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武汉钢铁(集团)公司

  2005年以来,武钢在国务院国资委正确有力的领导下,2007年与2005年相比,铁、钢、材产量分别由2005年的1230万吨、1304万吨、1201万吨增加到2007年的1624万吨、1702万吨、1575万吨,分别增长32%、31%、31%;销售收入由543.7亿元增加到825亿元,增长52%;利润由71.1亿元增加到93.8亿元,增长32%;利税由115.6亿元增加到163亿元,增长41%;出口钢材由91.53万吨增加到118.14万吨,增长29%;出口创汇由4.9亿美元增加到6.8亿美元,增长39%。资产保值增值率达到117%。连续3年在国务院国资委企业绩效考核中评为A级。2005年以来,武钢先后与鄂钢、柳钢、昆钢实施联合重组,成为生产规模逾2000万吨的大型企业集团。
  
  一、积极应对市场挑战,生产经营创造新水平
  
  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双高”产品比例。武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技术和装备的优势,采取“有保有压”措施,扩大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品种的产量。硅钢片、帘线钢、汽车板(含轿车板)、集装箱用钢、容器用钢等品种的产量不断增长。2007年,“双高”产品比例达83%,新试新推产品量达215.49万吨。武钢的“双高”产品在杭州湾大桥、滨州黄河铁路桥、首都机场、北京奥运场馆、西部原油管线等国家重点项目中应用,为武钢赢得了良好效益。同时,扩大直供用户比例,直供比例由2004年的10%扩大到70%。
  深入推进“两化”,促进降本增效。大力推行“成本核算市场化、成本管理一体化”的成本管理模式。即原材料的供应和工序间的关联交易按市场价格核算,各单位发生的所有费用全部进入本单位的工序成本,纳入考核。通过生产、技术、管理等各个环节的创新创效,2007年降低成本费用28亿元。
  加强质量整改,产品实物质量不断提高。武钢层层建立质量责任制,加大整改力度,突出重点品种的跟踪控制和售后服务,133项质量精细管理指标全部达标,钢材综合合格率达到99.31%,用户满意度不断提高,万元损失率逐步下降,重塑了武钢产品的市场形象。
  强化安全责任,确保生产安全稳定。近3年来实现了重大伤亡事故为零、重大火灾为零、重大环境污染事故为零。
  
  二、坚持自主创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激发自主创新活力。武钢制定了《武钢中长期技术创新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武钢“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系统规划了科技创新战略目标、重点项目,完善了技术创新的决策机制和管理体制。对武钢研发资源进行重组,成立了武钢研究院和鄂钢分院、海南精密极薄板带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硅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申报成功,武钢成为第一家拥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冶金企业。武钢成立了技术创新委员会和技术专家委员会,在公司重大决策中发挥科技人员和技术专家的咨询、参谋作用。组建了汽车板研究所和硅钢管理部,成立了科技创新部,实行技术进步项目首席工程师责任制。近3年来,武钢获得国家技术专利共408件,其中2005年35件,2006年105件,2007年268件。
  突出工艺技术一流,不懈实施技术改造。2005年以来,武钢新建和改扩建了一批效益工程。通过技术改造,使钢铁生产工序配套能力不断增强,一批拥有武钢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成果得到应用,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如2006年下半年竣工投产的二硅钢,在消化吸收国外专利技术的基础上努力实现设备国产化,并开发出大量的冷轧硅钢新产品和相关的硅钢生产技术。目前,武钢硅钢产品从最初的32个规格发展到36个品种、150个规格,已成为我国冷轧硅钢片品种最齐全、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生产基地,并且是我国唯一能生产取向硅钢的钢铁企业。
  发挥技术优势,实施“精品名牌”战略。武钢充分发挥多年来技术进步所形成的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全面启动精品名牌战略,坚持“应用一代,试制一代,探索研究一代,思考规划一代”的新产品开发方针,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形成了以桥、管、箱、容、军、电、车、线为重点的精品名牌产品。武钢新产品实物质量全部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其中95%以上为国内领先水平,约70%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武钢牌”商标被评为全国驰名商标。硅钢和船体用结构钢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累计有42个系列的产品荣获国家冶金产品实物“金杯奖”。如研制开发的高强度桥梁钢、高性能压力容器钢、电视机用框架钢、内磁屏蔽钢、IF钢、高强度石油管线钢等,均是国内目前十分短缺的替代进口品种。
  实施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武钢已建成2套140吨/小时的干熄焦装置,每套可回收能源4万吨标准煤。在6座高炉上全部配备了TRT发电装置,装机容量7.376万KW,年发电量可达3亿KWh,吨铁发电量达30KWh,居国内先进水平。加强工业水的循环利用,实施直流供水改循环水工程,使工业用水的循环率和吨钢耗新水量大幅降低。2007年,武钢吨钢综合能耗达到740公斤标煤,万元产值能耗达到1.56吨标煤,吨钢耗新水降至4.52吨。武钢还大力开展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2006年,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实现产值超过10亿元。
  
