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能力决定竞争力金融危机蕴含新契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产业司
2008年是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道路上极不平凡的一年。全社会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积极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深入实施国家自主创新战略,继续全面推进自主创新工作,加大创新投入,完善创新环境,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与此同时,“扩内需、调结构、保增长”更加凸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紧迫性。
一、全国自主创新保持加快推进态势
2008年,面对日益加剧的全球金融危机,尽管我国部分行业和企业出现了一定生产和经营困难,但创新势头依然不减。
(一)创新投入持续快速增长
2008年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达4570亿元,增长23.2%,占GDP的1.52%,总规模继续保持世界第四位。中央财政科技投入达到1147亿元,增长27%。全国科技活动人员达到496万人,比去年增加9%。R&D人员总量达到194万人年,比去年增加12%。全社会创新活动更加活跃。
(二)激励自主创新的宏观环境进一步改善
新修订的《科学技术进步法》正式颁布实施,为自主创新提供了法律保证。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配套政策的77项实施细则已经出台,有关部门加大政策执行力度,各地方也相继出台了170多项具体操作办法促进配套政策的深入落实。科研机构和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新出台促进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数字电视产业发展等一系列专项政策。
(三)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16个重大科技专项全部完成方案论证并进入实施阶段,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取得一批重大成果,如载人航天首次实现空间出舱,研制出极限临界温度新型铁基超导材料,成功完成量子中继器实验等。2008年我国专利申请量快速增长,达到82.83万件,增长19.33%;授权专利41.20万件,增长17.11%。国际专利申请量同比增长11.9%,增速居全球首位,并以全年6089件超越英国,排名居世界第六位。华为公司更是以1737件国际专利申请量跃居全球企业第一。国际科技论文影响力快速提升,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我国论文9.48万篇,占世界总量的7.5%,居世界第3位;美国《工程索引》(EI)收录我国论文7.82万篇,占世界总量的19.6%,位居第1位。
(四)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不断加强
国家确定的十二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知识创新工程建设加快实施,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布局不断完善。新建7个国家工程中心、5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76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首批命名91家创新型企业。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取得新进展,全国31个省市的大型科学仪器基本实现向全社会开放。启动深圳市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加快推进。
(五)关键领域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提升
攻克超百万亿次高性能计算机、特深井石油钻机6000马力绞车等一批产业关键技术,粮食丰产、食品安全、乡镇卫生等农业科技和民生科技进一步加强。节能、环保、资源综合利用等重大技术开发力度继续加大,信息、生物、新材料、航空、航天、新能源等领域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加快推进,地面数字电视、TD-SCDMA等重点产业技术标准实现规模化应用,国产时速350公里高速列车成功下线并在京津城际铁路开始商业运营,传统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产业的自主发展能力和整体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二、金融危机凸显加强自主创新的紧迫性
(一)加快提升产业的整体核心竞争力更显迫切
创新能力是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支撑。多年来,出口拉动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之一,加入WTO以后,发达国家加快低附加值制造业向我国转移的步伐,我国已成为“世界制造中心”,目前低成本仍是我国产业竞争力的主要优势,这种现状尚未得到根本改变。部分产业由于缺乏创新能力和关键核心技术,整体产业在危机面前更显脆弱。去年下半年以来,随着金融危机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发达国家出现负增长,国际国内市场需求大幅紧缩,世界产业竞争更加剧烈,电子信息、船舶、汽车、冶金、轻工、纺织等出口增速大幅回落,销售收入和利润下滑,生产经营出现困难。
总体上,我国主要产业大部分处于国际产业分工低端,产品附加值低,如果不能尽速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随着劳动力成本上升和人民币升值,必将严重影响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及产业和经济安全。
(二)进一步强化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更显迫切
