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擦亮你的眼睛,发现科学之美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学生通过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培养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教师应将观察能力的培养作为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从兴趣培养、观察方法指导以及避免观察误区等方面提高学生观察的能力,使学生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和头脑观察和感受周围的点点滴滴,了解自己,了解世界。
  [关键词]科学教学;观察能力;观察方法;观察误区
  [中图分类号] G62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15-0081-02
  伽利略曾说:“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中得来。”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一项重要的课程内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没有科学观察,就没有科学研究,更没有科学认识。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对其未来的科学研究和科学素养的提高具有积极的意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他们的眼睛更敏锐,思维更缜密,是科学教学首要研究的课题。结合教学和学生实际,笔者通过以下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
  儿童的兴趣通常出于好奇心。儿童的好奇心是简单的、自发的、不稳定的,容易因时间、难度等的干扰而消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学生的这些特点,加强直觉教学,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展示相关教具,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如教学三年级的《植物新生命的开始》时,笔者首先向学生展示各种各样的种子,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然后出示蚕豆的内部结构图,让他们剥掉浸泡过的蚕豆表皮,观察种子的结构。
  保持学生的观察兴趣非常重要,这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难点。如在探究植物的生命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观察和探索才能得出结论。学生年龄较小,很难保持耐心,很快就会失去观察兴趣,在这个时候,教师必须采取实际行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笔者让学生在学校种植凤仙花,自己管理凤仙花,自己填写观察记录单。学生观察凤仙花的变化,并与其他同学种植的凤仙花进行比较,看看自己的种植有什么不妥的地方。在此基础上,笔者每天花一点时间走到学生当中,询问他们种植的植物有哪些变化,及时处理学生遇到的关于植物生长的问题,教授他们种植植物的技巧和方法,并使用一些激励性的语言来激发他们的热情,培养他们的耐心。
  二、发展学生观察能力
  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除了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还要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这当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学会观察。对小学阶段的科学教师来说,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在小学阶段,结合科学课程的特点,教师应教育授学生以下观察方法。
  1.直接用感官观察
  小学阶段,科学探究最常用的方法是用感觉器官进行观察。如教学三年级《水和空气》时,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水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同时水又是一个比较安全的实验材料,笔者在安排教学活动的过程中给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一杯水,让学生观察水,然后分组讨论,描述感官观察的收获,并填写观察记录表,汇报观察结果。学生通过感觉器官直观地发现水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液体。调动学生的多种感知器官观察事物的特征,充分发挥学生多种感知器官的协调能力,是观察事物本质属性不可缺少的一环。
  2.用比较法观察事物
  观察方法的教学与训练,主要是引导学生观察同类物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不同类物体的相同点和,归结到思维的角度就是求同存异。教师指导学生将类似的对象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对研究对象形成正确认识。仍以《水和空气》的教学为例,笔者让学生用比较法进行观察,从气味、颜色、味道、粘度、声音等方面进行比较。学生分小组进行探究,填写表格,进行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观察汇报进行总结,深化学生对水和空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认识。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进行观察,能够更快、更准地区分观察对象,认清观察对象的本质属性。
  3.顺序观察法
  在科学教学中,让学生根据观察对象的特点进行观察,做到心中有序,才能更好地实现观察目标。顺序观察法包括从前到后、从左到右、从内到外、从上到下、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等方法,都能有效地对某一物体的特征进行观察。
  (1)由外到内的有序观察。
  如教学四年级的《油菜花开了》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按照花萼、花瓣、雄蕊、雌蕊的顺序观察,然后引导学生对观察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探究。
  (2)从整体到部分的有序观察。
  在观察金鱼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金鱼的身体分几部分?它身体的每一部分都长了什么?你能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吗?”学生从整体到部分进行观察,得出金魚的身体分为头、躯干、尾三个部分,完整、清晰地了解金鱼的外部结构。只要观察目的明确、重点突出、步骤具体、方法适宜,学生就能根据教师的引导有序观察,掌握知识。
  (3)动态观察。
  自然现象和生物的生长发育等都是动态变化的,如蚕的生长、凤仙花种子的萌发、青蛙卵的孵化、月相变化等都需进行长时间的动态追踪。学生最感兴趣的是蚕的生长变化,只有对蚕的形态变化进行有序的、动态的观察和描述,才能更好地理解昆虫的生命周期。
  三、避免观察误区
  学生受年龄、识字量、词汇量等因素的影响,往往容易出现以下问题:
  1.错把情感当感知
  对感知活动的观察,仅需要观察者使用各种感官进行感知,并不需要记录由此而引起的心理活动。例如,学生观察树木并将树木视作生命体来看待,在观察记录中这样表述:“这棵树好大,人们可以在夏天乘凉,所以我喜欢它。”这有利于学生亲近自热,感受自然,融入自然,但它对科学客观地理解自然和认识自然有局限性。
  2.以偏概全
  把局部观察当成全面观察,这是学生的通病。每种树的特征各不相同,如高度、颜色、大小等,但无论观察什么,学生都必须充分发挥感官的作用。在观察时,学生实际上只使用某种感官,并不能同时运用各种感官,因此无法全面观察。
  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曾说:“观察是得到一切知识的首要步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重视观察,不仅是学好科学课的要求,也是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催化剂。科学观察虽然只是科学探究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却是学生探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通过观察研究某事,寻求事物的真理,学生才能学会研究,在实践中逐渐成长。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提供独立观察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发挥观察能力;要在探究主题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拓展创新,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扩展思维的广度、深度,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允许学生海阔天空地想象,允许学生的想法不符合逻辑。不管学生出现怎样的想法,教师都要进行鼓励,以保护学生与生俱来的探究欲,使学生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和头脑观察和感受周围的点点滴滴,了解自己,了解世界。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终身学习。
  (特约编辑 木 清)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52697.htm