  三、着力增强企业活力,不断深化改革和强化管理
  
  全面推进辅业改制和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2005年完成了矿山机制公司、矿山建设公司、星宇监理公司、炉窑公司、兴达公司的改制。目前改制企业规范运作,生产经营有序进行。2005年底,武钢40所中小学和矿山两个公安机构及其在职人员3573人、离退休人员2203人正式移交给地方政府,顺利完成了企业办社会职能的分离。
  精简机构和人员。全公司共减15689个定员,分流人员3207人;钢铁主业人员由原来的1.9万人减到1.7万人。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武钢实施了以岗薪工资制为主的分配制度改革,基本形成管理、技术、操作岗位3个晋升通道,健全了职工收入与岗位、贡献和企业效益直接挂钩,按月浮动的分配机制。同时,鼓励子分公司按集团公司的分配原则,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分配激励机制。对有突出贡献的人员采取有效的激励分配办法,有效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推进专业化集中管理。按照效益最大化原则推进现有资源的优化组合,稳妥地将分散在30家二级单位的393台货车集中到交通运输公司,培育武钢的运输产业;平稳地将原股份公司的计控、水处理、设备检修三个专业的人员分别集中到集团相关专业化子公司集中管理;稳妥地把辅业改制单位的集体企业划转到实业公司;将分散在各地的港口资源重组到新组建的港务公司统一管理;将3个成人教育学校资源整合成武汉职业工程学院;组建了专业化的物流管理公司和包装公司,完成了备件二级库的集中管理。同时,清理整顿注销了各类经营开发实体300多个,规范了管理,堵塞了漏洞。
  推行股权分置改革。2005年,武钢抓住国有大型企业股权分置改革的机遇,积极参与并着力推进。武钢股份由2004年的2.8元/股上涨到21元/股。目前拟定了钢铁主业生产单位重组方案,炼钢总厂的模式已开始运行,并适时推进大股份组建工作。
  严格和细化对厂处领导干部的管理。武钢以建立绩效考评体系为重点,加强对各级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的管理,提高执行力。进一步完善领导干部的责任追究制,加大了厂处以上领导的公开选拔力度,加大对干部的培训力度。
  改革技改管理体制。积极探索工程项目的管理模式,改部门工程负责制为项目经理负责制,强化工程的责任追究,对内推行工程技术总负责制度,培育武钢的自主创新能力。
  
  四、加强发展战略研究,加快推进新一轮发展
  
  制定了《武钢“十一五”钢铁发展规划》和《武钢2020年中长期战略发展规划》。《武钢“十一五”钢铁发展规划》已正式得到国家发改委审批,相关重点建设项目和技改项目已陆续开工,三冷轧、三硅钢、二炼钢易地改造等项目已达目标形象进度。《武钢2020年的中长期战略发展规划》于2005年4月获国资委评审通过。《武钢中西南发展战略规划》已多次征求专家学者和各级管理干部的意见,基本定稿。
  大力推进中西南发展战略。武钢与鄂钢于2005年1月成功实现了联合重组。重组后的鄂钢生产经营和改革发展取得明显成绩,2005年实现利润1亿元,2006年实现利润1.5亿元,2007年实现利润2亿元。2005年12月,武钢正式与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签订武钢与柳钢重组协议。这是国家颁布钢铁产业新政策以来,第一个实现跨地域钢铁企业重组。在与柳钢重组的基础上,武钢大力推进防城港钢铁项目。2008年3月17日该项目获国家发改委批准正式启动。2007年8月1日,武钢战略重组昆钢股份有限公司协议在昆明隆重举行。武钢与鄂钢、柳钢、昆钢股份联合重组后,钢的生产规模已达到2800万吨。武钢与中西南其它钢铁企业的联合重组仍在积极推进中。
  抓紧战略资源基地建设。武钢不断推进国内外矿石资源的开发,与巴西、澳大利亚、越南、柬埔寨等国建立了资源战略合作关系;与湖北恩施州签订了矿石开发协议并正式开展了选矿试验工作,霍丘和许昌铁矿开发项目已完成了前期考察工作,与山西焦煤集团公司开始了全面的战略合作。
  加快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武钢按照国际化战略部署,加大海外营销网络建设,目前已在日本、德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设立了5个海外公司,正在筹建驻美国、印度、韩国公司,2010年要增加到10个以上。构建钢铁生产资源全球化保障体系,积极建筑境外新铁矿资源项目;寻求投资机会,在海外有铁矿石资源的地方考虑开发钢铁项目,并适度多元发展其它项目。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188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