创新能力强弱已成为决定企业应对危机成败的分水岭。大量的事实表明,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创新能力较强的企业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也较强,科研、生产和经营受到的影响比较小,甚至一些企业反而表现出更强的市场开拓能力。华为、中兴等一批创新能力较强的企业,自主开发技术和产品物美价廉,在危机中订单量依然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但部分行业企业由于普遍创新能力相对较弱,一些骨干企业整体装备与国外先进水平尽管接近,但在自主研发、成果转化、系统集成以及节能减排技术等方面与国外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一些高档关键品种仍不能满足国内需求,在目前全球的金融危机面前,生产经营受到较大影响。
从短期来看,金融危机必然会对我国低技术含量的产业和企业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但长期来看,金融危机将迫使一些产业和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从而赢得长期竞争优势。
(三)打造全社会创新协作能力更显迫切
全社会创新协作能力已成为我国有效应对危机的重要支撑。长期以来,我国科研力量大多部署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之中,企业创新能力相对较弱,还没有形成产学研紧密结合、大中小企业合理分工、公共技术服务健全有效的产业技术支撑和协作体系。这既直接影响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同时也导致企业不能有效承接科研体系创造出的知识和技术,进一步加剧了科技和经济脱节的矛盾,也使得全国创新大系统不能实现均衡发展。更为突出的是,我国具备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大企业集团严重匮乏,致使产业的创新资源难以实现有效整合和集聚,整体创新效率低下。从《财富》杂志公布的2008年世界500强企业榜单来看,虽然中国内地上榜企业达到了创纪录的25家,但这些企业主营业务的产品自主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美、日、欧等国的大型跨国企业集团几乎主导了相关产业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在竞争中总是处于有利地位。近年来,虽然我国也涌现了一批极具创新能力的高技术企业,但总体上看,我国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与跨国公司仍有较大差距。
强化全社会的创新协作能力,必须发挥大企业集团整合创新资源的优势和影响力。在加快企业重组“做大”的同时,必须重视“做强”,重点培育大企业集团的自主创新能力,在主导产学研合作和推进中小型创新企业发展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四)深化落实和完善激励自主创新政策更显迫切
2006年全国科技大会以来,国家相继出台77项配套政策,基本形成了激励创新的政策体系,实施效果也正逐步显现,但部分重点自主创新政策落实还不到位。去年在对19个省市自治区的1720家企业调查显示,一些关键创新政策落实仍然存在操作困难。如“技术开发费150%抵扣所得税”政策,仅有38%的企业享受到了该政策,有19%由于政府部门之间协调不够而未享受到该政策,还有19%的企业由于不知道有该政策而没有享受到税收优惠。相对税收政策而言,金融和政府采购政策落实情况更令人堪忧。
另外,各个行业不同的发展需要和特点,要求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和形势制定有针对性的激励创新政策。例如,装备制造业对政府采购政策的需求较其他行业更为迫切,而电子信息行业更希望解决融资难和降低创新风险问题。在推动落实普适性创新政策的同时,辅以必要的行业创新政策,是有效激励各行业企业创新的有效举措。
三、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建议
(一)抓住金融危机契机,提升我国创新能力
国际金融危机虽然对我国经济带来冲击,放慢了经济增长步伐,但是却带来了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企业加强自主创新的契机。当前要通过技术标准强化市场准入条件,淘汰技术落后企业,全面提升产业技术水平。要加大对高技术产业发展扶持力度,不断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要加强需求侧创新政策研究和制订,为创新产品和服务创造市场。要强化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抓住当前扩大内需的有利时机,兼顾当前和长远,加大投入支持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在促进增长的同时,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的转变。
(二)提升创新能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
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财政投入,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加快培育拥有自主创新能力、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特别是要支持大型骨干企业建设国际先进水平的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建立开放的自主创新体系,支持有条件的国内企业到境外建立研发中心。开展重大关键技术的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培养和引进一批高水平的创新领军人才。
(三)加强政策制订和落实,有效激励企业自主创新
要根据形势的发展,及时制订有针对性的产业创新政策。抓住国家出台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契机,加强产业创新政策研究,依据不同产业的基本特点、自主创新能力状况、不同创新路径和差异化的创新政策需求,制订针对不同产业的创新政策体系。进一步监测创新政策执行情况,分析政策落实障碍,推动创新政策深入落实。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183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