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技术产业科技人力资源现状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彭 涛 张本波
一、科技人力资源现状分析
(一)高技术产业科技人力资源分布分析
科技人力资源和高技术产业都是我国宝贵的国家财富,对于它们的研究首先要有宏观国土视角的把握。我国高技术产业共有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五大类,进而要研究科技人力资源在这五大高技术产业中的分布情况。
1、科技人力资源地区分布
2008年,我国高技术产业共有科技人力资源约56万,其中科学家与工程师约40万。从地区分布上看,东中西科技人力资源的比例分别为75%、13%和12%。尽管高技术企业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快速增长,但地区分布不平衡的格局明显。东部地区科学家与工程师的比例,到2008年已经达到78%,科技人力资源集聚加强。与科技人力资源在东部地区集聚相类似,东部地区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新产品产值、专利申请数、拥有发明专利数、企业数和当年价产值等都占有绝对的优势。
2、科技人力资源产业分布
从五大高技术产业科技人力资源全国总体分布情况来看,主要集中在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占高技术产业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的53%。其他高技术产业中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由高到低依次为:医药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
(二)高技术产业科技人力资源密度分析
1、各地区科技人力资源密度
全国高技术产业企业科技人力资源密度为每个高技术企业21.88人。分地区来看,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高技术产业企业科技人力资源密度相当,约为每企业20人左右,西部地区科技人力资源密度为36.7人,明显高于东中部地区。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西部地区发达程度低,科技人力资源面临的竞争小,同时高技术企业、科研机构等数量也较少,这样留在本地区的科技人力资源既难有其他选择地,又较为容易地集聚到高技术产业企业中。
2、各产业科技人力资源密度
分产业来看,全国整体上航空航天制造业企业科技人力资源密度最高,为每企业236.07人,其次为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175.95人,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最低,为5.84人。从这里可以看出,五大高技术产业企业平均规模的大小,也体现了各产业对科技人力资源要求的不同。需要技术集成和资源集成程度越高的产业,企业规模越大,单个企业拥有的科技人力资源越多。
(三)高技术产业科技人力资源效益分析
由于东部地区科技人力资源获得的科技经费支持高于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在新产品产值、专利申请数、拥有发明专利数和当年价产值上的效益均高于中西部地区。虽然西部地区高技术企业科技人力资源密度大于东中部地区,但在科技人力资源整体效益上却低于东中部地区,这表明科技人力资源发挥作用不仅取决于一定范围内人数的多少,还取决于外部环境的支持。国家科技人力资源培养,在追求数量的同时,还要进行整体科研环境以及创新体系的建设,切实提高科技人力资源的创新能力。
二、促进我国高技术产业科技人力资源发展建议
(一)辩证地看待科技人力资源地区差距
由于西部地区高技术产业中科技人力资源的密度要大于东部地区。因此,对于高技术产业科技人力资源在国土分布上不均衡的状况,不能单纯看作中西部地区人才流失、差距增大,应结合自然人口数量、高技术企业情况、基础设施条件、人文社会发展等来综合分析科技人力资源的承载量。即便是中西部地区高技术产业确实需要引进大量的人才,以目前的发展状况,中西部地区也不可能一下接受数十万科技人力资源。因此,高技术产业科技人力资源宏观布局上,应具体地分析区域情况,用系统工程实现合理布局。
(二)系统地增加高技术产业科技人力资源投资
投资高技术产业首要的是投资科技人力资源。对于加大科技人力资源投资既要看到其根本性的作用,还要注意其涵盖的范畴,系统地增加高技术产业科技人力资源的投资。合理的薪酬制度是满足科技人力资源基本需求的保障。灵活的奖励制度,可激发科技人力资源的新创热情。高技术企业中科技人力资源的培训与再学习,可提高人力资源能力,促进人力资源增值。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和实验平台共享,能为研发活动创造先进的硬件环境。多元化、多层次的融资渠道,积极合理地吸收风险投资,能够实现持续增加科技人力资源投资,促进企业生产边际效益的递增。
(三)结合科技计划、重大项目培养造就高技术产业科技人力资源
科技计划是我国科技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对科技的发展和科技人力资源的培养具有战略性与前瞻性作用。我国的科技计划体系包括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建设以及政策引导类计划,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与高技术产业发展相关。我们应认识到,科技计划是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依托,高技术产业是科技计划实施的重要载体。在实践中,高技术企业要积极与国家科技计划对接,争取重大项目落地,把国家科技任务与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相结合,建立市场需求为导向、高技术企业为主体、科技人力资源为核心的自主创新体系,进行资源整合、争取关键共性技术突破,切实提高科技人力资源效益,培养和造就高技术产业科技人力资源。
(彭涛,1976年生,山东枣庄人,中国科协发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科技政策。张本波,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所)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162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