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好“策略”之舵 扬起“科学”之航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以建立科学概念为中心内容的课型中,采用“把握共性、丰富材料、有效验证”、“引发冲突、补充结论、完善思维”、“创设时机、沟通联系、促进应用”等教学策略,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科学概念,让“策略”更好地为“科学”掌舵。
【关键词】共性 材料 冲突 联系 应用 策略 掌舵 起航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7-0182-01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学的中心内容决定着教学过程的主线,而以“中心内容”为标准大体可以分成“指导学生了解自然事实、指导学生建立科学概念、指导学生认识自然变化规律或原因、指导学生认识事物之间的关系、指导学生学习方法”等五大类课型。接下来,我就借助《水和水蒸气》这一课中的凝结实验,来谈谈“以建立科学概念为中心内容”的课型中,帮助学生建立科学概念所采用的教学策略。
一、采用“把握共性、豐富材料、有效验证”的策略
合理选择材料有助于探究活动的顺利开展,材料本身是一种指导性思维,代表着思维的层次性,意味着材料和概念之间的关联性。因此,教师可以采用“把握共性、丰富材料、有效验证”的教学策略,先主动把握好实验材料的共同性,然后丰富成为更有结构的材料,着重引导学生对这一组典型的材料观察比较,发现它们最本质的共同特征,从而使材料达到有效验证、初识概念的目的与作用。有意识地准备具有结构性的材料可以帮助学生突破知识的重难点,提高学习效率,真正掌握知识,乃至建构概念。
例如:《水和水蒸气》一课中初识“凝结”概念时,学生猜测水蒸气遇冷或冷的物体会变成水,但受教材影响,他们只想到用玻璃片、杯子、培养皿等玻璃材质的物体来做实验。我怕学生实验后得出结论时只关注材料非本质特性——玻璃,因此,我先把握材料的本质共性,再丰富实验材料,添加了不同材质的东西(瓷砖、铝片、镜片等),丰富后的材料于无形之中暗示学生思考的重点不在于材料,而在于这些材料的某一共同特性,从而使学生的验证更有效,真正认识科学概念。
二、采用“引发冲突、补充结论、完善思维”的策略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创设情境或问题引发认知冲突,找出学生的思维困境,才能在教学时以活动为载体,以体验为主线,让学生在亲身探究过程中去体会、领悟,丰富感知认识,完善、巩固乃至形成科学概念。科学概念的建构基于实验结论的归纳,而实验又有助于学生获取感性认识,因此,教师可以采用“引发冲突、补充结论、完善思维”的教学策略,当学生初识科学概念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物体的相对性,设置问题引发冲突,引发学生分析实验结论的两面性,使学生通过实验获取更反映事物本质的感性认识,充实实验结论,完善科学概念。
例如:在《水和水蒸气》的凝结实验中,通过尝试验证,学生对于“凝结”概念有了初步认识——水蒸气遇到冷的物体会变成水。许多教师认为此时已经是建立科学概念的最佳时机,便匆匆引导学生建立“凝结”概念,其实不然,初步的实验结论还不够严密,还需补充完善。因为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只有证明水蒸气遇到热的物体不能变成水,才能证明结论是完全正确的。因此,我紧接着抛出“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就能说水蒸气遇到冷的物体一定会变成水吗?”问题激发思维冲突。学生思考后都认为“不一定”,有学生提出尝试热的物体,有学生提出冷热物体进行对比,于是,我顺着学生的思路引导再次验证,准备两块一模一样的镜片,先将其中一块镜片放在热水里加热,然后将冷、热两块镜片放在两杯热水的上面,最后学生发现冷的镜片上出现了小水珠,而热的镜片上没有出现小水珠,学生进而主动补充实验结论,水蒸气遇到比它冷的物体才能变成水。通过引发冲突、补充结论的过程,完善科学思维和概念,建构更严密的“凝结”概念。
三、采用“创设时机、沟通联系、促进应用”的策略
俗话说:学是为了更好地用。同理,学习科学概念也是为了更好地应用。科学概念的应用是是对生活现象的解释,对概念的深入理解,是对概念真正掌握的检验。因此,教师可以采用“创设时机、沟通联系、促进应用”的教学策略,尽量创设好的时机,鼓励学生用自己学到的科学概念去解释生活中的某些现象,而不只是将概念停留在课堂中,并列举生活现象,让科学与生活真正融合,密切沟通科学与生活的联系。
例如:生活中大多人误以为烧开水壶口冒出的白汽是水蒸气。有些教师只利用“凝结”概念对这种现象稍做解释便了结,我则是紧紧抓住白汽这种凝结现象,创设“解释白汽”的时机,沟通科学与生活的联系,进而促进学生对“凝结”概念的应用。因此,我让学生解释“白汽”现象,他们说得头头是道,有的说“白汽”不是水蒸气,水蒸气是看不见;有的说水壶口上端看不见的部分才是水蒸气,还有的说“白汽”是凝结现象;不仅如此,有的说烧开水冒出的水蒸气遇到外面冷的空气凝结成小水珠,“白汽”是小水珠,甚至形象地比喻,水蒸气就像人一样,遇到冷的空气就不停地抱成团,最终凝结成小水珠。我故意刁难学生,“白汽”是小水珠,为什么看起来像“气”的形态,学生竟然想到用喷水壶来反驳我,当喷水壶快速喷水时看起来就像“气”的形态……
当然,我除了引导学生用“凝结”概念来解释生活中“白汽”现象,还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凝结现象,让学生举一反三,真正学以致用。学生纷纷联想到早晨叶子上的露珠,妈妈煮饭掀开锅盖时出现的水汽,喝热汤时眼镜片上出现的一层水珠(雾),雨天车内窗户上出现的小水珠……不管是学生对“白汽”现象的解释,还是对生活中“凝结”现象的列举,都即巩固了学生对科学概念的建立,又充分体现了学生对科学概念的运用能力和理解程度。
总之,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是实施教学策略的关键所在。“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研究“以建立科学概念为中心内容的课型”乃至其他课型的教学策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每位科学教师不断研究、不断努力、不断坚持。让我们带着这样的理念主动进行科学课型的教学策略研究,有效指导学生进行科学学习,相信教学策略会更加有效,科学学习会更有效益。
让“策略”掌舵,让“科学”起航,让我们为之不断地共同努力吧!
参考文献:
[1]《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版。
[2]郁波.《走进课堂——小学科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252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