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开发对策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乔凤珠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它已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同时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作为影响可持续发展的诸多重要因素之一,人力资源开发越来越成为当前研究中国可持续发展不容忽视的重大课题。
  一、人力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人力资源开发是指对组织内员工素质与技能的培养与提高,使他们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最大地实现其个人价值。它的实质是尽可能多地培养和引进现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并通过有效利用这些劳动者,达到实现科技进步和大幅度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的目的,它与可持续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人力资源开发是可持续发展的主体
  1、人力资源是推动可持续发展的主体和中坚力量
  人力资源作为一种特殊资源,不会像其他资源那样在运用过程中被消耗掉,而是凭借人的智能在运用过程中不断再生、发展的资源,因而人力资源可以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
  2、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持续创新的人力资源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不对满足后代人需要构成危害,这就对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提出了新要求,这就需要具有创新意识的人力资源。
  3、人力资源开发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可持续发展以人的发展为重要内容,就是要促使人的各方面素质得到充分而协调地发展,也就是要造就高素质的人才。
  (二)人力资源开发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现代经济发展证明,物质资本增加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固然重要,但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比物质资本和劳动力数量的增加重要得多。二战后,日本和西德两国的资源短缺,资本严重不足,但由于它们重视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造就了一批训练有素的劳动者和企业家,弥补了资源、资本的不足,并在合理组合生产要素、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对经济的发展可起到倍数增长的效应。1900―1957年美国物质资本投资增加4.5倍,但利润只增加了3.55倍;而人力资本投资增加3.5倍,却使利润增加了17.55倍,后者的利润增加是前者的5倍。可见,人力资源的质量是可持续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
  (三)人力资源开发是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人力资源的开发问题,是研究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大课题,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水平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把开发利用人力资源作为基本战略,必须真正树立人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基本重要途径,加大教育投入,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真正认识到发展教育、开发人力资源是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根本,因此,应把人力资源开发作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二、面向可持续发展我国人力资源开发面临的困难
  (一)人力资源数量庞大,劳动就业压力十分沉重
  受人口增长历史原因的影响,我国人口和劳动力长期过量增长,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最新结果,我国现有人口已达到12.96亿,预计到2035年将达到最高值15.32亿,届时劳动力人口约为9亿,就业压力非常严重。就业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基础,劳动者没有工作,无法充分展现自身才华,人力资源就谈不上开发和利用。因此,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就要解决就业问题。
  (二)人力资源质量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
  我国人力资源的素质与生产发展需要相比有较大的差距。有关部门参照国际上流行的标准对我国公民科学素养的调查表明,具备理解科学知识水平的中国公众的比例为30.1%,与美国的35.7%相差不多;具备理解科学过程水平的公众,中国为2.6%,美国为13.3%,中国为美国的1/5。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数据,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1960―1985年期间,日本为9.30%,香港地区为5.52%,韩国为6.55%,台湾省为6.6%,新加坡为2.17%,这种教育水平是保证这些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而我国2000年才只有3.5%,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很不适应。
  (三)人力资源结构不适应经济结构变化的要求
  一般来讲,人力资源结构的调整周期要长于经济结构调整周期,因此出现结构性就业不足现象,在某种程度上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这种情况表明人力资源结构的调整,应从长计议,提前做出适当安排。从我国目前情况看,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结构不适应经济社会结构变化表现在:
  1、劳动力的产业分布不合理
  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结果显示我国第一、二、三产业的从业人员将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分别为50%、22.5%和27.5%,与经济发展水平大体相当的发展中国家相比,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例偏高,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例又明显偏低;
  2、人力资源地区分布不合理
  高级人才呈现出东部地区集中,中西部地区明显不足的状况。同时,农村大批有文化的青壮年劳动力流往外地,农业生产只能靠妇女、老年人和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劳动力,影响了农业科技的推广与乡镇企业的发展;城市中,由于行业间的收入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差距扩大现象,使一些国家需要加强的部门、行业和单位中的大批优秀人员流到高收入单位,给国家发展战略、政策的实施带来不利的影响。
  三、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开发对策
  (一)牢固树立人口意识和环境意识
  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两项基本国策,是可持续发展中最为基本的战略,是我国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前提。计划生育是开发人力资源,建立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基础与核心;环境保护则是保证人力资源开发和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一些科学家对中国资源能源承载的人口数量进行过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中国物质资源所能承载的合理人口量大约在7―10亿之间,最高数量不能超过16亿,否则将会产生严重的危机。只有有效地控制人口增长,才能保证本世纪内全国的人口与资源、环境相适应,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我国的生态问题面临的形势很严峻,我国每年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所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1000多亿元,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在发展中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的关系,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紧密结合起来,走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并进的道路。
  (二)树立生态文明观,走产业生态化道路
  生态文明观是可持续发展、开发人力资源的思想基础。传统工业文明建立在“人是自然主宰”的思想基础上,在发展过程中,趋向于单向地显示人类征服自然而获得的经济利益,忽视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生态文明观主张“人是自然一员”,强调社会发展、经济发展、自然发展的整体性和相互依赖性。在发展方式上,生态文明观强调既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又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和生态规律,主张维持“社会―经济―自然”系统的整体利益,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三)把开发利用人力资源作为基本战略,真正树立人是第一资源的观念
  现在有一种片面的观念,一谈到人口就只把它当作负担,当作包袱,而没有看到人口同时还是宝贵的资源。实际上,人口数量大的确是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并不是决定因素。改革开放以来,国内人口密度高的地区发展速度一般要比人口密度低的地区快,发展最快的区域恰恰集中在沿海人口密度最高、人口素质最好的地区,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人口众多不意味着必然落后,人口之所以成为一国经济发展的沉重包袱,根本原因在于人口素质低下。因此,要正视人口压力的现实,继续搞好计划生育工作,更要开发利用人力资源,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把人口包袱变成社会财富,变成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使我国经济得以持续健康地发展。
  (四)加大教育投入
  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基本途径,我国教育投资的主要问题是投资强度低,现有教育投资不仅数量少,而且投资结构不合理,普通高等教育发展较快,成人教育、中等教育发展不足。为此,在加大教育投入方面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应广开财源,大力吸收企业、民间和国外投资基金等多种来源的资金调动社会各方办学的积极性。二是国家和地方政府要大力增加教育财政支出,使教育经费在法规上得到保障。三是教育投资的重点应放在基础教育、中等教育和成人教育上,重心是提高全社会劳动者的整体素质,特别是强化对农民的文化科技教育,提高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和科技水平。
  提高人口素质是提升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重要基础,所以应根据中国经济、资源和人口现状,制定和采取积极有效的计划和措施,切实地解决人口和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真正地将充沛的人力资源转化成能适应强力角逐的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竞争的有效资源优势。
  参考文献:
  ①陈维政,余凯成,程文文.《人力资源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
  ②杨云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9月
  ③《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年鉴(2001)》
  (乔凤珠, 1962年生,辽宁沈阳人,辽宁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教育中心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154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