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会计准则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马 伟 靳桂龙 葛丽娜

  企业的盈余管理,就是指企业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在遵循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对外的开机报告进行调整和控制的管理行为。企业盈余管理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对会计估计的变更,来实现对收益及费用成本的多计或者少计,从而实现企业市场价值的最大化。
  一、新准则对企业盈余管理行为滥用的限制
  (一)存货计价方法调节盈余的行为得到限制
  企业盈余管理中的存货发出计价方法的调节主要表现在存货价格的波动上。如果存货价格处在上涨时期,若采用后进先出法,将最高价格的材料入账,提高当期的成本费用,从而降低当期的企业利润;先进先出法就是要用最低价格的材料入账,降低当期的成本费用,从而增加当期的企业利润。利用对企业利润的少计,实现在企业盈余管理上的利润调节,体现了对盈余管理的滥用。
  针对这一现象,新会计准则在会计政策中取消了后进先出法,即在企业的存货发出计价方法中,企业只能采用先进先出法、以及个别计价法或是加权平均法来对存货的实际成本进行计算,不允许企业再通过后进先出法的方式来调节当期利润,部分消除了人为的调节因素,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企业利用存货计价方法调节盈余的行为,缩小了盈余管理的范围,使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得到提高。
  (二)利用资产减值损失调节盈余的行为受到限制
  将企业的资产减值所造成的损失先计提然后再转回,从中实现对企业利润的调节,是很多企业在盈余管理中的常用手段。
  而在新的会计准则中明确规定,企业资产减值的损失在计提之后,不得转回。通过这一规定杜绝企业利用对资产减值的调节来实现对盈余管理上的滥用。此外,新会计准则在对企业资产计提的准备上,针对存货跌价准备及坏账准备等情况,虽然允许在计提后转回,但是对计提转回也做出了很严格的限制。这些限制从根本上杜绝了企业通过转回计提的资产减值实现对利润的快速回复和增加法的情况,因此新的会计准则颁布之后,在资产减值的计提和转回行为中,企业就显得更为谨慎,从而对企业的盈余管理进行了良好的规范。
  (三)利用企业合并调节盈余的行为受到限制
  对于我国的企业合并,以前的会计准则主要是各自的股权比例作为衡量标准,这里面有明显的漏洞可以利用,因此就有很多业绩不佳的企业,通过对一些业绩良好的公司股权进行收购或者是对自身业绩不佳的公司股份进行减持等手段实现对企业自身盈余管理的目的。
  新的会计准则针对这一现象,做出了最大的限制规定就是处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要放弃使用公允价值;而处于不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则是使用建立在企业双方自愿交易的基础上,并且由双方都认可的公允价值,并严格的按照公允价值去计量。这样的规定不但可以避免出现企业通过企业合并来实现对企业盈余管理上的滥用,同时还体现了我国资本市场的现状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特点,对公允价值谨慎使用,对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规范,从而提高了企业利润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四)对企业会计关联交易信息披露提出更高的要求
  首先,在新的会计准则中的关联方交易披露准则中扩大了关联方的范围;第二,新会计准则要求存在关联方关系的企业必须在报表备注中披露关联方企业的基本信息,而无论是否跟这些企业发生过关联交易。
  二、新企业会计准则下企业盈余管理空间的扩大
  (一)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企业盈余管理中的应用
  公允价值是我国新的会计准则的一大亮点,同时也是我国会计准则同国际接轨的一个重要的标志,具体而言,公允价值就是指交易双方在公平交易和彼此熟悉的前提下,所自愿进行的交换资产或者是清偿债务的成交金额。
  新会计准则规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易的收益可以通过公允价值来计价,将账面价值同交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企业的当期收益,并纳入企业的利润表,但前提是这种交易符合商业性质,并且可以通过公允价值进行可靠的计量。利用公允价值,我国企业中的非货币资产交换就会直接产生利润,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企业盈余管理的范围,如果可以对公允价值得以合理地应用,将会有效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但是这种新形势的出现也有可能被某些企业作为新的滥用盈余管理的手段,所以在企业的相关管理中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
  (二)新企业会计准则中无形资产内容中的变动
  旧会计准则中规定将无形资产研发支出全部计入管理费用。新准则则将企业的无形资产研发划分成两个阶段,研究阶段的支出在发生当期计入损益;进入开发程序后,只要符合准则规定的相关条件就可以予以资本化。在会计实务中,由于无形资产研发业务复杂、风险大,很难明确划分研究和开发两个阶段。企业如何划分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就决定了研发支出费用化和资本化的分界点,为企业操纵利润、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便利。另外,新会计准则中对无形资产的摊销不再仅局限于直线法,并且摊销年限也不再固定。因此,企业可能会通过调节无形资产的摊销年限的方法来进行盈余管理,通过增加摊销年限和加速摊销来提高企业的业绩,或者以相反的手法来降低业绩,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
  (三)借款费用资本化资产范围的扩大
  新准则扩大了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资产范围,由原来的仅限于“为购建固定资产的专门借款所发生的借款费用”,扩大到“为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才能达到预定可使用或可销售状态的固定资产、存货、投资性房地产等的专门借款和一般借款的借款费用”。由于企业借入的资金是混合使用的,企业中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到底占用了多少一般借款,为达到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而借入的专门借款有多少被用于短期投资,企业外部的人很难了解。这样就会诱使企业为了达到增加盈余的目的,采用一定的手段使专门借款之外的一般借款的利息支出符合资本化的要求,或者将已经完工的固定资产长期作为在建工程核算,既延长了利息支出计入资本化的时间,又减少了折旧的计提,从而影响企业的利润,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
  综上所述,新的会计准则对我国企业的盈余管理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企业针对这些影响要有正确的认知态度。
  (马伟,1982年生,山东水利职业学院会计、助教。研究方向:财务及经济管理。靳桂龙,1979年生,山东水利职业学院助教。研究方向:英语教学。葛丽娜,1980年生,山东水利职业学院会计、讲师。研究方向:财务及经济管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160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