业链,将促进农产品的加工转化和增值,可以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进一步加快农村地区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步伐。
  (五)有利于实现农业经营管理的现代化
  目前,我国的农业生产力还较为落后,必须通过农业产业化实现经营方式和组织制度的改革与创新。通过利益机制、运行机制的综合配套改革,工商企业的介入以及国家政策的支持等,可以全面调动产加销、贸工农各方面的积极性,以利于吸引各类资金、先进的生产加工技术、科技人才、先进的生产工艺和设备、土地资源等各种生产要素向高效益的农业产业化项目流动与组合,将进一步提升农业的经济效益和自身的积累能力,便于从多方面改善农业现状,促进农业的现代化进程。
  (六)有利于推动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
  各地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为我国工商企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性机遇和巨大市场,尤其是对于农产品加工业、流通企业、餐饮服务、资讯业、包装仓储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以及加工工业小区和专业批发市场的建设,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各地的实践已经证明,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较快,农村的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就会明显加快。因此,我们相信,通过有正确引导的农业产业化的推动,我国农村的工业化、城镇化将会呈现一个崭新的局面。
  
  (王慧娟,辽宁沈阳人,辽宁社会科学院省情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农业经济)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149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